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匈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匈奴

古代我國北方民族之一。也稱胡,先后叫鬼方、混夷、獫狁、山戎,秦漢時稱匈奴,散居於大漠南北,過遊牧生活,善騎射。杜篤《論都賦》:“深之匈奴,割裂王庭。”

匈奴

 古族名。亦称胡。原居于蒙古一带,过游牧生活。战国时势力强大,建立了奴隶制政权。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各部,统治大漠南北广阔地区,并不断南下攻扰。西汉之初,以防为主;汉武帝时,转取攻势。匈奴受到打击,势力渐衰。公元前52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48年,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下附汉的称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云中(今内蒙境内)等郡。东汉末年,分为5部。十六国时期,曾先后建立前赵、夏、北凉等政权。留居漠北的称北匈奴。89年,北匈奴被东汉政府击败,一部分西迁,经中亚至欧洲。

匈奴xiōngnú

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

匈奴xiōngnú

〈名〉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也说“胡”。

匈奴xiōng nú

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雄奴”二音,又与~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六三·1507)

匈奴【同义】总目录


匈奴荤允熏鬻

匈奴xiōng nú

〖名词〗
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4)。《贾谊过秦论上》:却匈奴七百多余里。——使匈奴后退七百多里。《李陵答苏武书》:匈奴既败。——匈奴被打败之后。《吊古战场文》:汉击匈奴。——汉朝攻打匈奴。

匈奴

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名。《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文帝十四年,~大入萧关。”

民族

民族

族(汉~;藏~;满~;回~;彝~;苗~;白~;侗~)
汉民族:汉(汉族;~民) 中华 华胄 黄族 华夏族
古代少数民族:夷(东~;西南~;蛮夷戎狄) 番(番族;~落;西~;诸~) 羌(西~) 髻(~髦) 蛮(蛮夷;髦蛮) 戎(西戎;阴~;鬼~) 裔 叟 僰 俅 笮 霞氐 羯 纥(回纥) 胡(胡人) 狄 貊 粤(百~) 虏(鞑虏) 鞑(鞑子) 长(~夷) 猃狁 匈奴 獯鬻 左语 鞮译 靺鞨 鞮汗 鬼族 鬼方 韦韝 吐谷浑
四方少数民族:鞮译象寄
旧时泛称某些少数民族或南方人:蛮子
旧称未开化的南方少数民族:蛮人
现代各民族:苗 蒙 藏 彝 回 傣 土 佤(佤族;佧佤) 瑶 侗 独(~族;~龙) 京(京族) 鞑靼仫佬 仡佬 锡伯
本族以外的民族:外族(~入侵) 殊族 异族 异类
种族:族 种(种类;黄~;白~;黑~)
卑贱的种族:贱种
弱小民族:瘠牛羸豚

另见:家族 国家 社会 家庭

☚ 族、性   性别 ☛

匈奴

古族名,亦称胡。战国时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各部,势力渐盛,控制了大漠南北和西域。汉武帝时,遭受到很大打击,势力渐衰。宣帝时,统治集团内部分化。西汉神爵二年(前60),日逐王先贤掸降汉,匈奴统治西域的僮仆都尉由此废止。甘露三年(前51),呼韩邪单于附汉,此后六七十年,匈奴与汉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分为两部。南匈奴归附于汉,北匈奴与汉为敌,再次统治西域。永平十六年(73),汉派军大败北匈奴,北匈奴退出西域。此后,逐渐西迁中亚、西亚和东欧,留居蒙古高原的人则融合于鲜卑族中。南匈奴于东汉末年分为五部,南北朝初朝,逐渐融合于汉族。

