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剑阁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剑阁铭》

张载

岩岩梁山(1),积石峨峨(2),远属荆衡(3),近缀岷嶓(4)。南通邛僰(5),北达褒斜(6),狭过彭碣(7),高逾嵩华(8)。惟蜀之门,作固作镇(9),是曰剑阁(10),壁立千仞(11)。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12),道清斯顺(13)。闭由往汉(14),开自有晋(15)。秦得百二(16),并吞诸侯; 齐得十二(17),田生献筹(18)。矧兹狭隘(19),土之外区(20),一人荷戟,万夫趑趄(21)。形胜之地(22),匪亲勿居(23)。昔在武侯(24),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孟门,二国不祀(25)。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阻作昏(26),鲜不败绩。公孙既灭(27),刘氏衔璧(28),覆车之轨,无或重迹。勒铭山阿(29),敢告梁益(30)

〔注释〕(1)岩岩: 岩石垒积的样子。梁山: 梁州的山。梁州在今陕西省南郑县东南。(2)峨峨:山岩高峻。(3)属: 连接。荆: 湖北省荆山。衡: 湖南省衡山。(4)缀: 联缀。岷: 岷山。嶓(bo) :嶓冢山。(5)邛(qiong) : 在今四川省西昌县东南。僰(bo) :这里指四川省宜宾县一带。(6)褒: 终南山的南口。斜: 终南山的北口。(7)彭:彭门山,在今四川省彭县西北。碣:碣石山。一般是指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8)嵩: 河南嵩山。华: 陕西华山。(9)固: 险塞。镇:大山。(10)剑阁: 地名,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11)仞:古代八尺为一仞。(12)世浊:世道丧乱。(13)道清: 世道清平。(14)往汉: 指汉末群雄割据。(15)开自有晋:指钟会伐蜀。(16)百二: 二万人敌百万人。(17)十二:二万人敌十万人。语见《史记·高祖本纪》。(18)田生: 田肯。献筹:献计给汉高帝。(19)矧 (shen) :况且。(20)外区: 外地。(21)趑趄(zi ju) : 徘徊不前。(22)形胜: 地形险要。(23)匪: 同“非”。(24)武侯:战国时魏武侯。(25)不祀: 没有人祭祀宗庙,指亡国。(26)作昏: 作乱。(27)公孙:公孙述。西汉末公孙述在成都自立蜀王,后被汉将吴汉所灭。(28)刘氏:蜀后主刘禅。衔璧: 古代国君投降时,背缚双手,口衔玉璧。(29)山阿: 泛指山中。(30)梁: 梁州。益: 益州。均在四川省一带。

〔鉴赏〕 “铭”本是一种格言式的韵文,用以对人们进行劝戒,而后世也往往用以歌功颂德,如班固为称美窦宪征伐匈奴之功写的《燕然山铭》便是。但是,前者仍是“铭”的本色。“铭”由于大都刻于器物之上,所以常常写得很短,却要求寓意深长,寓有启发性,因而经久而弥新,具有永久的魅力,所以写好很不容易。《文心雕龙·箴铭篇》列举了不少名家的铭文,然贬多于褒: “蔡邕铭思,独冠古今,桥公之钺,吐纳典谟; 朱穆之鼎,全成碑文,溺所长也。至如敬通杂器,准矱戒铭,而事非其物,繁略违中。崔骃品物,赞多戒少; 李尤积篇,义俭辞碎……魏文九宝,器利辞钝。唯张载《剑阁》,其才清采,迅足骎骎,后发前至,勒铭岷汉,得其宜矣。”蔡邕、冯衍(敬通) 、崔骃、李尤,以及魏文帝曹丕几乎都是负有盛名的文人,但均为刘勰所讥议,唯独张载的《剑阁铭》被称为“其才清采,迅足骎骎”,得到了全盘的肯定。可见它是被目为铭文的典范的。《剑阁铭》的为人赞赏,不始于刘勰。当年张载写成此篇,就受到益州刺史张敏的器重,特地“表上其文”,晋武帝司马炎还派遣专使勒石于剑阁山。这固然有其政治目的,但也可以看出它的成就之高,影响之大。剑阁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那里有大小剑山,山间阁道(俗称栈道)相连,因此得名。相传它是蜀汉诸葛亮所监修而成,形势险要,为当时军事重镇。直至曹魏末年钟会、邓艾灭蜀以后,才成为入蜀通道。张载在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初年,前往探省当时任蜀郡太守的父亲张收,途经剑阁,以为蜀人“恃险好乱”,因而作此铭以告诫之。全文共分三段。第一段从开端“岩岩梁山” 至“开自有晋”,是对剑阁的简括介绍。它又分两个层次。首八句是梁州山川的鸟瞰,揭示了其地位的重要和山势的高险,这是第一层 (梁州在三国时本蜀汉益州之地,为魏景元四年灭蜀后所分建) 。次八句从梁州的山川中再突出剑阁的地位。指出它是蜀中的门户,是边防的要塞,“壁立千仞”、地势奇险。最后用两句点明它的历史发展。这是第二层。这里说“开自有晋”固然说明张载维护晋王朝的立场,但当时魏国政权早已落入司马氏之手,钟会、邓艾灭蜀,正是当时已被封为晋公的司马昭所决策,所以是基本符合事实的。

