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渗透学说chemiosmotic theory类囊体膜或线粒体内膜两侧电势差和质子浓度差推动腺苷三磷酸(ATP)生成的一种理论。这一学说由英国米切尔(P. Mitchell)于1961年提出,后经不断充实,至20世纪80年代已成为生物力能学的基本理论。化学渗透学说认为,具有能量转换系统的生物膜上存在一定向传递H+的氧化还原体系。质子载体和电子载体从膜一侧水相中吸收质子,在膜的另一侧放出质子,从而形成跨膜质子浓度差(△pH),以及膜两侧的电势差(△),二者组成质子驱动力(pmf),是推动ATP形成所需的高能态。 化学渗透学说一种关于在氧化磷酸化中ATP合成与电子传递系统发生偶联的假说。根据这种假说,电子传递过程象一个氢离子泵,可促使基质中的H+离子穿过线粒体内膜,并形成H+离子梯度(线粒体内膜本身都不能使H+离子自由透过,需由泵推出,因此形成的H+离子电化学梯度中就蕴藏了能量)。借此推动ADP形成ATP的磷酸化作用。 化学渗透学说 化学渗透学说在ADP磷酸化以生成ATP时,线粒体内呼吸链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产生能量,关于这能量如何储藏起来的机理,历来存在三种学说,即Slater (1953)的化学学说、Boyer(1964)的构象学说和Mitchell(1961)的化学渗透学说。Mitchell认为,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线粒体内膜两侧有电子或化学基团如H+或O2-的转移和线粒体基液中溶质H+的转位,因此既有化学问题,又涉及物理上的渗透问题,故称为化学渗透学说。化学渗透学说为多数学者所认可。 Mitchell发现: 在线粒体的悬液中加入定量的氧,则介质中的H+浓度增高,pH降低,且线粒体的氧耗量和H+的增多还有定量比例关系,H+/O为6,即每对电子传递至Y2O2使其形成O2-时,线粒体共释出3对H+。用人工方法造成线粒体内膜两侧的pH梯度,使外侧的pH低于内侧,可见有ATP生成。膜内外H+浓度差和无机磷利用的定量比例为P1:H+=1:2,亦即膜外侧每增加2H+可耗1分子P1或合成1分子ATP。这样,当每对电子和氧化合成O2-时,可产生3分子ATP,这与大多数作用物的P:O率是相符的。但当线粒体悬液中加入某些离子载体,改变线粒体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则ATP的合成受阻,可见ATP生成和某些化学离子的通透有关,这就是化学渗透学说的重要依据。 再根据线粒体内膜上呼吸链各种成员的排列均有特定的位置与方向(靠内侧或靠外侧),化学渗透学说认为: ❶呼吸链中的传氢体(如FMN、CoQ)和电子传递体 (如铁硫中心和细胞色素),是交替间隔排列的,它们对H+或电子(e)的传递是定向的。 ❷线粒体内膜具有“氢泵” 的作用,当递氢体(FMN)从内膜内侧接受从NADH+H+传来的2H (2H++2e)后,可将其中的两个e传递给予其后的电子传递体铁硫中心,而将两个质子(H+) 从内膜的外侧面泵出,进入膜间隙,生成的还原型电子传递体又可将其2e传给紧邻的CoQ,并从间质中取得两个H+,使CoQ还原成CoQH2; 后者的电子再继续往下传至细胞色素。最后,电子传至氧,生成O2-,再与间质中的2H+生成H2O2足见H2O分子中的H+并非来自NADH,而是来自间质。 ❸为了满足每对e传至氧应有三对H+泵出,Mitchell设想了一个“CoQ循环”,他根据CoQ在线粒体内膜中的含量多于其他呼吸链成员,分子较小,易于提取等特点,认为CoQ在内膜的两侧可自由移动而无固定位置,并且CoQ可以接受一个H原子而呈半醌式结构CoQ*H,通过下列4步连续的反应可使两分子CoQ接受两对H+和通过内膜泵出两对H+: (1) 2Fe2+—S+2CoQ+2H+—→2Fe3+—S+2CoQ*H (2) 2CoQ*H+2H+—→2CoQH2 (3) 2CoQH2+2Cytc13+—→2CoQ*H+2Cytc12++2H+ (4) 2CoQ*H+2Cytb3+—→2CoQ+ 2Cytb2++2H+反应(4)又重新生成反应(1)中的CoQ,这样形成了一个“CoQ循环”,反应(3)(4)产生两对H+和上述在FMNH2环节产生的一对H+,共三对H+,满足了H+/O等于6。 ❹泵出内膜外的H+不能自由入膜内,因而使膜外的H+浓度高于膜内,造成H+离子浓度的跨膜梯度,膜外的pH约较膜内低1.4左右; 另一方面,膜内H+正电荷低,造成了一定的电位差,虽可经某些负离子(X-)的排出及正离子(Ca2+)的进入膜内而部分抵消,但仍可造成约0.15V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这种膜内外(质子)H+浓度差以及电位差就含有合成ATP的能量,根据△G=2.3RT△PH以及△G=nF△E计算,H+浓度差含能约8kJ/molH(1.91kcal/克分子H)(37℃),电位差含能约14.4KJ/molH (3.45kcal/克分子H),故膜外的每对H+可有2×(8+14.4)=44.8kJ(10.7kcal)的能量,足够合成一摩尔的ATP。 ❺至于H+浓度差和造成的电位差如何通过能量转换系统合成ATP的问题,目前还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外测的H+可通过内膜三联体的柄部(实际上是一种H+通道)进入三联体头部——即ATP酶(F1),此ATP酶也能合成ATP(见“线粒体内膜三联体”条)。 有两种学说解说ATP的生成: ❶Mitchell提出的直接机理认为: 带有质子动能的H+能活化与ATP酶结合的无机磷酸,促使其与ADP结合成ATP; ❷Boyer及Slater提出的间接机理则认为ATP酶合成ATP并不需要能量,而ATP从酶上释出则需要能量。 自F0通道进入的H+可使ATP酶变构而释出ATP。以上两种学说目前均无充分的实验证明。 ☚ 线粒体内膜三联体 解偶联剂 ☛ 000007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