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勋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勋官 勋官北周始设,原为奖励作战有功者的一种官称,后渐用以加赐文武官员。至唐定制,勋官自上柱国为十二转,以下依次为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卫、飞骑卫、云骑卫、至武骑卫为一转,共十二等,受勋者即为勋官。宋承唐制,初以勋官为文武官员的加官,后渐无实际意义。 ☚ 宫观官 带御器械 ☛ 勋官 勋官为一朝开国立功而封的有级别,但无实职的官员称号。《旧唐书·职官志一》: “勋官者,出于周、齐交战之际。本以酬战士,其后渐及朝流。阶爵之外,更为节级。周置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等11号。隋文帝因周之旧,更增损之。有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起正二品,至七品,总11等,周赏勋劳。” ☚ 勋卫 勋级 ☛ 勋官古代授予有功文武官员的称号。勋官始于南北朝,用以酬庸的功的战士。隋文帝采用北周之制,设置了上柱国等十一级有虚衔而无实职的官号,以酬勤劳。唐朝把隋朝确定的十一级官号,作为荣称授予有战功的人,称为勋或勋官。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颁发诏令,正式定官吏勋级为十二转,有: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宋金两代沿用唐制。元代定勋十级。明代的勋分为文勋和武勋,武勋十二级,凡授予勋级者称为勋官。清代勋与爵合并称爵,共分九等(宗室爵号为十二等)。 勋官授予有功勋官员的一种没有实职的官称。 勋官北周和北齐时为奖励立功战士所设置的一种荣誉称号,后来渐及官吏。隋唐因之。其级别不同于官阶与爵位。北周时为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等十一号。隋加以增损,列为十一等。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始定从上柱国至武骑尉十二转,起正二品至从七品。以后,贞观十一年(637)和上元元年(674),又曾两次改易勋官名号。唐代勋官的颁授甚滥,战士授勋者动以万计。它既无俸禄,又不担任具体职务,只是分番于兵部或本州上下,担任一些杂务,有如仆役,地位甚低,宋沿置。明有文勋十一级,武勋十二级。清废。 勋官北周至明给予文武官员的称号。其始本为北周与北齐交战时北周为奖励军功而设,后渐及于朝官,自上柱国以至都督,共分十一等,秩自正九命至七命。隋勋官之制沿袭北周,亦分十一等,名称略有变动,秩自正二品至七品。唐制勋官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共分为十二转。《旧唐书·职官志》说,勋官“据令乃与公卿齐班, 论实在于胥吏之下,盖以其猥多,又出身兵卒,所以然也。”开元时,勋官的地位已很卑下,他们不但不能与职事官和散官相比,而且还得定期至兵部和本郡服役,被官府役使如僮仆,其实际地位仅略高于平民,有被选补为吏胥的资格。故唐代的勋官实与秦汉时的军功爵相似。五代勋级不详。宋金勋官之制同唐,分为一二等,唯废十二转之制,其秩自正二品至从七品。元勋官自上柱国至飞骑尉分为十阶,秩自正一品至从五品。明代分文勋为十级,武勋为十二级,但已成具文。清代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