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化学致癌作用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化学致癌作用chemical carcinogenesis化学物引起人或动物发生恶性肿瘤的作用,这类化学物称为化学致癌物。这种致癌作用可表现为发癌率的增高,或发生时间的缩短,或两者均有。对应否包括良性肿瘤的发生,看法不一,严格来讲,致癌作用只应局限于能引起恶性肿瘤。致癌的原因尚未阐明,但其发生率确实可因辐射、病毒感染、免疫缺陷以及接触某些化学物质而增高。 化学致癌作用 化学致癌作用某些物质或因素作用于机体,能使机体正常细胞变为癌细胞,这种作用叫致癌作用。某些化学物质即具有致癌作用。1775年Pott观察到扫烟囱工人易患阴囊癌。1895年有人报道了染料工人与膀胱癌的关系。1918年山极、市川用煤焦油涂擦兔耳诱发皮肤鳞状细胞癌成功之后,促进了对芳香烃类化合物的研究。近20多年来,已陆续发现1,000多种化学物质对动物有致癌作用,其中有些可能和人类癌瘤有关。 表1 18种与人类有关的化学致癌物和 图1 2-乙酰氨基芴的活化过程 (2) 多环芳香烃: 此类致癌物的活化过程以苯并芘为代表(图2)。用培养的支气管上皮细胞加3H-苯并芘的体外实验已证实这一代谢激活的结果。 图2 苯并芘的活化过程 (3)亚硝胺: 是一类重要的致癌物,可以引起多种动物的各种癌瘤,而且可以由非致癌前体(例如仲胺和亚硝酸钠) 在体内合成。这种前体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亚硝胺类化合物也须经过酶活化形成终致癌物,例如二甲基亚硝胺可能经过酶促反应,经重氮甲烷而形成自由甲基,后者为终致癌物(图3)。与亚硝胺结构相似的亚硝酰胺,不须经过酶的活化,如亚硝甲脲可直接生成重氮甲烷和自由甲基。 图3 二甲基亚硝胺的活化过程 (4)黄曲霉毒素: 是某些霉菌的代谢产物,也是天然的致癌物,黄曲霉毒素B1是致癌力极强的一种,进入体内后需经过酶的活化才能发挥致癌作用(图4)。 图4 黄曲霉毒素B1的活化过程 微粒体氧化酶系在致癌物活化中的作用 单加氧酶也称混合功能氧化酶或芳香烃羟化酶(AHH),包括细胞色素P-450及P-448等,在致癌物的活化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它存在于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肝、胃、肠、肺、皮肤和血细胞中。酶系的作用为多功能性,同时需还原型辅酶Ⅱ(NADPH)和分子氧的参与,能对外源性物质(包括致癌物和药物等)和内源性物质(如激素、脂肪酸) 发挥催化作用,使这些物质羟化、环氧化、脱烷基化、氧化等。前致癌物在这一酶系的作用下经过各种步骤活化成为终致癌物; 但也可分解成为水溶性无致癌力或无毒物质而排出体外,如2-乙酰氨基芴在1,3,5位羟化后形成1-OH-AAF,3-OH-AAF和5-OH-AAF而解毒。AHH可在各种组织中诱导生成,甚至也可通过胎盘在胎儿组织中诱导生成。多种芳香烃对大鼠和小鼠各种组织的AHH均有诱导作用,其中以甲基胆蒽的诱导作用较强。据报道,在各种哺乳动物组织中AHH的量及活性与对苯并芘的敏感性成比例,肺癌病人的AHH活性高,可能是对苯并芘敏感的物质基础。AHH的诱导生成受基因控制,其结构基因位于人体的第二对染色体上。 亲电子反应物和亲核基团的反应 各种致癌物经活化后生成的终致癌物,虽然结构上多种多样,但有一共同特点,即一定含有一个活泼的亲电子中心——一个缺乏电子的原子, 例如 ![]() ![]()
例如AAF与核酸中鸟嘌呤的C-8结合成下列化合物 致癌物引起的DNA损伤 致癌物作用于DNA后可导致损伤。致癌物对DNA的作用有两种方式,一为共价键结合,另一为非共价键结合。非共价键结合又可分为两类: ❶内插,即致癌物插入DNA双股螺旋的碱基对之间,如一些平面型的芳香烃(苯并芘和甲基胆蒽)或吖啶橙、放射菌素D等; ❷外附,即与碱基中不参与配对的部位结合,因此结合的致癌物和碱基平面垂直。有人认为4-硝基喹啉1-氧化物、黄曲霉毒素和芳香烃等有可能以这种方式和DNA结合。这两种非共价键结合方式见图5。非共价键结合方式均见于试管内实验,在活体内致癌物主要以共价键方式与DNA结合。 致癌物进入体内,有些不需活化,有些需活化成终致癌物,再和DNA中的亲核基团反应,各种致癌物与DNA中碱基结合的可能部位见图6。