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剩余价值理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剩余价值理论

又译《剩余价值学说史》。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的第4卷,是他的经济理论的历史批判部分。写于1861—1863年,是《资本论》第二稿的一部分。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阅读了全部手稿,并作了若干修改。恩格斯逝世后由考茨基整理成3册,分别于1904年、1905年和1910年出版。1954—1961年按马克思手稿顺序编排,出版了俄文新版本;1956—1962年出版了德文新版本。现编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共3册)。本卷围绕剩余价值理论,全面阐述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和瓦解的过程,分析和批判了资产阶级各种经济学说,对以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中的合理成分作出了客观的评价,同时阐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许多重要方面。

剩余价值理论Theory of Surplus Value

旧译《剩余价值学说史》。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一部分。马克思曾打算将这一部分作为其主要著作《资本论》的第4卷发表。但生前没有来得及整理出版。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曾计划把它整理发表,该愿望也未能实现。这部分手稿由卡尔·考茨基于1905—1910年编成3册,首次刊行。1954—1961年出版了俄文新版本;1956—1962年出版了德文新版本。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6卷(共3册),第2版第33—35卷。这部著作围绕剩余价值理论,对各派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做了系统的历史分析批判。在批判各派资产阶级经济学过程中,马克思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问题,同时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中一切科学成就和合理成分给予肯定的评价。

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Marx, Karl, 1818—1883)关于剩余价值的源泉及实质的科学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伟大贡献,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剩余价值理论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2)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3)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作为一般的劳动过程,工人创造出物质产品。作为价值创造过程,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即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创造劳动力价值,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4) 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资本分为两部分,即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的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它借助于工人的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可变资本创造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On the Value of Surplus

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来源和实质的理论。它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石。许多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 (Adam Smith)、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 等人,只分析了利润、利息、地租等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而没有阐明剩余价值一般及其实质。马克思在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写的 《经济学手稿》 中,首次提出了剩余价值这一经济范畴,并在 《资本论》 中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作了系统的分析。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如果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既不买又不卖,货币是不会自行增殖的。剩余价值的产生是以资本投入流通为条件的,要使资本价值增殖,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以及资本原始积累促使大批小生产者沦为无产者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劳动力作为商品,也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必须消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所以,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它能创造商品,创造价值。因为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在它的使用过程中,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可以创造新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被消费过程,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这个新创造的价值能够超过劳动力的价值。超过的那一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家只要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新创造的价值就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剩余价值就生产出来了。例如,工人一天的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工资) 为4元,工人劳动4小时就可再生产出4元的劳动力价值,但资本家迫使工人劳动更长的时间,比如8小时,从而创造了8元的新价值,其中4元作为补偿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其余的4元即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因此,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部分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工作日中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上的那一部分劳动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在这部分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是由雇佣劳动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根据资本组成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借助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但不会增殖,因而称它为不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虽然不发生价值转移,但由于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它的价值量会发生变化,能带来剩余价值,因而称它为可变资本。
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就是剩余价值同它自身的比率。马克思把剩余价值(m) 同可变资本 (v) 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 (m′) 或剥削率。它表明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其公式为m′=m/v。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取决于剩余价值量的大小和可变资本量的多少。在可变资本已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成正比例的关系,在剩余价值量已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与可变资本成反比例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源泉的真相被工资的形式所掩盖。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现象,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从表面上看,资本家按工人的工作时间或完成工作的数量及其复杂程度支付工资,好像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事实上,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马克思对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分所作的精辟分析,有助于揭穿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奥秘。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但是,资本家却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被认为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转化为利润。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率 (p′) 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的公式是: p′=m/c+v。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由于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所以它进一步掩盖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程度。马克思还考察了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前者是指把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后者是指在工作日已定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积累无非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无论是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其目的都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追逐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和动力,剩余价值规律是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征的规律。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时指出: “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1972,P. 679)。这是因为: (1) 剩余价值生产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他们的一切经济活动的直接目的,就是使资本价值增殖。资本的生命,就在于不断汲取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是无止境的。(2) 剩余价值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即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都是环绕着剩余价值进行的。(3)剩余价值的生产决定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根本方向。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和功绩,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首先,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科学分析,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剥削的秘密及发展趋势。其次,彻底解决了古典经济学家无法阐明的剩余价值起源问题,并以剩余价值论为基石,建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体系。

☚ 劳动价值论   社会再生产理论 ☛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1861—1863年所写经济学手稿的一部分,《资本论》第四卷。马克思生前没有被加工印行,恩格斯也没来得及编辑出版就逝世了。后经考茨基编辑整理,作为与 《资本论》并行独立的著作,于1905—1910年间分三卷出版,1954—1961年间,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根据马克思的原稿的顺序,将其作为 《资本论》 的第四卷,分三册编辑出版。嗣后,又于1962—1964年作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6卷Ⅰ、Ⅱ、Ⅲ出版。1972—1974年,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26卷翻译出版了《剩余价值理论》。该书围绕着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重商主义到19世纪50年代庸俗学派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全书的基本轮廓是: 第一册研究了李嘉图以前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重点评论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始祖重农学派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的经济理论体系和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评价其理论贡献、缺陷及局限性; 第三册研究了庸俗经济学的出现、古典经济学瓦解的历史过程,揭露了庸俗经济学的阶级本质及其在理论上的谬误。《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创建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他在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入批判过程中完善了自己的理论。如在研究斯密和魁奈的理论时,建立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关于生产劳动理论; 在深入评价李嘉图的经济思想时,建立和发展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绝对地租理论、生产过剩危机理论。

☚ 哥达纲领批判   金融资本 ☛
0001016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