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北京琴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北京琴书

曲艺曲种。也叫“单琴大鼓”、“扬琴大鼓”。流行于北京、河北。原为农闲时农民自娱演唱,19世纪末叶,逐渐有专业艺人到北京、天津演唱。1940年前后,演员翟青山在电台播唱时,只用一台扬琴伴奏,称为“单琴大鼓”。1949年以后,因演员用北京语音演唱,定名为北京琴书,加了四胡伴奏。早期以说唱长篇大书为主,有《七国演义》、《回龙传》等10余部,后多以唱短篇唱段为主。

北京琴书

北京琴书

北京琴书的前身是清代流行于河北安次县一带及北京郊区农村中的五音大鼓,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19世纪末叶逐渐有艺人到京、津两地演唱。20世纪30年代,演员翟青山在广播电台播唱时,只有一台扬琴伴奏,称为“单琴大鼓”。1949年,因演员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定名为北京琴书,用四胡伴奏。板式用一板三眼。早期以说唱长篇大书为主,有《三国演义》、《回龙传》等10余部。现在多以演唱短篇唱段为主。经过整理的传统曲目有《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等。

☚ 快板书   单弦 ☛
北京琴书

北京琴书

由清道光年间流行于北京郊区及河北安次县农村的“五音大鼓”发展而来。最初只为农民在农闲时传唱的自我娱乐。1920年以后,渐有职业艺人在京、津一带城镇撂地说唱。1935年左右,京东通县民间艺人翟青山在广播电台播演这种说唱,因他只用一台扬琴伴奏,遂被称为“单琴大鼓”或“扬琴大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演员改用北京语音演唱,便定名为北京琴书。北京琴书的演唱形式为一人站唱,左手敲犁铧片、右手击书鼓,另有扬琴、四胡、二胡等伴奏,原先多唱长篇书,后以短段为主。北京琴书的基本唱腔早期与乐亭调(另一说平谷调)相似,曲调比较简朴,后经翟青山、吴长宝、关学曾等老艺人不断加工、创造,使唱腔和伴奏音乐更为优美,节奏上增加了许多变化,音乐更为丰富、完善。特别是关学曾所创的要求唱词为“楼上楼”辙韵(即唱词上下句都要在韵内,上句落仄声,下句落平声)的演唱方法,结合北京语音半说半唱口语化的处理,更使演员能充分地即兴发挥,传神写意,取得好的艺术效果。


北京琴书赴朝慰问演出

☚ 单弦   北京小曲 ☛
北京琴书

北京琴书

流行于北京及河北部分地区的一种曲艺曲种。由乐亭大鼓、单琴大鼓演变而成。乐器改用扬琴替代大三弦伴奏。约于1940年前后,经演员关学增与琴师吴长宝等在唱腔、板式、唱法和伴奏艺术上不断改革、发展,逐渐成为一个新曲种。由一人演唱,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唱调前半句为数说,后半句拖腔,随情节变化可紧可弛。曲目多为短段。伴奏乐器除增加扬琴外,还有四胡。

☚ 河南坠子   弹词 ☛
北京琴书

北京琴书

曲艺曲种。又名单琴大鼓、扬琴大鼓。流行于北京及河北部分地区。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前后。表演方式为一个人站唱,另有人用扬琴等伴奏。唱调与乐亭大鼓相近,每句唱腔前半句为数说、后半句拖腔。唱词以七字句为主。

☚ 弹词   二人转 ☛
北京琴书

北京琴书

曲艺曲种。又名单琴大鼓、扬琴大鼓。流行于北京及河北部分地区。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前后。表演方式为一个人站唱,另有人用扬琴等伴奏。唱调与乐亭大鼓相近,每句唱腔前半句为数说、后半句拖腔。唱词以七字句为主。

☚ 弹词   二人转 ☛
0000747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