亲核基团中以鸟嘌呤的N-7处最敏感,但鸟嘌呤O-6处的烷化与发癌的关系更为密切。双功能烷化剂,如氮芥等能和两个亲核基团反应,尤其是鸟嘌呤的N-7位,结果形成两条DNA链之间的交叉连接或一条链内两个鸟嘌呤基之间的连接。烷化剂也可能作用于DNA的磷酸根处形成磷酸三酯。最近提出的多环芳烃致癌活性的双区理论认为: 多环芳烃在代谢过程中相继形成两个亲电碳原子,亲电碳原子间最优距离大致为2.8A,与DNA双螺旋间碱基间的距离一致,因此可能使DNA双螺旋互补碱基对之间形成横向交联。无机金属致癌物和核酸的反应有待阐明,有人认为亲电子阳离子如Be++、Cd++、Co++、Pb++和Ni++可与亲核基团反应,有的与碱基共价结合,有的与DNA的磷酸根反应,有的则与碱基的氨基反应。
图6 各种致癌物与DNA碱基结合的可能部位(引自Sarma等,1975,略加修改)❶2-乙酰氨基芴 这些不同的损伤可能引起不同的后果,如有的可引起碱基构型改变,复制时发生配对错误或留有缺口; 有的导致去嘌呤,以致单链、双链断裂引起移码突变; 有的因为交叉连接阻碍链的松开而影响复制和转录。但DNA的损伤有时与致癌性一致,如二甲基亚硝胺、2-乙酰氨基芴等与大分子的结合力与致癌性一致,有时则不一致,可能既取决于损伤的特点和程度,也取决于体内修复DNA的能力。 DNA的修复和致癌 在真核细胞中DNA的修复主要为切除修复。切除修复有核苷酸切除修复、碱基切除修复和DNA-DNA交叉连接的修复。 核苷酸切除修复见于修复紫外线引起的DNA损伤(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 或较大的致癌物——DNA加合物等。碱基切除修复见于修复鸟嘌呤N-3,N-7烷化等情况。两种切除修复均需辅助因子,使修复酶能发挥作用或调节修复过程。核苷酸切除修复的酶系有内切酶、外切酶、聚合酶和连接酶。碱基切除修复的酶系有N-糖基酶、去嘌呤位或去嘧啶位内切酶、外切酶、聚合酶和连接酶。二种切除方式见图7。
DNA-DNA交叉连接的切除修复可能是先在一条链上进行碱基或核苷酸切除修复,继之在相对的另一条链上进行核苷酸切除修复。 据研究,核体(nucleosome)间DNA的损伤比核体上DNA的损伤容易修复,因为在后一种情况DNA必须从核体上解离后才能修复,同样常染色体DNA损伤也较异染色体DNA损伤易于修复,因后者有超螺旋结构。 除切除修复外还有一种复制后修复,受损DNA复制时子链中与损伤相应处留有缺口,然后由新合成的DNA段片,填补缺损处而修复,有时也可由链延长而修复。 着色性干皮病病人容易得皮肤癌,这种病人受紫外线照射引起DNA损伤,产生的胸腺嘧啶二聚体不易切除修复。因内切酶的活性仅及正常人的30~50%。这种病人对化学致癌物(2-乙酰氨基芴或4-硝基喹啉1-氧化物等)所致的DNA损伤也不易修复。Fanconi贫血病人易患白血病,这种病人因酶活性低不易将DNA-DNA交叉连结进行切除修复。因此,DNA损伤后如不能及时修复或修复不完善,甚至错误性修复,就会影响DNA的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甚至导致发生癌瘤。 致癌作用的器官亲和性 许多致癌物往往在给药的局部诱发癌瘤,例如涂擦皮肤诱发皮肤癌,皮下注射诱发肉瘤。但有些致癌物虽经不同途径给药却始终诱发相同类型的肿瘤,例如给大鼠、小鼠喂饲或皮下注射二甲氨基芪引起外耳道鳞状细胞癌,喂饲或注射乌拉坦可引起小鼠或兔的肺肿瘤。有些亚硝胺类化合物致癌的器官亲和性更为突出,如二乙基亚硝胺,不论口服、皮下注射、涂擦皮肤或腹腔注射均可引起鼻腔肿瘤。不过这种器官亲和性也是相对的,例如皮下注射二亚硝基哌嗪时除能诱发鼻咽癌外,也诱发鼻腔癌和食管癌。产生器官亲和性的机制尚不清楚,需要从致癌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特别是参与形成终致癌物的酶系分布特点方面进行研究。 穿过胎盘的致癌作用 早在40年代就发现给妊娠后期的小鼠注射乌拉坦后,仔鼠的肺腺瘤发病率很高。以后证明,许多致癌物包括多环芳香烃、邻位氨基偶氮甲苯、苏铁苷、亚硝胺类化合物等均有穿过胎盘的致癌作用,其中对亚硝胺类化合物穿过胎盘的致癌作用研究最为详尽。穿过胎盘的致癌作用和致畸胎作用一样,与胚胎的发育状态有关。给怀孕大鼠一次静脉注射乙基亚硝脲可以引起仔鼠神经系统肿瘤,但注射必须在母鼠怀孕12天后,在此以前则无致癌作用。这种情况可能和胎盘对致癌物的通透性、神经组织对致癌作用的敏感程度或促使致癌物活化所需酶系的发育状态等因素有关。