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损láosǔn〈动〉由于过度劳累而受到损坏:腰肌劳损。 劳损láosǔn〈动〉 因过度劳累而损伤。 劳损病证名。指虚劳、虚损之属阴虚者。《景岳全书·杂病谟》:“劳损之病,本属阴虚。”多因恣饮纵酒、色欲无度、劳倦过极,精血受损所致。《不居集》卷十九:“精极则阴虚,阴虚则无气,以致为劳为损。”详虚劳、虚损条。 劳损láosǔn病症名。因劳倦而致阴阳、气血、脏腑虚损的一类病症, 劳为因, 损为证。亦作虚劳与虚损的统称。参见劳倦、虚劳、虚损各条。 劳损 劳损劳损是由于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又称虚损劳伤。病久体弱则为“虚”,久虚不复则为“损”,虚损日久则成“劳”。虚、损、劳是病情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巢氏《诸病源候论》有五劳、六极、七伤的论述。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瘦劳。又有肺劳、肝劳、脾劳、心劳、肾劳等提法。六极者,一曰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 二曰血极,令人无颜色,眉发堕落,忽忽喜忘; 三曰筋极,令人数转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 四曰骨极,令人痿削,齿苦痛,手足烦痛,不可以立,不欲行动; 五曰肌极,令人羸瘦无润泽,饮食不生肌肤; 六曰精极,令人少气,嗡嗡然内虚,五脏气不足,毛发落,悲伤喜忘。七伤者,一曰大饱伤脾,二曰大怒气道伤肝,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四曰形寒寒饮伤肺,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六曰风雨寒暑伤形;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难经·十四难》还有五损之说: “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 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 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 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 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灵枢·五禁》又有五夺之名,即形肉已夺,大夺血之后,大汗出之后,大泄之后和新产及大出血之后。夺,即损耗之意。指临床上因久病,重病后出现的五种气血津液耗损的情况。文献中所记载的劳、伤、损、极,虽然是病原不同,症状各异,而实际所指都同属于人体元气耗伤一类疾患,并非指一种特定的疾病,而是贯穿于多种疾病过程中的病变。关于形成劳损的原因,《素问·上古天真论》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是说生活起居无常,房室不节常是劳损之由。《宣明五气篇》有:“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之说。龚居中在《红炉点雪》中则归纳云:“溯所自来,因非一类。有禀赋素怯,复劳伤心肾,耗夺精血而致者; 有外感风寒,伤肺致久咳,绝其生化之源而致者; 有久病久疟,小愈失调,复尅真元而致者; 有藜藿劳人,伤力吐血,致阴虚使然者;有膏粱逸士,酗酒恣慾,劳伤脾肾而致者; 有熏陶渐染者,种种之异,难以极举,至于成劳则一也。”除上述原因外,绮石在《理虚元鉴》中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指出所谓先天禀赋不足者,多系父母或年衰老,或乘劳入房,或病后入房,或妊娠失调,或色慾过度,此皆精血不旺,致令所生之子夭弱。此等小儿,常见幼多惊风,骨软行迟,动辄手振,或喉中多痰,或胸中气滞,或头摇目瞬等先天不足之征。绮石还对女人虚劳指出其病因的特殊性说:“有得之抑郁伤阴者,有得之蓐劳者,有得之崩带者”。他更论及精神因素在虚劳成因中的作用,提出了“盖七情不损,则五劳不成”的卓越见解。同时他又指出虚劳之证还有因于医药不当者,即因医生治疗不当,犯了虚虚实实之误而致者。如“本非痨症,反以药误而成;或病非因感冒而重用发散; 或稍有停滞而妄用削伐; 或并无里热而概用苦寒; 或弱体侵邪,未经宣发,因其倦意,骤患其虚而漫用固表滋里,遂致邪热胶固,永不得介”。他因此告诫医生对病家轻者变重的情况应深加思辨。 至于虚损之病机,历代医家探讨颇多,且各有发挥。《内经》强调阴精不足是形成虚损的重要环节,如《灵枢·本神》说:“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此外,也强调气不足的重要性,如《口问》说:“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 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诸虚损之症均由气不足所致。《金匮要略》曾列“血痹虚劳病”专篇,以五脏气血虚损的发病机理为立论根据,从病情方面又概括为阴虚、阳虚及阴阳两虚三种类型。在五脏虚损上注重脾肾,在病情上重视阳虚,在治则上侧重甘温扶阳。此外,还提出扶正祛邪和去瘀生新的治法,不仅补充了《内经》、《难经》之不足,并指出了新的治疗途径。《金匮要略》还强调以补脾肾为虚劳病的根本治法。这一指导思想对后世虚损研究有很大影响。李东垣则倡内伤学说,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他认为:所谓元气、谷气、营气、卫气、清气、春升生发之气,此六者,都是胃气之别称。假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又称: “夫喜怒不节,起居不时,有所劳伤,皆损其气,气衰则火旺,火旺则乘其脾土”。情志起居不节亦伤及脾胃而损正气,则诸证蜂起。因此,他在《脾胃论》中论述了“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和“(阴)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观点。