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臣的货币思想
包世臣(公元1775~1855年),中国清代学者。字慎伯,安徽泾县人。曾长期为慕僚,对实际政治、经济问题有较多的知识和经验。他主张抗英,是一个爱国者。著有《安吴四种》等书。
面对当时鸦片走私造成银荒的事实,包世臣主张严禁鸦片,阻止白银外流,认为“漏卮之塞,必在厉禁烟土”(《安吴四种》卷35)。同时,为解决银贵钱贱问题,他提出了“专以钱为币”、“不以银为币”的行钞主张。具体办法是:要求国家明令一切财政收支和民间交易,均以制钱为货币计算单位。发行纸币是为了克服单位价值低,不便大额交易支付和远途运送的困难。纸币也是以钱贯为单位,面额为一贯至五十贯而止。废除白银为计价单位。他所主张发行的纸币是以制钱为基础的兑换纸币,其准备金约为发钞总额的“什之二、三”即足够兑现之用,所谓“以实驭虚”(王瑬《钱币刍言续刻·与包慎伯明府论钞币书》)。
在对白银流通的看法上,他把以铜钱为基础的钞币与白银联系起来,认为“盖缓急之时,钞或不行,而银则未有不行者也”(《安吴四种》卷26),相当重视白银。但他又坚持要改变以钱从银的情况为“使银从钱”,强调“夺银之权归之于钱”。他对白银的理解很混乱:承认白银很重要应让其继续流通;既让白银自由流通,又不承认它是货币;既不承认白银为货币,又让它在小额流通中执行货币的职能。由于不能满足流通中货币的需要,也难以防止白银外流和改变银贵钱贱情况,消解当时的封建财政危机,使得包世臣本来较为可行的钞币方案不可能被采用。
包世臣还对王瑬主张的不兑换纸币,在许多关键性及技术性的问题上提出了不同意见。
❶他不同意禁止白银流通,认为行钞是以虚实相权,银钱实而钞虚,如“行钞而废银是为造虚而废实(《安吴四种》卷26)。
❷他认为发钞只是“救弊之良策”,反对王瑬将行钞作为“理财之大经”。
❸他认为王瑬主张的大钞与中钞,当十当百铜币及禁铜令均无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