胎鼠对致癌物的敏感性远远超过成年鼠,例如乙基亚硝脲在成年鼠的平均有效剂量为160mg/kg,而在胎鼠为3.2mg/kg,在孕期18~23天时,胎鼠对乙基亚硝脲的敏感性最大。有人报告年青妇女患阴道腺癌,可能与患者的母亲因经常流产和子宫出血而在孕期接受雌激素治疗,通过胎盘影响后代有关。 某些家庭成员或特定人群中某种癌的发病率高,除了考虑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外也应考虑到穿过胎盘的致癌作用。 助癌剂和助癌过程 1947年Berenblum等以“阈下”剂量的3,4-苯并芘涂小鼠皮肤,1年后仅有3/102小鼠发生癌肿,若先用3,4-苯并芘涂数月后,再用巴豆油涂擦则发癌甚多(36/83); 若先用巴豆油处理数月,其余时间再用“阈下值”致癌物处理则不发癌肿; 长期单独使用巴豆油涂动物皮肤,只偶而见到癌变(1/106)。Berenblum据此提出癌瘤发生的二阶段学说,即认为肿瘤的形成由二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构成,第一阶段为特异的激发阶段,由致癌物引起,使正常细胞转变为潜在的瘤细胞,一般是不可逆的;第二阶段为非特异的促进阶段,由潜在的瘤细胞发展为肿瘤,早期为可逆过程,可由巴豆油等助癌剂促成,这一过程称为助癌过程。除巴豆油外,还有柑橘属水果中的D-苧烯,大戟属植物中的大戟因子,大海子属植物中的苹婆酸,雪茄烟燃烧过程中形成的酚, 吐温60, Fe2O3,1, ![]()
i=致癌物(激发剂),一次微量,如苯并芘; p=助癌物,一次剂量,如巴豆油; o=未处理。 除皮肤癌外,二阶段学说也在肝癌、肺癌、结肠癌和膀胱癌的实验研究以及体外组织培养的诱癌工作中得到证实。晚近还鉴定了巴豆油中有效成分为佛波醇二酯,其化学结构见图8。 佛波醇二酯等助癌剂的作用可能涉及几方面: 即可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营养物易于进入,并增加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促进DNA、RNA、蛋白质以及磷脂的合成,使蛋白酶及鸟氨酸脱羧酶活性增加,细胞分裂快而分化差; 也可能作用于染色体,使受损的DNA修复不完善或抑制修复。但近来研究指出,促进作用可出现在DNA修复之后,因此可能并不影响DNA的修复而只是调整基因的活动。 图8 佛波醇二酯的化学结构 致癌物的累积作用 致癌物对细胞的作用一般是不可逆的,引起的变化还可代代细胞相传。经常更新的动物皮肤表皮细胞经微量致癌物处理一次后,虽间隔1年之久仍可用助癌剂促使发生肿瘤。还有人证明,即使极微量的致癌物 (1μg)对细胞也有作用,以后再次接触致癌物时,作用可累加而不减效或失效。Druckrey等曾用二甲氨基偶氮苯、二甲氨基茋进行诱癌试验,证明诱癌率同致癌物总剂量成比例; 只要剂量足,一次给药也足以致癌; 同时剂量和诱发时间的方次相乘为常数,即ctn=K,n>1。诱癌剂量大则诱发时间短,诱癌剂量愈小则诱癌时间愈长。如给大鼠二甲氨基茋每日量0.1mg/kg,要经900天才发癌,已接近动物的寿限。剂量更小时不发癌,因观察期超过了动物的寿限,实际上不是致癌物没有作用,因此可以说无所谓阈剂量,癌的发生基于各分次剂量作用的总和。这种剂量作用关系见于二甲氨基茋、苯并芘、甲基胆蒽、二甲基苯蒽、亚硝胺类化合物和短波紫外线照射的诱癌试验。 致癌物的综合作用和协同作用 综合作用指多因子的致癌作用,可以是两种以上的致癌物同时或相继发挥作用,也可以是致癌物先作用,继之助癌剂作用。在两种以上的致癌物作用时,如二者作用相加,则和累积作用的意义一致,如复合效应超过单独作用之和,称协同作用。例如将局部作用的致癌物甲基胆蒽、3,4-苯并芘涂皮肤时可引起肝脏细胞中的潜在改变,如再给以通常不引起肝癌的小量致肝癌物,即可累积引起肝癌;又如将二乙基亚硝胺和4-二甲基氨基偶氮苯一起喂大鼠,结果诱发肝细胞癌所需要的总剂量为使用单个致癌物的66%,说明两者有协同作用。 研究综合和协同致癌作用有重大意义,人类肿瘤的病因可能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在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各种致癌物,经年累月,多种致癌物的作用综合或协同,就可能诱发癌瘤。因此防止环境中各种致癌物的污染,对防癌有重大意义。 ☚ 恶性肿瘤 物理因素致癌作用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