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墓与包公祠
包拯的墓室是1985年开始重建,1987年竣工,前后历时2年。园内的建筑按照由东向西整齐排列。主要的建筑有大型照壁、子母双石阙、神门、享堂。大型照壁上,是方绍武的楷书“包孝肃公墓园”。子母双石阙则是官阶的象征,设在主神道前,高度为6.4米,在古代只有为一品官才能有在墓前建造石阙的殊荣。
神门之前是石虎、石羊、石人组成的石刻群,是官禄的象征,神门门堂上悬“无畏无惧刚正为民”8个大字,此匾为谷牧所提,笔力刚劲。神门后是享堂,也称“香堂”,设有包拯的神龛,是供后人祭拜包拯的地方。
享堂之后是包拯的坟墓,墓前设有石烛台一对和石香炉一座,称为“三供”。这是古代的封建礼制,只有皇帝墓前才能够设置“五供”,即以上三供加石花瓶一对。
在包公墓园内除了包公墓以外,还有附葬区和包拯墓室。附葬区有包拯的夫人及嫡系子、孙墓葬,共5座。包拯墓室在附葬区东侧,沿石阶而下,两旁是《廿四孝图》和《指引图》, 以包拯对父母之孝心、对黎民百姓的爱心,在其墓道两旁雕刻《廿四孝图》实为对包拯持孝道的褒扬。
包公墓从主神道、石像群、神门、享堂到坟墓,形成一个有系统的仿古墓陵园。
合肥城南的包河公园,是包氏家族祖先的祠堂。包公祠四周由运河围绕,为包公祠的护祠河,称为包河。河内种植莲藕和饲养皖鱼。包河内的莲藕是无丝藕,皖鱼的头是黑色的,两者合共,代表包公的“铁面无私”。
包公祠主殿内放置包拯铜像一座,写着“色正芒寒”的楹匾悬置在包拯铜像的正上方。左侧放置仿宋仁宗御赐的龙头、虎头、狗头等三口铡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