匈奴

中国古代民族名。亦称“胡”。其名称始出于战国。活动在漠南阴山及河套一带。与东胡等屡次侵扰秦、越、燕三国北部边郡。前215年,为蒙恬所败,被迫放弃河套地区及王庭头曼城,向北迁徙。前209年,冒顿杀其父头曼,自立于单于,冒顿在位期间,东灭东胡,西逐月氏,南并楼兰、白羊,北服浑瘦、屈射、丁零等族,统一了大漠南北,建立起强大的军事政权。前200年,在平城击败汉军,迫使汉高祖结和亲之约。老上单于继冒顿之位后,灭月氏,服楼兰、乌孙等西域诸国,在北部草原各族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游牧军事政权。此后,屡屡骚扰汉边境。前127年至前119年,两次被汉所败。前71年,遭丁零、乌桓、乌孙等联合攻击,从此势衰。前57年,发生分裂,五单于并立。前52年,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汉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王莽即位时期,受王莽新朝歧视与压制,双方和好关系破裂。48年,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奴屡受汉与南匈奴的攻击,被迫西迁,南匈奴于北魏时期分为5部,不再统一。西晋时,其分支“屠各”胡、卢水胡、铁弗匈奴曾建赵、北凉、夏等国。随着上述政权的消亡,其名字在南北朝后期也逐渐消失。

匈奴

亦称“胡”。中国古族名。战国时分布在燕、赵、秦以北地区。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为蒙恬所败, 弃河南地(今河套一带)及王庭*头曼城而北徙。秦汉之际,*冒顿单于乘中原楚汉相争之机,并东胡、月氏、楼烦、白羊、丁零,势力渐强,统治大漠南北,建立奴隶制军事政权。汉高祖七年(前200)大败汉兵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迫高帝结和亲之约。文帝初期,灭月氏,服楼兰、乌孙、呼揭等二十六族,势力强盛,不断扰汉边。元朔二年(前127),元狩二年(前121)、四年,屡为汉军所败。本始三年(前71)遭丁零、乌桓、乌孙围击,死伤近万,族众饿毙者达十分之三,势衰。继而统治集团内讧,出现五单于纷立和混战局面。甘露二年(前52)*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汉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保持和好关系达六七十年。新朝王莽奉行歧视和压制政策,屡与构难,并更“匈奴”名为“恭奴”、“降奴”,欲分其地为十五国,以便分而治之,为匈奴所反对,双方和好关系破裂。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两部,南下附汉者称*南匈奴,留居漠北者称*北匈奴。永元(89—104)初年,北匈奴屡为东汉和南匈奴所败,部分西迁,部分留居漠北,后为鲜卑所并。建安二十一年(216)南匈奴呼厨泉单于朝魏,留居于邺(今河北临漳县邺镇),部众分为五部,散居各郡县,不复为统一势力。两晋时,其分支屠各胡、卢水胡、铁弗匈奴曾建前赵、北凉、夏等国。以游牧狩猎为业,间事农业,“种黍襟”,“有积粟”,手工业能制弓矢、刀铤、车辆、“服匿”(陶缶),常与汉人互市。

匈奴

匈奴

古政权名。《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有传。为匈奴族所建立。见于记载的第一个单于名头曼。其子冒顿,于秦二世元年(前209)杀父自立。后征服四面许多邻族,使疆域东到今辽河,西达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至长城。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北方草原奴隶制政权。其机构由单于庭和左贤王庭、右贤王庭构成。在最高首脑单于之下,依次有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汉初倚强侵汉。汉武帝时进行反击,河西走廊归汉。宣帝五凤元年(前57 ),因其内讧陷于绝境。后呼韩邪单于附汉,在汉朝帮助下复兴。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附汉,迁居塞内,初设庭帐于五原西部塞,后迁西河郡美稷县。晋时曾建前赵、北凉、夏诸国,后皆灭亡。留居漠北的北匈奴,不时入侵汉境,并控制西域。明帝时派窦固等征伐,并遣班超经营西域。和帝永元三年(91),窦宪等率军大破北匈奴于*金微山,其政权瓦解,余部西迁。

☚ 大夏   大月氏国 ☛

匈奴

匈奴

古族名。又称胡。见于《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等史籍。其族属主要有突厥、蒙古两说。战国时活动于燕、赵、秦迤北地区。秦时为蒙恬所败而北迁。秦汉之际,冒顿(modu)单于兼并他族,占据大漠南北。主要从事畜牧业,以马、牛、羊居多。也从事狩猎,并兼营农业和金银铜铁器、陶器、木器制造等手工业。居穹庐,食畜肉,饮乳酪,衣皮革,被毡裘,披发左衽。其语言,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但究属突厥语族或蒙古语族,尚无定论。无文字。实行一夫多妻制,且可子妻后母,弟妻其嫂。人死,棺木土葬,无封土堆。南北朝前期,分解成南匈奴、屠各、卢水胡、铁弗等部,散居于今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各不相属; 后期,其名逐渐消失。

