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勋伯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勋伯格

奥地利作曲家。十二音作曲技法开创者。1874年9月13日生,1951年7月13日去世。曾学小提琴、大提琴,12岁作曲,1918年成立“非公开音乐演出社”,1923年形成“十二音作曲法”,1925年执教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创作管弦乐14部,舞台作品3部,歌曲10首等。主要作品:管弦乐《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902~1903)、人声与器乐《华沙幸存者》(1947),舞台作品《期待》(1907)等。出版著作《和声学》(1911)。

勋伯格

勋伯格1874—1951A.Schonberg

奥地利作曲家,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自幼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12岁开始作曲。1880年丧父后曾任5年银行职员以维持家计。其间曾从作曲家A·von岑林斯基学习。1901年赴柏林,得L·施特劳斯之助在施特恩音乐学院任作曲教师。1915~1917年在奥军服役,1918年组织私人演出协会,专门演出20世纪新音乐。1933年因纳粹排犹(他为犹太人)去美国,先后在几所大学任教。勋伯格的早期作品受J·勃拉姆斯和R·瓦格纳的影响,具有晚期浪漫乐派风格。1908年后,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无调性音乐风格,写下了几首典型的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如单人剧《期待》(1909年)、说白歌唱《月迷的皮埃罗》(1912年)等。1923年,他在无调性音乐基础上,创造了十二音技法:即用12个半音自由组成一个音列,然后运用逆行,转位等方法编织成曲。用此种技法创作的重要作品有《乐队变奏曲》(1928年)、《小提琴协奏曲》(1936年)、《钢琴协奏曲》(1942年)、为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而写的《华沙幸存者》(1947年)、歌剧《摩西与亚伦》(1951年)。他的无调性音乐与十二音音乐,对20世纪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少作曲家都采用他的作曲方法。他一生培养了很多学生,最著名的是作曲家A·贝格和A·von韦伯恩。他的重要论著有《和声学》、《和声的结构功能》和《作曲基础》等。

☚ 格什温   梅西昂 ☛
勋伯格

勋伯格1874—1951

奥地利作曲家,十二音作曲法的发明人,是20世纪乐坛上争议最大的人物。他创作的第二首弦乐四重奏是西方音乐发展的里程碑,它的最后乐章首次运用了无调性的概念。1909年创作的三支钢琴曲又首次打破了和谐音与不和谐音的界限。而在《月迷》中他又综合应用了这些技法,并运用了吟唱技巧。通过这些尝试,他逐步完善了一套正式的作曲体系,使所有十二个半音阶音符都具有同样重要地位,他把它们随意排成系列,使每个系列完成后再出现另一系列,即十二音阶作曲法。他的《小夜曲》的第三和第四乐章是首次明显应用这一技法的作品。《管弦乐变奏曲》是一部成熟的十二音阶作品。

☚ 战斗报   显示文化 ☛
勋伯格

勋伯格

勋伯格 (1874—1951 ),奥地利作曲家,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自幼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12岁开始作曲。1880年丧父后曾任5年银行职员以维持生计。其间曾从作曲家岑林斯基学习。1901年赴柏林,得施特劳斯之助在施特恩音乐学院任作曲教师。1915—1917年在奥军服役,1918年组织私人演出协会,专门演出20世纪新音乐。1933年因纳粹排犹 (他为犹太人) 去美国,先后在几所大学任教。
勋伯格的早期作品受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影响,具有晚期浪漫音乐派风格。1908年,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无调性音乐风格,写下了几首典型的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如单人剧 《期待》 (1909)、说白歌唱《月迷的皮埃罗》 (1912) 等。1923年,他在无调性音乐的基础上,创造了十二音技法: 即用12个半音自由组成一个音列,然后运用逆行、转位等方法编织成曲。用此种技法创作的重要作品有 《乐队变奏曲》 (1928)、《小提琴协奏曲》 (1936)、《钢琴协奏曲》 (1942)、为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而写的 《华沙幸存者》 (1947)、歌剧 《摩西马亚伦》 (1951)。他的无调性音乐与十二音音乐,对20世纪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少作曲家都采用他的作曲方法。
他一生培养了很多学生,最著名的是作曲家贝格和韦伯恩。他的重要论著有《和声学》、《和声的结构功能》 和 《作曲基础》 等。

