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vibrio parahemolyticus food poisoning是由于食入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品所引起。该菌广泛存在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中。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为海产鱼、虾、贝类,亦可由肉类、咸菜等食品所致。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炎症状。病程一般为2~4天,预后良好。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1950年日本大阪因沙丁鱼引起食物中毒,藤野发现是由副溶血性弧菌所引起。1958年我国上海发生一起烤鸭引起的食物中毒,叶自隽等由中毒病人粪便和中毒食品中均分离到此菌。1962年孟昭赫等证实中毒食品与粪便中菌株的血清型相同,并与患者血清发生凝集。 副溶血性弧菌与其他弧菌生化鉴别
*河弧菌生物型2产气+,+:阳性,-:阴性,d:有不同菌株,(d):迟缓阳性。 致病性 副溶血性弧菌对人可引起急性胃肠炎,是引起食物中毒最主要的病原细菌。食物中毒时发病急,潜伏期短,一般多为10h左右,有的可长达24~48h。发病初期症状为腹部不适,上腹部疼痛或胃部痉挛状,恶心、呕吐、发烧、腹泻,发病5~6h后腹痛激烈,脐部阵发性绞痛是本病特点,腹痛大多持续1~2d,以后逐渐减轻。呕吐多于5次以内,最多者达十几次。发烧一般为37℃~39℃。大多为水样便,腹泻次数2~10次,多者可达15次以上,重症病例多为粘液便或粘液血便,常被误诊为细菌性痢疾,但多半为水样便,与细菌性痢疾有所不同。也有无恶心呕吐,仅表现为激烈腹痛,排出粘液便或粘液血便的病例。吐泻剧烈时皮肤干燥,重症可引起虚脱,血压下降,很像霍乱。白血球开始可呈暂时性增多,症状减轻后很快恢复正常。除上述主要症状外尚有头痛、头晕、出汗、口渴等症状,一般3~4d可恢复,轻者数小时症状即可消失病死率极低。主要病变为急性小肠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上部肠壁轻度充血,水肿。肝脏混浊肿胀; 脑充血水肿,髓质内细胞增加,内皮肿胀,不同程度的副肾类脂减少。 副溶血性弧菌除对人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外,对动物致病性多半较弱。通常多用小鼠测定毒力试验,一般用18h肉汤培养液,注射0.3~0.5ml于13~15g的小白鼠腹腔内,有毒者5~10h可发病死亡,长者达24h左右发病死亡;发病时竖毛,运动不活泼,食欲不振,腹部紧贴于罐底上,呼吸困难,四肢抽搐和尾部痉挛震颤而死亡。用家兔小肠结扎接种培养液方法进行毒性测定,可引起肠壁肿胀及出血坏死。 此菌的神奈川现象(1956年加藤提出在高盐血琼脂培养基上观察副溶血性弧菌是否有溶血性能,称为“神奈川现象”)阳性株引起食物中毒病例较阴性株为多。 流行概况 副溶血性弧菌来源于海水,在夏季海域沿岸的海水、泥土、浮游生物及鱼蟹贝类等中均广泛存在。刘雪园等调查海鱼的带菌情况,墨鱼为93%、梭子鱼79.8%、带鱼41.2%、黄鱼29.3%。健康人带菌亦限于夏季,一般健康成人带菌为0.3%,接触鱼蟹类多者为2.5%。本菌食物中毒的发生与水产品污染副溶血性弧菌有密切关系,尤其是沿海地区夏季发病率很高,在每年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此菌是占比率较高的致病细菌,历年来均达中毒起的半数左右。中毒于每年6月开始出现,7月大量增加,8~9月发病率最高,10月很快减少,11~12月极少发生。 治疗及预防 首先了解进食史,应及时抢救,对症治疗。若发生休克,可迅速补液(5%葡萄糖盐水林格氏液,1500~2500ml静脉滴入);对大量便血病人可输血;对剧烈腹痛病人可口服颠茄酊(0.3~1ml/次),也可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次);对严重腹泻腹痛病人可用复方樟脑酊(每次2~5ml,每日3次);同时服用抗菌药物:氯霉素(0.5g)每日4次、磺胺噻唑(ST)首次2g以后每6h1g与等量小苏打同服亦可,其他如新霉素、金霉素等药物均可。一般预后良好,3~7d可恢复健康。本菌繁殖速度快,存活力强,故生熟食品均不能保存时间过长,烹调食用前应充分洗净,加工烹调要煮熟炸透; 食品器具应注意生熟分开,使用后必须洗净,应经常消毒,彻底断绝细菌污染的主要途径,可达到预防效果。 ☚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