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忠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忠恕

儒家倫理思想。盡心竭力謂之忠,推己及人謂之恕。班昭《東征賦》:“勉仰高而蹈景兮,盡忠恕而與人。”

忠恕zhōng shù

儒家的道德规范。对统治者尽忠,在统治阶级内部要宽恕,互相体谅,推己及人(1)。《三槐堂铭》: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可是忠恕仁厚却赶不上魏国公父子。

规范

规范

辙 范轨 镕范 体范 程品 规格 规则 规容
法则,规范:轨躅
风标规范:风法
供人遵循的规范:清规
行事应遵守的规范和道理:谊方
传留下来的规范:余法
行为的规范:镇圭
自身行为的规范:身范
以后行为的规范:后范
远行的规范:驰范
社会上公认的道德规范:风化
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忠恕
旧时指妇女所遵守的道德规范:阃范 闺范
封建统治者倡导的四种道德规范:礼义廉耻
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规范:三从四德
高尚的行为规范:高轨
崇高的规范:崇轨
崇高的规范、准则:高矩
(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规范)

另见:标准 准则 遵循 依照

☚ 各种标准   礼仪 ☛

忠恕

中国古代一对重要道德范畴。始流行于春秋时期。认为忠是以己度人的原则。《国语·周语》上:“考中度衷,忠也。……施其所恶,弃其忠也。”认为恕是外施人之所能施的原则。《左传》隐公11年:“恕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己弗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孔子推行这两个范畴,并将它确立为儒家的基本道德原则。据《论语·里仁》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曾解释过“恕”,他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并将其归纳为“仁之方”,他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我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对于忠,孔子说:“与人忠”(《论语·子路》),“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曾子日三省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与孔子同义。《中庸》发挥这一思想,认为“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孟子提出“强恕而行” (《孟子·离娄下》)。荀子提出“君子三恕”之说,认为“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士明于此三恕,则可以端身矣”(《荀子·法行》)。对于忠,荀子认为,君子者“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荀子·荣辱》)。汉儒认为,忠恕是统一的,《大戴礼·小辨》说:“忠有九知: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知外必知德。……内思毕心曰知中,中以应实曰知恕,内恕外度曰知外,外内参意曰知德。”贾谊将以人度人解释为恕,他说: “以己量人谓之恕”(《新书·道术》)。魏晋玄学家以尽情同物释忠恕,王弼《论语释疑》“一以贯之”章说:“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令其恕而不尽理之极也”(皇侃《论语疏》引)。宋儒则以尽己推己释忠恕,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论语集注》)。他又将忠解为体,恕为用。明清学者意略为同。忠恕是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的最基本范畴之一,并被作为圣人之道而推行着,影响很大。其一般意义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有其道德价值。

忠恕

忠恕Zhongshu

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儒家伦理的基本原则。意谓竭尽己心之真实,并以此推及他人。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南宋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就是要求对别人忠实,要积极为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就是要求对别人要宽容,要推己及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忠恕”是实现“仁”的方法,也是“仁者爱人”的确切含义。“忠恕”的目的是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平等与感情相通,最终实现天下大同。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忠恕”思想,认为“忠恕之道”不仅是人与人互敬互爱的基本条件,也是治国兴邦所不可缺少的工具。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又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忠恕”不论是修身养性,还是治国平天下,都是人们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忠恕”中的许多合理思想,仍然值得今人借鉴参考。

☚ 孝悌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忠恕

儒家“仁”义的基本方法,孔子的一贯之道。《论语》:“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南宋朱熹注为:”尽己谓之忠,推己谓之恕”,“忠”在于积极为人,“恕”要求推己及人。

忠恕zhōng shù

儒家的道德规范。尽心为人谓之忠,推己及人谓之恕。《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自衒功能,谅非忠恕之道。”

忠恕

忠恕

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孔子“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里仁》: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故“忠恕”之道,乃贯串孔子言行的始终。南宋朱熹注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论语·里仁》朱注)忠,立足于自身,要求尽己之力以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着眼于他人,由“推己”,而“及人”;“己所不欲”者,亦“勿施于人”。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答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作为人与人的一般关系,“忠恕”就是“仁”德。

☚ 明僧绍   昆辩 ☛

忠恕zhong shu

loyal and considerat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1: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