☚ 薰育   北匈奴 ☛
匈奴

093 匈奴

中国北方古代民族,亦称胡。殷周北方的鬼方、𤞤狁之后。无文字,其族属有突厥说、蒙古说等。早期分布于漠南阴山、河套一带,战国末期分布于秦、赵、燕之北,常掠边。秦始皇32年(前215)为蒙恬所败,北徙。后匈奴冒顿单于乘楚汉相争之际,并东胡、月支、楼烦、白羊、丁零等,在大漠南北建立奴隶主军事政权。汉高祖7年(前200)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大败刘邦。次年,汉朝同匈奴和亲,且开关市。文帝初期,匈奴灭月氏、服楼兰、乌孙、呼揭等26族,不断扰边。武帝时匈奴两次为汉军所败。甘露2年 (前52)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请婚,昭君出塞,和亲成,双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保持六七十年的友好关系。至东汉光武24年(48)䤈落尸逐鞮单于率南面8部附汉,匈奴遂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居于朔方、五原、云中(均今内蒙古境内)等郡,东汉末分为5部,两晋时先后建立赵、夏、北凉等国。北匈奴于和帝元年(89)为东汉和南匈奴所击败,部分西迁,余部并入鲜卑、柔然。匈奴以游牧为生,兼事狩猎及农业,有冶铁,铸铜、制陶等手工业。一夫多妻普遍,死者土葬,贵族有用人殉者。至南北朝后期,匈奴之名不见于史。

☚ 狄   胡 ☛
匈奴

匈奴Xiongnu

中国古代民族。诞生和兴起于黄河河套和阴山(今内蒙古狼山、大青山)一带,长期过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史记·匈奴列传》)。在原始氏族公社制度解体的过程中,匈奴族出现了奴隶主贵族集团,经常向四邻发动战争,掠夺财物和人口,并逐渐建立起奴隶制国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单于,单于之下有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谷蠡音鹿黎)等。战国时期,匈奴经常骚扰燕、赵、秦,燕、赵、秦皆在北部修建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又大规模修筑长城,把原来的长城连结起来。汉高祖六年(前201),匈奴单于冒顿(音墨毒)一再扰边,曾围困汉高祖刘邦于平城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南)七日七夜。西汉前期,汉朝采取和亲政策,嫁宗室女为单于阏氏(音烟支,即妻、妾),每年送匈奴大量财物。汉武帝为解除匈奴威胁,发动对匈奴的反击,从元朔元年(前128)至元狩四年(前119)大战三次,将匈奴逐至内蒙古大沙漠以北,又切断匈奴与氐、羌的联系,打开西域通道。匈奴败后,原役属于匈奴的丁零、乌桓也起来反抗,使匈奴力量进一步削弱。此时,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争夺单于位的斗争,出现五单于混战的局面。后郅支单于(郅音至)战胜呼韩邪单于(邪音耶),呼韩邪遂南徙归附于汉朝。汉宣帝册封呼韩邪,并赐“匈奴单于”金玺。汉元帝以宫女王嫱(字昭君)嫁与呼韩邪,进一步加强汉、匈友好关系,这种关系维持了60余年。东汉初年,匈奴势力又有所发展,经常寇扰边境。不久,因连年灾荒与内讧,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单于袭用其祖父呼韩邪的称号,请求内附,于建武二十六年(50)入居北边各郡,助汉守边,而东汉每年供给之费达10090万钱。南匈奴逐步转向定居和农耕生活,逐渐向东、向南迁徙。北匈奴北徙,控制西域,但亦时时南下侵扰,但后来受到丁零、鲜卑、南匈奴和西域诸国的夹击,势力削弱。东汉又接连对北匈奴发动进攻,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等率师出击,北匈奴降者20余万人,汉军出塞3千余里,直追至燕然山。永元二年、三年,汉军又相继出击,北匈奴战败后遂向西远徙欧洲。东汉末年,南匈奴被卷入北方混战,曹操统一北方后,征召匈奴豪右为官,加以控制。建安二十一年(216),匈奴呼厨泉单于入邺都为质,曹操分匈奴为五部,置五部帅,而派汉官任五部司马,加以监督。至西晋初,司马氏又把匈奴部帅改为都尉,进一步加强对匈奴的控制。西晋末年,匈奴左部都尉刘渊(左部帅刘豹之子)乘机起事,建立匈奴政权,国号汉,其子刘聪改称赵,史称前赵。此外,建立北凉的沮渠氏与建立夏的赫连氏,也是匈奴族人。