“秦得百二”至“匪亲勿居”十句是第二段,着重强调剑阁战略地位的重要。为了避免重复和加深人们印象,作者巧妙地援用历史典故,以与剑阁相对照。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采纳刘敬的建议定都关中后不久,又用陈平计捉了韩信。这时策士田肯向他说: 陛下生擒了韩信,又居于秦中 (即“关中”) ,形势很好。秦是形胜之国,带甲百万,可以二敌百。一旦用兵,势如高屋建瓴,所向披靡。而齐(韩信原来的封地) 国也土地辽阔,物产丰富,如陈兵百万,也能以二敌十,和秦对抗。所以不是亲子弟,是不能让他封于齐的。高祖对他这话十分赞赏。本文对这一典故运用灵活而文笔省净: “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献筹。”意即秦国由于得到“百二”形胜之地,所以统一天下; 齐得“十二”之势,田肯也因此要为刘邦出谋划策。何况剑阁呢?从地方来说,它是“土之外区”,即国家不易照顾到的边缘地带(不象秦、齐属于统辖牢固的中原之地) ; 从形势说,这里“一夫荷戟,万夫趑趄”,比前者更险要得多。所以更应“匪亲勿居”,必须任用亲信来把守。这一段是对统治者委婉的告诫。

最后一段是严厉地警告蜀人: 谁敢恃险顽抗,必遭覆灭的命运。这与上文似乎是极端矛盾的,但作者以凌云之健笔,短短数语,便作了一百八十度的陡转:“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孟门,二国不祀。”从魏武侯乘舟行西河中,见魏国山河之固而沾沾自喜,吴起答以“在德不在险”的故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引出“险亦难恃”的道理,又以有“左洞庭而右彭蠡”的三苗,“左孟门,右太行”的殷纣之覆亡加以证实。继而立即断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 。援古是为了证今,而当前的担心,又主要在蜀中。因而作者剖析利害,公开向蜀人提出严正的警告: “公孙既灭,刘氏衔璧,覆车之轨,无或重迹。勒铭山阿,敢告梁益。”东汉初年自立为蜀王的公孙述的被剪除,特别是前不久蜀汉后主刘禅的出降,都是蜀民所深晓,甚至记忆犹新的事。因此作者强调指出: “覆车之轨,无或重迹” 。这一告诫是语气严厉的。汉王朝延续了四百余年,刘备以帝室之胄即位蜀中,用兴复汉室相号召,特别是诸葛亮之治蜀又深得人心,因而蜀人正统思想比较浓重。虽然这时梁、益已成为晋土近二十年,但蜀人对汉室的追思是一直存在的。陈寿于泰始十年上《诸葛亮集》表称: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过。”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引孙盛《晋阳秋》曰: “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可见蜀人之恃险叛晋,一直是晋统治者的隐忧。张载本文表面上是抓住剑阁作文章,实则是借此对这种情绪进行警告,把晋统治者无法启齿的话公开说了出来,手法是巧妙的。无怪乎晋武帝要遣使镌之于剑阁山,让它起政府布告所起不到的作用了。

