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带内注射术
声带内注射术是将某些物质注入患侧声带内的方法,以缩小不能闭合的过宽声门,改善发音功能或其他之用。注射剂应有便于采取和制备,无毒、性质稳定、人体能耐受和不易为组织所吸收等特点。早在1910年即使用硬石蜡油为声带注射剂,以后有采用软骨注射剂、钽粉甘油、骨粉、聚四氟乙烯甘油、甘油等,目前多用液体硅、硅胶以及聚四氟乙烯等作声带内注射剂。
本法适应于单侧返神经或合并喉上神经瘫痪所致的声带瘫痪,经过练声半年到一年后健侧声带仍未能代偿或代偿不全者; 手术或外伤造成声带局限性缺损或外展肌过度外展;先天性声带发育不良等所引起的嘶哑;声门闭合不全所致的咳嗽功能障碍等。
操作在局部麻醉间接喉镜或直接喉镜下施行,以便观察声带矫治情况。 用Brüening注射器或特制的18~19号长针头的注射器(尖端部分有保护装置,避免刺入过深),于患侧声带中份外侧沿喉室带斜向外方刺入,深度约3mm(不超过4.5mm),缓缓注入0.2~0.3ml,至声带中份被推向正中,边缘呈直线形即可。必要时在声带后部声带突前外侧再注射第2点(注入0.3ml),以矫正声门裂后份过宽的间隙。一次注射总量不宜超过0.75ml。若效果不显,可在3~4周后再予注射。避免在声带前1/3处注射,如注射于声带边缘可妨碍声带振动,如注射部位过浅可造成喉室粘膜脱垂,亦可影响矫治效果。误注于声门下区,可能引起喉水肿。一般反应轻微,一周后发音多开始改善。除注射法外尚可用自体甲状软骨片移植于患侧声带平面的甲状软骨及其内侧软骨膜之间,称声带粘膜下填充术,可缩小过大的声门以改善发音。

声带内注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