☚ 十六国   羯 ☛
匈奴

匈奴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是在殷周以来的鬼方、獯鬻、荤粥、猃狁、胡等族的基础上,融合周围各族人民发展而成的民族。早在公元前7、8世纪,匈奴族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套及大青山一带游牧,其政治中心在头曼城 (今五原县一带)。其所属各氏族和部落,“自有君长”,“各分散居溪谷”。正如 《史记·匈奴列传》所载: “自淳维 (匈奴人始祖) 以至头曼 (匈奴首称单于者)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战国时期,匈奴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已进入奴隶制。其势力已扩至“战国七雄”中的秦、赵、燕三国的边境。赵孝成王元年(前265年),赵将李牧大破杀匈奴十万余骑,暂时解除了匈奴对赵的威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并把原先秦、赵、燕所筑的长城重新修整使之联接起来,成为西起临洮 (今甘肃岷县)、沿黄河北至河套,傍阴山至辽东,延袤近万里,由蒙恬统兵三十万坐镇上郡,以防匈奴南侵。匈奴兴起于头曼统治时期。当时,“东胡强而月氏盛”,“头曼不胜秦,北徙”。秦始皇、蒙恬相继而死,秦北边空虚,“于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秦二世元年 (前209年),冒顿杀其父头曼而自立为单于。为了巩固权势,冒顿“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他乘刘邦与项羽逐鹿中原之机,“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与此同时,冒顿单于积极整顿内部,对国家机构进行全面的调整与改革,于匈奴中部地区建立“单于庭”,规定军政、外交权由单于掌握,由左右骨都侯辅政,单于下设左、右贤王为地方最高长官。自单于、左右贤王、直至大当户,分别统军,指挥作战。为强化统治还规定:每年正月各部首领小会于单于庭,举行春祭; 五月,大会龙城,祭祀祖先、天地、鬼神;八月,大会蹛林,课校人畜。严惩偷盗,保护私产,“拔刃尺者死,坐盗者没入其家。”奖励攻战,“斩首虏赐一巵酒”,得人 “为奴婢”,结果 “人人自为趣利”。冒顿单于对内整顿,对外攻战的措施实施后,“控地东尽辽河,西达葱岭,北至贝加尔湖,南抵长城,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皆以为匈奴”。为此,匈奴贵族大臣皆贴服,“以冒顿为贤”。汉武帝时,汉朝已具雄厚的财力、兵力,决定以武力反击匈奴侵扰。汉武帝任用卫青和霍去病为主将,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反击战。由于汉军获胜,右地浑邪王率四万余人归附于汉,单于及左贤王败走,河西走廊平定。一度出现“幕南(即漠南)天王庭”的局面。乌桓从匈奴奴隶主贵族奴役下解脱并协助汉朝打匈奴,此即切断了匈奴 “左臂”,张骞出使西域又拆散了匈奴在西方的后援。汉在河西设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有利于隔绝匈奴与羌族的交通,也便于在河西及上郡、朔方、西河等地实行屯田。同时,也利于边备的加强。匈奴自武帝时力量削弱后,内部矛盾激烈,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汉宣帝时,匈奴侵犯乌孙,汉与乌孙联兵反击,俘获匈奴名王、千长、骑将以下四万人,其平民受伤逃散及牲畜死亡者,不可胜数。紧接着在遭受惨败的归途中又有附属部落乘机反抗,丁零攻其北,乌桓入其东,乌孙再次击其西,匈奴被杀伤数万人,马死数万匹,牛羊死无数,加以大雪,牲畜冻死,人民饿毙的占十分之三。接着又发生五单于纷纷自立和互相混战的局面。匈奴呼韩邪单于接受左伊秩訾“事汉则安,不事则危亡”的建议,于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亲自到京城长安对汉帝“赞谒称臣”。汉颁给他黄金质的“匈奴单于玺”,使他“位在诸侯王上。”呼韩邪归汉,结束了汉匈间一百五十年的对立状态,开了大漠南北匈奴政权接受中原中央政权统辖的先河,有利于汉匈间经济文化交流。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呼韩邪再次来到长安朝谒,汉朝对他优待有加,并根据他的请求,把宫女王嫱(字昭君)嫁给他,此即“昭君出塞”。王莽篡汉后,由于实行民族歧视和离间政策等,激化了匈奴内部及汉匈矛盾,友好关系一度被中断。东汉光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驻牧于南边,因不得立为单于而“怀愤恨”的右薁鞬日逐王比率领八部人众到五原塞,表示“愿永为藩蔽”。日逐王袭用其祖父呼韩邪单于的称号。汉朝予以允准。自此,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汉朝允准呼韩邪单于人居塞内,每年遣侍子入京城“奉奏”,汉以大量钱币和财物相赐。入塞内的南匈奴分布北地、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代等郡,逐渐从事农业生产,更多地吸收汉族文化,使其人口较前约增四、五倍。北匈奴自与南匈奴分裂后,内外矛盾交加,众叛亲离。于是,汉自和帝永元元年 (公元89年)起,连续三年派兵大举出击,杀、伤、俘获甚众,北单于在屡遭毁灭性打击后,转徙康居(今中亚),与从前西迁的匈奴人会合。东汉又派军剿灭其残余反抗势力。北匈奴亡,其地为鲜卑所据,余众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南匈奴有东汉的支持,又接纳了北匈奴部分降众,故史称其“党众最盛,领户三万四千,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胜兵五万一百七十。”汉顺帝时,为避免南匈奴内叛众的侵扰,便把西河、上郡和朔方等郡治南移,原分布所辖匈奴人随之南下,大多深入集中于并州中部的汾河流域一带。东汉末,南匈奴的最后一位单于呼厨泉投靠曹操,南匈奴国家政权亡。西晋时,迁居塞内的匈奴人又分解出屠各胡、临松卢水胡和铁弗匈奴三个重要分支集团。屠各胡与南匈奴在西晋末年混乱局势下,联合反晋,在今山西和陕西二省建立汉——前赵政权。居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与青海省之间的临松卢水胡在前赵灭亡半个世纪后,于河西一带建立北凉政权。原居于内蒙古河套一带,由鲜卑人与匈奴人融合而成的铁弗匈奴,于东晋义熙三年(407年)在今陕北一带建大夏国。此三国相继灭亡后,匈奴族便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 楼烦   丁零 ☛
匈奴

