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

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

尚未彻底被阐明,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血浆脂蛋白沉积 脂蛋白是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成分,它来自血浆。正常情况下,只有少量脂蛋白经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进入内皮下层,再经内弹力膜的窗孔渗入中膜,然后经外膜淋巴管移出。血浆各类脂蛋白中,高密度脂蛋白的体积最小(直径75~95埃),通过内膜和中膜后容易经外膜淋巴管排出。乳糜微粒体积大(750~6000埃)不易穿过内皮细胞间隙。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体积居中(直径分别为300~900埃和170~260埃),进入内皮下层后,不易穿过内弹力膜窗孔而滞留于内膜。在正常情况下,这些滞留的少量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可被分解,并被清除出去。如果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大,使脂质渗入增多,或脂质清除能力降低,使脂质积聚于内膜。积聚的低密度脂蛋白可损害内皮细胞使其通透性增大,加速脂蛋白渗入和刺激中膜的平滑肌细胞增生并移行到内膜,还合成粘多糖、胶原、弹力纤维。积聚的脂质与粘多糖结合,产生不溶性沉积物,或被增生的平滑肌细胞和来自血浆的巨噬细胞吞噬。吞噬后经细胞水解生成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由于细胞膜缺乏载体,故胆固醇和胆固醇酯不能经外膜运出而蓄积在胞浆内成为泡沫细胞。脂质沉积和内膜的增生性改变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血浆中的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而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则与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
动脉内膜损伤 动脉内膜损伤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血流机械作用、血管活性胺及肽类物质、一氧化碳、缺氧、内毒素、抗原一抗体复合物、高血脂等,均可引起动脉内膜损伤。内膜损伤使内皮细胞脱落或使其间的联系疏松,通透性增大,为脂质浸入动脉壁提供了条件。
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 动脉粥样斑块都伴有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其增殖与低密度脂蛋白和血小板释放的活性物质有关。增殖的平滑肌细胞穿过内弹力膜窗孔移行到内膜,成为内膜的一种细胞。它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起很大作用,如合成粘多糖、胶原、弹力纤维,使内膜结缔组织增加;它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使脂质堆积,参与血栓机化等。
血栓形成 粥样硬化是在微小血栓基础上形成的。血管内皮损伤使胶原纤维暴露,血小板在此附着、聚集形成血栓。血栓机化并被新生的内皮细胞覆盖,成为内膜的组成成分。

☚ 动脉粥样硬化   静脉 ☛
0000182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4: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