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剑麻病害sisal diseases非洲和美洲热带国家主产地报道有40多种。中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和台湾植区发现的有18种。 病害种类 世界剑麻产区真菌病害38种,大多为害叶和茎,常见的有斑马纹病(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reda)、茎 腐 病 (Aspergillus niger V.Tiegh.)、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 =C.agaves Cav.]、黑斑病(Diplodianatalensis Evans)、小赤壳叶斑病(Dothiorella.sisa-lanse Roger)、轮斑病[Coniothyrium concentricum(Desm.) Sacc.]、褐斑病〔Nectriella miltina (Mont.)Sacc.〕、链格孢叶斑病(Alternaria solani Sorauer)、伏革菌叶斑病[Corticium centrifugum (Lev.) Bres.]和烟霉病(Dimerosporium agavectovo Pat. et Hars.)、丛赤壳茎腐病(Nectria bouanseana Sacc.)和多种真菌叶斑病(Leptosphaeria agaves Sydow et Butler,Phyllosticta agaves Maublanc,Pleospora bata-anensis Petrak,Septoria negaspora Speg.等)。有些病毒病,如肯尼亚普通剑麻上发生的平行条纹病(Sisal parallel streak virus,SPSV)和在委内瑞拉和多米尼加灰叶剑麻上发生的红腐病(Sisal red rotvirus,SRRV),仅在局部地区发生。中国真菌病害10种,即斑马纹病、茎腐病、炭疽病、黑斑病、小赤壳叶斑病、轮斑病、链格孢叶斑病、褐斑病、伏革菌叶斑病和烟霉病。最重要的是斑马纹病和茎腐病。在中国生理性病害也是较突出的问题。随着高产的东一号剑麻(Agave hybrid no. 11648)的育成推广,中国和世界其他剑麻产区病害的发生和为害情况都有所改变。 斑马纹病 是东一号剑麻最严重的病害,1961年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东非于1960年推广东一号剑麻后,因此病的严重为害而停止种植。中国大面积种植东一号剑麻后,1970年首先在广东东方红农场发现斑马纹病,1972~1973年在广东植麻农场大面积流行,1974年和1976年又分别在广西和海南植麻农场大面积流行,造成严重损失。斑马纹病主要侵害叶、茎和叶轴,引起斑马纹状的叶斑或茎腐、轴腐,三种症状可在同一病株上并存或单独发生。病原菌是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卵菌,霜霉目。病菌的寄主范围广,可为害烟草、茄瓜、番茄、蓖麻等多种植物。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卵孢子在病组织内和在病田土壤中存活多年,带菌土壤、其它寄主植物以及用未腐熟的病叶残渣回田都是初侵染源。病菌借病苗远距离传播,风雨、灌溉水、人畜车辆作近距离传播。病菌以芽管直接刺穿叶片或经割麻切口侵入叶轴。叶片病斑上产生大量孢子囊引起重复传染,潜育期2~3天。不同麻种的感病性不同,东一号麻最感病,普通剑麻、灰叶剑麻、马盖麻、假波萝麻(A.angustifotia)等中度感病,番麻抗病,幼龄麻更易感病。低洼积水、土壤粘重、熟地或近居民点和人畜车辆来往多的麻田易发病。雨天起苗、定植、割叶、中耕施肥、除草的麻田易发病;多雨年份的高湿高温季节病重。 茎腐病 在普通剑麻上发生,在中国局部为害,未造成严重威胁。1987年以来在广东省各麻场的东一号麻种中的老龄麻田广泛发生,造成严重损失。病株叶片浅绿色,重病株叶萎蔫下垂,以至整株死亡。病原菌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经割叶留下的叶桩切口侵入叶基和茎干,引起叶基湿腐、茎腐和轴腐。在叶桩切口、心叶的轴心内可见许多黑色霉状物。 生理性病害 已报道的有8种,重要的是带枯病(缺钾症)和生理性叶斑病(气温骤降),次要的是褪绿斑驳病(多在土壤贫瘠、酸度较高的砂质地发生)、紫色尖端卷叶病(发生在土壤瘦瘠,生势不良的麻株上)、枯斑病(缺镁症)、皱叶病(缺硼症)、簇顶病(病因不明)和褪绿病(土壤缺氮、排水不良)。 带枯病分布较普遍,广西麻区发病率平均达34.2%。老叶基部出现浅黄褐色或黄褐斑点,叶基褪绿,斑点扩大连接成深褐色不规则形坏死斑块,后形成宽10~15厘米的坏死带,叶下垂、卷缩、干枯死亡。病因主要是麻株缺钾或氮钾比例失调而引起。叶片含钾低于0.5%~0.6%(烘干重),或钾与氮之比小于0.8,土壤速效钾低于10~15mg/kg时出现带枯病。 生理性叶斑病有白斑和黄斑两种类型。白斑型发生在冬季寒潮期和夏秋台风暴雨季节,在气温骤降和昼夜温差在13℃以上时产生,多数发生在生长旺盛的新展开的芽和2~3轮嫩叶上。黄斑型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寒热和干湿交替季节,受害叶主要在成熟叶和新展叶的上部。严重时整叶干死。普通剑麻比东一号麻更易受害。 病害控制 防治斑马纹病要做好麻田排水,避免在易积水处种麻; 防止病菌流水传播,选用无病种苗;不在雨天种植,合理施肥,适时割去幼龄麻的脚叶; 发病田雨季停止田间管理作业; 初发病时喷施乙磷铝或瑞毒霉,冬旱时清除病株及散落地面的枯叶,补种抗病麻种粤西114号麻。 对于茎腐病要通过调整割叶期,即发病田块在4月至10月暂停割叶,增施石灰增加麻株钙质,割叶后喷施灭病威或多菌灵能控制此病流行。 生理性病害的防治,在病田施用钾肥(氮化钾、硫酸钾或草木灰)可控制带枯病的发展。避免偏施氮肥,增施钾肥和钙肥,可减轻生理性叶枯病为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