匈奴Xiong nu

中国古代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民族。商朝时称鬼方,周朝时称𤞤允,战国时始称匈奴。匈奴人主要从事游牧业,以强悍和善骑射著称。其统治首领称单于。战国末年,匈奴趁赵国和秦国忙于战争,占领了河套及河套以南地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5年派将军蒙恬率30万大军打败匈奴,收复了河套以南地区。汉初,匈奴国势又渐强大,屡次南侵,此时汉朝正值初建时期,经济残破,国力不支,无力抵抗强大的匈奴,便对其采取和亲政策,把宗室公主嫁给单于,并送给匈奴大量丝织品。汉武帝时,由于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也空前加强,便放弃了那种妥协的和亲政策,采取武装进攻。从公元前129年到公元前119年10年之间,汉与匈奴之间发生了10多次战争,其中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和元狩二年(公元前121)以及元狩四年(公元前119)三次大战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三次大战削弱了匈奴的实力,导致了后来匈奴内部的大分裂。汉宣帝以后,汉族和匈奴的关系趋于缓和,互相发展贸易。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归汉,杂居今山西省北部;北匈奴居今蒙古及苏联境内,东汉和帝时,窦宪破北匈奴,使其一部分迁徙西方。

☚ 王莽改制   马王堆汉墓 ☛

匈奴

又作“胡”。中国北方古代民族。战国时活动于燕、赵、秦诸国以北地区,与东胡并强。秦汉之际建立奴隶制游牧军事政权,不断南下侵扰。汉武帝时多次征讨漠北,其势力渐衰。东汉时分裂为南、北两部,南下附汉称“南匈奴”,逐渐与汉族融合。留居漠北的称北匈奴。

