北夫余即夫余。《好大王碑》载:高句丽始祖邹牟 (朱蒙)“出自北夫余”。邹牟原是夫余国王子,不容于国。为了逃避国君的加害,于西汉元帝建昭二年 (前37年)率领一支夫余人南迁至浑江流域的卒本川(今辽宁桓仁一带),与当地貊儿结合,筑城建国。这就是卒本夫余,后改称高句丽。因夫余在高句丽之北,故以名之,称为北夫余。一说即稾离国,因位于夫余之北,故以名之。 北夫余古代夫余族的一支。汉籍中亦称“旧北夫余”。初见于高句骊《好大王碑》,《魏书》等始载其名。史无专传。来源于中国北方貊族迁居东北的一支。名称所指及其所在众说不一:一说即北夷橐离的别称,汉时的夫余、东夫余、卒本夫余及南夫余,皆从其所出,地在今嫩江与松花江合流处之北,东北流松花江以西、嫩江之东、小兴安岭之南,中心地在乌裕尔河流域。或说即汉至晋史书有传的夫余的别称,地域与夫余同。一说为卒本夫余的别称,因百济始祖出自卒本夫余,南迁建国后又号南夫余,因有是名,地在今鸭绿江西支流浑江中下游一带。有说为夫余的北支,地在今松花江以北,即今黑龙江省中部地区。诸家皆认为,南北朝的豆莫娄(大莫卢)、唐代的达末娄,是其后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