☚ 齐白石   邓肯 ☛
勋伯格

勋伯格

勋伯格(1874—1951),奥地利作曲家,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自幼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12岁开始作曲。1880年丧父后曾任5年银行职员以维持生计。其间曾从作曲家岑林斯基学习。1901年赴柏林,得施特劳斯之助在施特恩音乐学院任作曲教师。1915—1917年在奥军服役,1918年组织私人演出协会,专门演出20世纪新音乐。1933年因纳粹排犹(他为犹太人)去美国,先后在几所大学任教。
勋伯格的早期作品受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影响,具有晚期浪漫音乐派风格。1908年,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无调性音乐风格,写下了几首典型的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如单人剧《期待》(1909)、说白歌唱《月迷的皮埃罗》(1912)等。1923年,他在无调性音乐的基础上,创造了十二音技法: 即用12个半音自由组成一个音列,然后运用逆行、转位等方法编织成曲。用此种技法创作的重要作品有《乐队变奏曲》 (1928)、《小提琴协奏曲》 (1936)、《钢琴协奏曲》 (1942)、为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而写的《华沙幸存者》 (1947)、歌剧《摩西马亚伦》(1951)。他的无调性音乐与十二音音乐,对20世纪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少作曲家都采用他的作曲方法。
他一生培养了很多学生,最著名的是作曲家贝格和韦伯恿。他的重要论著有《和声学》、《和声的结构功能》和《作曲基础》等。

☚ 齐白石   邓肯 ☛
勋伯格

勋伯格1874—1951Schoenberg,Arnold

奥地利作曲家、演奏家。生于维也纳。8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大提琴,并参加业余室内乐乐队兼作曲。经常如饥似渴地去听维也纳音乐会和歌剧。受到的唯一正式教育是跟作曲家亚历山大·策姆林斯基学习了几个月的对位法。
在维也纳,勋伯格身边聚集了一批崇拜者,其中最有天才的是贝尔格和韦伯恩,形成了新维也纳乐派。他们为获得承认,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勋伯格40岁时在维也纳卫戍部队服役,中断了他的音乐创作。七年的沉默使他形成了一套代替调性的结构手法。他用十二个音作曲的方法使音乐界感到极大的迷惑。他不倦地写文章宣传自己的音乐思想。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作曲法的基本问题上,其学说对20世纪音乐思想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勋伯格于1933年迁居美国,先后在波士顿、南加利福尼亚、洛杉矶等大学任教,直到70岁退休。他于1940年取得美国国籍。在美国逝世,享年77岁。
勋伯格的作品风格上不断变化,但贯穿其中的共同主线是当代表现派的艺术风格。他曾说:事实上,艺术家所努力追求的只是一个最大目标,就是表现自己。
勋伯格的作品主要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897—1908)半音阶音乐。代表作有作品第1号至第10号,这些作品还留在调性范围内,具有后期浪漫派特点。其中最著名的是作品第4号《升华之夜》。第二时期(1908—1912)无调性音乐。包括作品第11号至第21号。这些作品超出了大小调性范围,被称为无调性音乐。作品中取消了谐和与不谐和之间的个性差异,取消了主调感觉。最有代表性的是作品第11号《三首钢琴曲》、作品第16号《五首乐队曲》。第三个时期是1912年以后,十二音方法时期。他的成熟作品的风格特点,大多是由十二音技法决定的。作品第31号《管弦乐队变奏曲》(1927—1928)是这时期的顶峰之作。作品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十二音乐曲构成原理,是十二音技法的样本,这种作曲技法,给管弦乐曲写作带来了新方法。这首为庞大乐队写的作品,音色和旋律更加丰满和清晰。
勋伯格在美国时期的作品,使十二音技法更臻完善,允许十二音技法与调性传统手法并存。其代表作有第42号《钢琴协奏曲》,此作品具有松弛、迟暮之感的情调,更易于人们的理解。

☚ 序列音乐   贝尔格 ☛

勋伯格1874—1951Arnold Schönberg

阿诺德·勋伯格。作曲家、音乐理论家。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犹太人家庭。少年时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1901年移居柏林,执教于斯特恩音乐学院。1903年返回维也纳,教授和声法与作曲。1911年完成论著《和声学教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奥地利陆军服役。其早期作品受德国瓦格纳和勃拉姆斯的影响,采用传统的音乐形式,但具有浪漫主义的气质。1915年,开始用十二音阶体系创作,对于后来欧美的音乐发展,影响极其深远,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音乐的代表。1934年移居美国,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波士顿的马尔金音乐学院。代表作品有弦乐六重奏《净化之夜》、戏剧配乐《幸福的手》、朗诵配乐《月光下的皮埃罗》、歌剧《摩西与亚伦》(未完成)、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男声合唱与乐队曲《华沙幸存者》等。论著还有《和声的结构功能》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