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税
亦称“割受”、“割移”、“推割”、“改割”、“推收”、“过割”。典卖馈赠田宅之家,赴政府注销脱手田宅的田亩税。县司根据民户所典卖馈赠田宅的田色、顷亩,将与之对应的税租数额批凿于田宅转手所立契书上,并在本县有关簿册上亦予批注,将这部分税额划入新田宅业主帐下,即由受田者缴纳,此即“按田出税”之原则。贫户为求速售,常常被迫不割税或少割税,于是出现产去税存之弊。契约经投税盖官印后,新业主即可持往过户。过户后,产权转移手续完毕,新业主即成为田宅的合法所有者与应纳赋的承担者。元代将这种田宅产权关系变动后所办过户和转移产权的法律手续,称为“推收”。《元典章·户部·田宅·典卖》规定:“今后典卖田宅,先行经官给据,然后立契,依例投税,随时推收”。明、清、民国沿用此制,称为“过割”。明律规定: 对不办过割手续者,1亩至5亩,杖40,5亩以上,每5亩加1等,罪止杖100,其田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