匈奴

匈奴xionɡnu

古代部族。殷商时为活动在北方的游牧部落。公元前3世纪末,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构。西汉前期,不断侵犯汉朝北部边境。汉武帝即位后,匈奴与汉连年打仗。甘露三年(前51)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在甘泉宫(今淳化县铁王乡境内)朝拜汉宣帝,随后住宿于长平(今泾阳县蒋刘乡五福村北秦望夷宫故址)。汉宣帝回长安时,“诸蛮夷君长、王侯数万”在中渭桥上夹道欢呼。东汉至魏晋期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西晋太康七年(286)郝大博及萎莎等各率大小十万余口,到扶风王司马骏处归降,与关中汉、氐、羌人杂居,逐渐融为一体。永嘉三年(309)七月,匈奴人刘芒荡,联合羌族在马栏山(今旬邑境内)起义,被西晋南阳王司马模镇压。前赵光初二年(319),匈奴人路松多在新平(治今彬县)、扶风(治今泾阳)起兵反对匈奴统治者,战败逃至陇城。匈奴人前赵王于光初九年(326)在渭城(今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建立单于台,拜其子刘胤为大单于。后赵太和二年(329)八月,放弃长安西逃的前赵太子刘熙、南阳王刘胤等攻占安定、新平、北地、扶风、始平诸郡,军至仲桥(九嵕山东)被后赵(羯族政权)石虎打败。前秦建元元年(364),匈奴左右贤王屯兵马栏山,被前秦苻坚镇压。后秦建初元年(386)二月,卢水胡(匈奴部族之一)郝奴南攻长安,在马嵬(今属兴平市)被羌族姚苌战败投降。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九月,卢水胡盖吴聚众反对拓跋氏政权,攻陷新平,南下长安,被北魏政权镇压。此后,留居境内的匈奴人便成为关中汉族的组成部分。

☚ 旬邑煤炭工业   羊毛湾水库 ☛
匈奴

匈奴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称,始见于《逸周书·王会解》及其附录《伊尹献令》,商周时期即已活动于河套以北的阴山内外,战国时期扩张至秦、赵、燕三国北方地区。秦朝时期,冒顿单于东灭东胡,西败月氏,北服浑庾、新犁各部,统一蒙古高原,建立了匈奴单于国。汉朝初期,不断侵扰长城内外,迫使汉高祖实施“和亲”策略。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西逐月氏,征服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势力强盛。汉武帝统治初期,派遣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多次北征,匈奴屡战失利,势力逐渐衰弱。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发生内乱,统辖西域的日逐王先贤掸归降汉朝,匈奴失去西域。不久,境内出现五单于分立的局面。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郅支单于大败呼韩邪单于。不久呼韩邪南来归汉,郅支单于惧怕汉朝助兵呼韩邪攻己,北征呼揭、坚昆、丁零,迁都于坚昆游牧地区,后又迁往康居国,为汉西域副校尉陈汤等人所击杀。汉朝遣送呼韩邪单于北归,并嫁以宫女王嫱。此后数十年,匈奴与汉朝和平相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分裂为二部,南匈奴归附于汉朝,北匈奴与汉朝为敌,再次统治西域。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派大将窦固西征,大败匈奴。此后,又派班超安定西域诸国。北匈奴势力退出西域。和帝永元元年至三年(公元89—91年),大将窦宪、耿秉率兵北征,一再大败北匈奴,北匈奴因此逐渐西迁中亚、西亚和东欧,留居蒙古高原的人则融合于鲜卑族中。南匈奴于东汉末年分为五部,晋时曾先后建立汉、赵、北凉、夏等地方割据政权。南北朝初期,南匈奴逐渐融合于汉族。匈奴的语言有人说是操突厥语,有人说是操蒙古语,至今尚无定论。早期无文字,汉文帝时,使者中行说归降匈奴,教以文字和统计数目,因而开始借用汉字。泛突厥主义分子穆罕默德·伊敏将匈奴的历史说成是突厥的历史,这是十分荒谬的,因为早在突厥兴起之前约二百年,匈奴即已在我国的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 于阗塞语   北匈奴 ☛
匈奴

