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格物致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格物致知 儒家认识论的命题。简称 “格致”。语出《礼记·大学》: “致知在格物。” 如果照字面直译,就是: 求得知识在于穷究事物的道理。这很容易被现代人误解为是一种科学的认识论。晚清就曾经以 “格致”来统称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其实,在儒家那里,“格物致知”是一个道德哲学命题,与自然科学风马牛不相及。《礼记·大学》说得非常清楚: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物”的意思就是 “事”,但这个 “事”不是泛指自然世界的物理,而是特指人类社会的事理; “知” 就是五常中的 “智”,是道德智慧,而不是科学智慧。“格物致知” 是“正心诚意” 的前提,是 “修齐治平” 的基点,但宋以后儒家对“格物致知” 的理解却存在很大分歧。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将 “物”解释成 “天下之物”,认为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所以,“即凡天下之物,都应因其已知之理而日加穷究,以求达到其极点。天长日久,一旦豁然贯通,对众物的表里精粗就会无不知晓,而我心也就无不明朗。” 朱熹只是企图以知识作为道德信仰的支柱,并非要人将心力放在钻研自然物理上。陆九渊则针锋相对,反对在心之外去穷理求知,而将“格物致知”理解为 “格去物欲”而求得天理。明代王守仁也反对朱熹的 “即物穷理”,他曾说: “先儒解 ‘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 于是将 “格物致知”说成 “致知格物”,“致知”是 “致良知”,“格物” 就是 “正物”,就是 “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把心中的 “良知” 贯彻到事事物物中去,使事事物物与我心的 “良知” 相符合。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解,是宋明儒学的一大公案。简单地说,朱熹强调“道问学”,主张从宇宙回到我心,是归纳;陆王强调“尊德性”,主张由我心推广到宇宙,是演绎,但最后却是 “殊途同归”,目的都在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不在科学地认识客观世界。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本源,获取知识。格:推究。致:获得。 ☚ 格物穷理 钩深致远 ☛ 研究的方面 研究的方面研究思想:论心 ☚ 研究 治学 ☛ 格物致知儒家提出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命题。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汉宋诸儒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东汉郑玄释“格”为“来”。程颐则训“格”为“至”,解“格物”为“穷理”。他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曰穷其理云耳”。(《程氏粹言》卷1)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中先验的本体理念,是一种通过内心自我修养而达到道德自我完成的方法。朱熹发挥程氏观点,但认为穷理须先格物,而格物又须“逐物格将去”,在“物物上穷其至理” (《朱子语类》卷15),从而突出了“格物”的伦理意义。王守仁不同意朱熹的观点,训“格”为“正”,释“格物”为“正心”。他说: “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王文成公全书》卷1)认为格物只是人们内心道德修养的工夫而已。王夫之分“格物”与“致知”为二事。认为格物是考察事物现象以求得其理;致知是虚心深思以穷尽道德的隐微。格物以“学问为主”,致知以“思辨为主”(《读四书大全说》卷1)。颜元认为“物即三物之物,格即手格猛兽之格,手格杀之之格”,因而训“格”为搏斗、搏杀,解“物”为《周礼》所谓三物(即六德、六行、六艺)。今人张岱年认为,汉宋诸儒关于“格物致知”的认识,尽管不乏具有理论价值的论述,但对“格”字的训释均不切合《大学》文意。于是,根据《苍颉篇》提出新说,主张训“格”为“量度”,释“格物”为衡量事物的本末先后,将“格物”视为一个“虚位”观念。 格物致知古代认识论命题。简称“格致”。《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东汉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此致或为至。”宋以后,儒者对其解释多有分歧。程朱一派认为,“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陆王一派主张,“所谓格物致知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王守仁语)。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简称“格致”。古代认识论用语。《礼记·大学》: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东汉郑玄注: “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 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宋以后的解释甚多。程颐认为: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矣”; “须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习即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 ( 《遗书》卷十八)朱熹肯定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 的手段,强调“致知”在“格物” 中,“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 (《四书章句集注》) 王守仁释“格”为“正”,认为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把吾心之良知致于亭事物物。颜元释格物为“犯手(动手) 实做其事”,“手格其物而后知至” ( 《四书正误》),肯定行先知后。 ☚ 理气 致良知 ☛ 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推究事理,获得知识。语出《礼记·大学》。《山居四要·刘仁本序》:“而性命道德之懿,未尝不见诸日用常行之间,故自格物致知,穷理尽性,参天地赞化育者,迹其粗以造于精,资于外以养其内。”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简称“格致”。中国古代认识论命题。指穷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识。最早见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汉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此致或至。”宋以后对此解释和争论甚多。程朱学派论述较详。南宋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大学章句·补格物章》)这种“即物穷理”的说法,把与事物的接触看成是认识事物的条件,因而有其合理之处。与此不同,陆王学派认为格物致知纯然是内心的事。明王守仁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传习录中》)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格物”与“致知”是两种认识方法,前者是广泛接触事物和古今知识,后者是进行抽象思维,二者两辅两成。清颜元则解释“格物”为“犯手实做其事”(《颜习斋言行录》卷上),并认为欲求真知,必须实做其事,行先于知。 ☚ 原理 耗散结构论 ☛ 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go into the principle of;probe into the essence of things;pursue to the very source of a learning 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无限知识。《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ɡé wù zhì zhī格:推究。致:达到,求得。指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求得知识。姚雪垠《李自成》二卷四八:“这些人颇精于~之学,善造火器,称为西学。” 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格:研究,推求。致:达到,获得。指穷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有关知识。 格物致知géwù-zhìzhī《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格:推究。致:求得。后以“格物致知”指推究事物原理,以求得理性知识。 格物致知ɡé wù zhì zhī探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ɡé wù zhì zhī格: 推究。致: 达到,求得。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求得知识。姚雪垠《李自成》:“这些人颇精于~之学,善造火器,称为西学。” 格物致知ge wu zhi zhi格:推究。致:获得。深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有关知识。 格物致知géwù-zhìzhī〔连动〕 格,研究,推求。致,达到,获得。穷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有关的知识。是宋儒客观唯心主义治学方法的一部分。语本《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敬业乐群;格物致知 敬业乐群;格物致知jìng yè lè qún;gé wù zhì zhī【上】敬:敬重。业:学业。乐群:与朋友相处无违失。专心学业,与朋友和睦相处。《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 敬时爱日;争分夺秒 劳形苦心;支策据梧 ☛ 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格:推究。格物:穷究事物的原理。致:获得。知:知识。即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