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复与食复
劳复与食复是指热病后失调,过于劳累或暴饮暴食,使旧病复发。伤寒后因劳而热再起者称“伤寒劳复”。时气、热病、温病以及其它疾病的病后养护不慎,都能发生劳复和食复。
病名考证 劳复出《伤寒论》。在《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说:“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食复出《内经》。《素问·热论篇》:“食肉则复。”王太仆注:“是所戒食劳也,复谓复旧病也。”《诸病源候论》认为伤寒病后,多因劳动不节,饮食过度,更发于病,名之曰复,复者,谓复病如初也。
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时气劳复候》曰:“夫病新瘥者,血气尚虚,津液未复,因即劳动,更成病焉。若言语、思虑则劳于神,梳头、洗澡则劳于力,未堪劳而强劳之,则生热。热气还经络,复为病者,名曰劳复。”
食复,《内经》认为是热未除,体已虚,热与谷气相搏所致。《素问·热论篇》:“热病而强食之,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搏,两热相合。”王太仆注:热虽少愈,犹未尽除,脾胃气虚,故未能消化,肉坚食驻,故热复生。”《诸病源候论·温病食复候》认为是病后,胃气虚弱,强食肥甘所致,曰:“凡得温毒病新瘥,脾胃尚虚,谷气未复。若食犬猪羊肉,并肠血及肥鱼炙脂腻食,此必大下利,下利则不可复救。又禁食饼饵炙脍,枣粟诸生果,难消物则不能消化,停积在于肠胃,便腹满结实,大小便不通。因更发热,复成病也。”
总之,劳复多因热病后气血未实,津液未复,体力不支,操劳过甚,或强作力所不能及的劳动,而外劳形体;七情触感于内,言语过多而劳神,致形神俱劳,余热自内乘机而复潮,故症状再现。
食复是因热病后余热未尽,脾胃虚弱,饮食不慎,骤食油腻、甘肥之品,停积于肠胃,余热与谷食相搏,而使旧疾复发。或过服克伐之药,重伤其内,致使脾胃受损,也有因胃气新复而运化不及所致。
辨证施治 劳复与食复多见发热,虚烦不寐等症,劳复则常有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口干舌红诸象;食复则每兼脘腹胀满,苔腻便秘等症。
劳复的治疗,如热不解,大便如常者,可用参胡三白汤;如虚热不止者,可用麦冬汤;气阴两虚,喘嗽,烦呕者,宜竹叶石膏汤加大枣;烦渴者可去半夏加知母、天花粉;身热,食少,神疲乏力,脉虚者,宜补中益气汤;阴虚火动者,宜知柏地黄丸; 虚烦不眠者,宜参胡温胆汤加枣仁、远志。
食复的治疗,如发热,脘腹按痛,大便难,烦躁口渴,苔黄,关脉实者,治宜轻下,方用枳实栀子汤加大黄。如宿食内停,腹满而烦热轻者,可上方加消导之品;谷食不化者,加神曲、麦芽;肉食不化者加山楂、草果。如腹满,烦热,便秘兼有表证者,宜表里双解,可用大柴胡汤。腹中雷鸣,痞满呕恶下利者,可与生姜泻心汤。
劳复与食复的预防,主要应注意病后调摄,起居休息有时,勿过于疲劳,饮食适量,不宜肥甘之物。《伤寒溯源集》:“凡病新瘥,自宜先用陈仓米少许,煎汤小饮,俟其无恙,渐次增浓,胃气转旺,谷气渐增,至胃气复旧,然后少进肉味。”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