匈奴

古族名。亦称胡。战国时活动于秦、赵、燕以北地区。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各部,势力强盛,掩有今东北、内蒙、新疆及甘肃河西走廊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地,不断南下攻扰。汉初采取和亲与防御政策,仅汉文帝时匈奴就三次向关中侵扰。汉武帝时多次在军事上对匈奴进行攻击, 匈奴势力衰弱, 迫使匈奴昆邪王率数万众归汉,被安置于陕、甘以及内蒙河套地区的上郡、北地、陇西、云中和朔方等郡,称五属国。并于上郡设立匈奴属国都尉,进行管理。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呼韩邪单于附汉。汉对于内附的匈奴人,一般都是给予优待。在西汉时期被封为列侯的,仅《史记》《汉书》各表中所载就有三、四十人,其中子嗣最为长远的是休屠王之子秺 (音妒)侯金日䃅。汉政府还将一部分内附的匈奴人编成另外一种队伍, 驻在三辅(关中),名为长水胡骑和宣曲胡骑(长水在今西安市东南白鹿原,即荆鱼沟;宣曲,宫名,在汉长安城南昆明池西),长水校尉,掌管长水、宣曲胡骑;还设有胡骑校尉,掌管池阳胡骑,但不常置。汉武帝征和二年 (公元前91年)的巫蛊事件,江充曾使长安囚犯如侯,持节调动长水和宣曲胡骑,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西羌反,曾征发三辅胡、越骑至金城。汉长安附近的长水胡骑直至东汉依旧存在, 甚至皇帝出巡或诸侯王就国常派这批匈奴骑兵随从。东汉光武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南下附汉的)和北匈奴(留在大漠以北的)两部。南匈奴被安置在河西美稷(今陕北府谷与内蒙接壤地区)一带,后乘东汉王室衰弱不断南迁, 据有今陕西黄陵县、宜君县以北广大地区。西晋时,匈奴人在关中和陕北先后建立了前赵和大夏等王朝, 由于南匈奴长期与汉族杂处,逐渐与汉人相融合。北匈奴在东汉和帝时为东汉和南匈奴击败, 部分西迁。

☚ 全无种羌   鲜卑 ☛
匈奴

匈奴

亦称胡, 是秦汉时期我国北方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秦末,匈奴乘楚汉相争之机,迅速强大起来。公元前209年匈奴的昌顿单于即位,经过几年征战,占领了甘肃河西走廊。其境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尽辽河,西逾葱岭。汉武帝即位后,对匈奴发动反掠夺战争,收复了河西走廊,从此匈奴一蹶不振。东汉初,匈奴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48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南下附汉,屯于朔方、五原、云中等郡;北匈奴被迫西迁至欧洲。南匈奴后逐渐与当地其他民族融合;迁至欧洲的匈奴族,也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

☚ 月氏乌孙   先零羌 ☛

匈奴

古族名。又称“胡”。殷周鬼方、猃狁之后。战国时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常扰边地,3国筑长城以拒之。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为蒙恬所败,失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及王庭头曼城(今内蒙古包头市东),北徙。秦汉之际,冒顿单于(前209—前174年在位)乘中原楚汉相争之隙,东并东胡,西破月氏,南降楼烦、白羊,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势力渐强,拥兵三十万,控制长城以北广大地区,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游牧民族国家。立庭于中部,与汉代郡、云中郡相对。在单于下置左右贤王(屠耆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等,执政务,以24个万骑长掌军。其族以单于之姓挛鞮氏为最尊,呼延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亦为名族,常与单于联姻。汉高祖七年(前200),大败汉军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困高祖于城东北白登山,迫汉结和亲之约。文帝(前180—前157年在位)初期,又相继灭月氏,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26族,势益盛,不断扰汉边。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元狩二年(前121)、四年,连续为汉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所败,失河南地,自是,漠南无单于王庭。宣帝本始三年(前71),又遭丁零、乌桓、乌孙及汉军四面攻击,死伤数万,族众饿毙者达十分之三,畜产失十分之五,势衰。继而统治集团内讧,于五凤元年(前57)出现※呼韩邪、※屠耆、※呼揭、※车犁、※乌藉5单于纷立和混战局面。继而又出现呼韩邪与※郅支单于争战之势。甘露二年(前52),呼韩邪附汉,与汉保持和好关系达60余年。新朝王莽奉行歧视和压制政策,擅改“匈奴”名为“恭奴”,更“单于”为“善于”,欲分其地为15国,分而治之,使和好关系破裂。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2部,南下附汉者称※南匈奴,留居漠北者称※北匈奴。和帝永元元年至三年(公元89—91年),北匈奴屡为汉和南匈奴所败,部分西迁,余众10余万落为鲜卑所并。献帝建安二十一年(216),南匈奴呼厨泉单于朝魏,被曹操留于邺(今河北临漳县邺镇),部众被分为5部,散居于兹氏、祁县、蒲子、新兴、大陵5县,不复为统一势力。两晋十六国时期,其分支※屠各胡、※卢水胡、※铁弗匈奴兴起,先后建“汉—※前赵”(304—329)、※“北凉”(397—460)、※“夏”(407—431)等国。这些政权灭亡后,余众逐渐与当地各族相融合。原以游牧、狩猎为业,盛产名马,逐水草迁徙,居无常处,无城廓、耕田之业,以穹庐为舍,食肉酪,衣皮革。秦汉以后,在与中原长期交往过程中,渐习农业,种黍稷,有积粟,治楼以藏谷,开始凿井筑城。手工业能制弓矢、刀铤、轒辒(车辆)、服匿(陶缶)。在边地与汉人通关市,交易额一次多达牛马万余头。有语言,无文字,曾习用过汉字。其俗岁有※三龙祠,于正月、五月、九月祭天地、鬼神、先祖。人死有棺椁,无封树丧服。(表见下页)