他认为如果元气充沛,则阴火戢敛,可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如果元气不足,则阴火妄动而发生病变。这种阴火之产生,乃由于饮食不节等原因损伤了脾胃之元气所致。他说:“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夫阴火之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心君不宁,化而为火”。因此,凡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七情不宁,皆能使元气亏损,阴火炽盛。由于阴火上冲,则可见“气高而喘,身热而烦,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等内伤热中的病变,久之即能积损成劳。他按此立论而创立了一套补中益气升阳降火之方剂,治疗中气下陷之虚损患者,颇得效验。朱丹溪则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他的主要论点是心火与相火均为阳,易为物欲所感而妄动,可致阴精疏泄而致虚,于是诸病丛生。因此,他主张: 善摄生者,宜远帷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和,以此保护阴精而强身延年。葛可久则从肾虚精竭,火盛金衰立论,对咳嗽失血等证,具有卓见。他极力反对当时医者妄施大热竭其内,大寒虚其中的偏弊,其《十药神书》所创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医家所重视。赵献可则认为命门之火乃人身之至宝,火强则生机可由之而壮,火衰则生机可由之而弱,火灭则生机竟由之而止。因此,他认为:“欲世之养身者,治病者,的以命门为君主,而加意于火之一字”。故他对养火之剂八味丸及补水之剂六味丸广为应用。两方如能运用得宜,还能通过补益肾阴肾阳可达到益脾胃而培万物之母的目的。张介宾却倡 “阳非有余,阴常不足”之说,他认为:“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故阳惟畏其衰,阴惟畏其盛,非阴能自盛也,阳衰则阴盛矣。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万物,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他又认为真阴是命门火的基础,命门之火养于阴水之中,才能尽其水火之功用。他说:“凡水火之功,缺一不可。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故心赖之,则君主以明; 肺赖之,则治节以行; 脾赖之,济仓禀之富; 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 大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 此虽云肾脏之技巧,而实皆真阴之用”。真阴本无有余,故其病多为不足。如果因种种原因而导致真阴不足者,都能导致虚损。因此,他为治虚损而创左归,右归以壮命门之火及滋肾脏之水。景岳论劳伤虚损还有一个突出之论点,即强调心的作用。他明确指出:“凡劳动虚损,五脏各有所主,而惟心脏最多。且心为君主之官,一身生气所系,最不可伤,而人多忽而不知也。何也,夫五脏之神,皆禀于心,故忧生于心,肺必应之,忧之不已而戚戚幽幽,则阳气日索,营卫日消,劳伤及肺,弗亡弗已,如经曰,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之类,无非虑及将来,追穷已往,而二阳并伤,第其潜消暗烁于冥冥之中,人所不觉,而不知五脏之伤,惟心为本”。以此论精神与形体之关系发人深思。龚居中之《红炉点雪》则以水亏、火炽、金伤议论虚劳,故以益水清金降火为治。他认为“人身生生之本,根于金水二脏,一水既亏,则五火随炽,上炎烁金,伤其化源,则生生之机已息,而痨瘵之证成焉”。又说:“痰火之证,本于亡血夺精,而其精之与血,皆真水真阴,有形有质,难成易亏者也”。《理虚元鉴》认为阳虚病变总是由于少火衰微引起的,他说:“虚劳初起,多由心肾不交,或一念之烦,其火翕然上逆,天精摇摇,精离深邃,浅者梦而遗,深者不梦而遗,深之极者,漏而不止,其或症成骨痿,难于步履者,毕竟是少火衰微,则成阳虚一路,不为阴虚之症也”。他认为这种伏逆之火,出于阴虚阳亢,最易犯肺。又说: 若夫阴剧阳亢,心火肆炎上之令,相火举燎原之焰,肺失降下之权,肾鲜长流之用,以致肺有伏逆之火,膈有胶固之痰,嗽久失气,气不纳于丹田,真水无以制火,于是湿挟热而痰滞中焦,火载血而厥逆清窍,伏气射其肺系,则能坐而不能卧,膈痰滞乎胃络,则能左而不能右,斯时惟宜清金保肺,以宣清肃之令;滋阴补肾,以制阳光之焰”。因为他认为虚劳病主要在于伏火刑金,故其治也以“清金保肺和金行清化”为重点。 近年来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虚损进行过一些初步研究,发现肾阳虚患者之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低下,尿中17羟值低下; 阳虚患者血浆中cAMP/cGMP之比值明显降低; 肾阳虚病人的红细胞糖酵解较正常人低,而肾阴虚病人则较高。并有运用现代病理解剖学方法对虚损进行了研究,观察到患者之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甲状腺及睾丸或卵巢有明确的退行性变化; 又观察到肾虚时血T细胞比值降低,肾阳虚时玫瑰花瓣形成试验及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均降低。亦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甲状腺素分别注入动物而模拟了“阳虚”和“阴虚”的动物模型,并应用滋阴药及壮阳药而获得改善。虚劳一证是多发病,亦是中医理论体系及临床治疗上具有特色的部分,当前正在进一步作更深入的研究。 ☚ 饮食不节 房劳 ☛ 劳损strain 劳损láo sǔn❶overstrain ❷spra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