匈奴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商时称鬼方,西周、春秋时称𤞤狁,战国秦汉始称匈奴,活动于秦、赵、燕以北地区,过游牧生活,善骑射。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军事政权,并不断南下侵扰。汉初,因国家贫弱,对其采取“和亲”政策。武帝时,开始转入军事反击。经过公元前127年至前119年,汉政权对匈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后,匈奴受到很大打击,势力渐衰。宣帝甘露二年(前52),呼韩邪单于附汉,次年来朝。其后六七十年间,与汉一直友好相处。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右薁鞬日逐王比自立为呼韩邪单于,率众南降汉,屯居于五原西部塞,后又徙云中、美稷、朔方、定襄、雁门一带,被称为南匈奴,留居于原地者称为北匈奴。北匈奴于和帝时为窦宪击败,被迫西迁,越过中亚细亚、到达欧洲。汉末,南匈奴分为五部。两晋时曾建立赵、夏、北凉等政权。后逐渐融于汉族之中。

匈奴

亦称“胡”。古代北方民族。战国时分布在燕、赵、秦以北地区。秦始皇时,为蒙恬所败,由河套地区北徙。秦汉之际,冒顿单于乘中原楚汉相争之机,并东胡、月氏、楼烦、白羊、丁零,势强,统治大漠南北。曾围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迫高帝结和亲之约。后又灭月氏,服楼兰、乌孙、呼揭等,势益盛,不断扰汉边。汉武帝时屡次击败匈奴。本始三年 (前71)遭丁零、乌桓、乌孙围击,势衰。继而统治集团内讧,出现五单于纷立和混战局面。甘露二年 (前52)呼韩邪单于附汉。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永元 (89—104)初,北匈奴屡为东汉和南匈奴所败,部分西迁,部分留居漠北,后为鲜卑所并。南匈奴部众不久亦分为数支。

匈奴

古族名。亦称胡,西周、春秋时称猃狁、戎狄。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之际,冒顿杀父头曼单于后自立,统一各部,击败东胡、月氏,势力强盛,统治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奴隶制军事政权。汉初曾不断南下侵扰汉朝北方边郡,汉高祖等因国力不强,难以抵敌,屡次采取“和亲”政策,并厚奉财物。武帝时始遭受沉重打击,势力渐衰。宣帝甘露二年(前52)分裂,呼韩邪单于率众降汉,次年来朝。其后六七十年间,双方和平相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王莽统治时歧视少数民族,双方关系恶化,再度交战。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48),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留居漠北。汉和帝时,遣大将军窦宪率军击败北匈奴,迫使其部分西迁,越过中亚后到达欧洲;留居漠北的余部汇入鲜卑部落。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云中(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等郡,东汉末分为五部。两晋十六国时匈奴族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汉(前赵)、夏、北涼等国,通过南北朝时代北方的民族大融合,逐渐在历史上消失。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