本文艺术性也极高。虽然其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但刘勰“其才清采,迅足骎骎”二句,却对它的主要特点作了极好的概括。“清采”二字是指它的文体省净而辞句秀美。清,就是清净。说它每个字、每句话都经过仔细斟酌,语意鲜明,文气流畅,决无一个可有可无的字句。采,就是色彩明丽、音韵铿锵,读起来琅琅上口。本文使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形容词,语气夸张而不失实,对仗排偶之句极多,却无冗杂、重复之感。通篇四言二音节,间句用韵,并随着层次段落的变化而步步换韵,极有章法,节奏感极其鲜明。因而不仅有美丽的画面,而且富有音乐美。“迅足骎骎”是指其内容的迅速展开和飞快转换。“迅足”本指善于奔跑的良马;骎骎,是马展足疾驰貌。这句话也确实形象地概括出了本文的特点。它如同一幅泼墨山水,寥寥数笔,却勾勒得形象生动,浓淡得体。本文第一段首写梁州群山,仅用了三十二字,却使怪石嶙峋的群峰、绵亘不断的山陵,矗立于读者面前,方位井然。随即把镜头推到了剑阁,作较精细的特写,“壁立千仞”的蜀中门户,立刻映入了读者的脑海。特别是第三段中,由于作者运用了典故,借助人们已有的知识,竟能用短短十六个字,写出了秦国凭借关中的有利形势,席卷天下,和汉高帝君臣对物产丰富,形势险要的齐国之担忧。然后笔锋一转,极度夸张地写出了一夫把守,万夫束手的剑阁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其手法确如张旭狂草,笔走龙蛇,姿态万千,又如良驹骋足,风驰电掣,瞬息万变。无怪乎能以短短百余字的篇幅,既写出了剑阁的天险,寄托了对统治者的忠诚,又有力地对梁、益之人发出了强有力的警告。不仅当时受到好评,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和李白的《蜀道难》等篇,渊源关系是很清楚的。

张载和弟协、亢都有文才,并称三张。虽然他们的文名不如陆机、陆云,当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 他的诗又不如弟张协,钟嵘《诗品》把他列入下品。但是他的文章却往往写得很好,名震一时。本文便是一个例证。

字数:3863
张瑗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501-505页.

古代兵法之《剑阁铭》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剑阁铭

 [原文]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日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闭由往汉,开自有晋。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献筹。矧兹狭隘,土之外区。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洞庭孟门,二国不祀。兴实在德,险亦难恃。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公孙既灭,刘氏衔璧。覆车之轨,无或重迹。勒铭山阿,敢告梁益。

 [鉴赏]
 《剑阁铭》,西晋张载著。张载,生卒年不详,西晋文学家。字孟阳,安平(今属河北)人。官至中书侍郎,领著作。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张孟阳集》。
 《剑阁铭》属于“箴铭”类文章,旨在规劝和警戒别人。文章先叙蜀地形胜:梁山岷山,横亘云空,连山高峻,千仞壁立。上山的道路又高又陡,形同天梯;在悬崖绝壁之间,用木头架成通道,成为石崖上的栈道。由天梯石栈钩连而成的蜀道,尤其在剑州一带,山势峻峭如剑,大小剑山相对遥峙,架木其上,以通往来,连山绝险,栈道形似飞阁,故谓“剑阁”。文章转叙剑阁镇固。剑阁在四川剑阁县北部,亦称剑门关,既是入蜀的交通要道,又为历代军事上防守要地。所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作者指出:剑阁形胜,其大可为镇,其险可为固。务必由王朝亲信的人防守,否则他便会据险叛乱,成为国家的祸害。
 从历史上看,那种凭恃地形险阻,而作昏作乱者不乏其人。作者列举历史事实告诫人们,立国之宝在于修德行,不在于山河之固。昔日三苗恃洞庭、鄱阳之险,商纣有孟山、太行为障,结果仍不免灭国。更以蜀地本身的史实论之,公孙述称帝,其终如何?刘阿斗昏庸,亡于一旦。这岂不都是深刻的历史教训吗?

剑阁铭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剑阁铭

 题解
 张载(生卒年不详),字孟阳,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父张收为蜀郡太守。
 铭,是一种文体,刻于器物之上,后代亦刻于石上,或示警戒,或记功勋。《剑阁铭》是张载所撰的一篇描写剑阁险要的地势,兼寓告诫之意的铭文。剑阁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北,有大小剑山,山间有栈道,又称阁道,约长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为川、陕间主要通道,自古戍守要地。张载进蜀省父时路过剑阁,以蜀人恃险好乱,写此铭以为诫。

 原文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𤏡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
 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闭由往汉,开自有晋。
 


 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献筹。矧兹狭隘,土之外区。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孟门,二国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公孙既灭,刘氏衔壁。覆车之轨,无或重迹。勒铭山阿,敢告梁益!
 译文
 梁山上巨石堆垒,巍峨高峻,远处与荆州、衡州相连接,近处临靠着岷山和嶓山,往南可与邛地、𤏡地相交通,往北可到达褒斜古道。它比彭门山和碣石山还狭窄,而高度超过嵩山和华山。
 它是蜀地的门户,险要的关隘,镇国之山,又有峭壁千仞,它的名字叫剑阁,大地上的关隘没有比它险要的,世上的道路没有比它陡峻的,世事混乱时有人据此谋逆,政治清明时它才通畅无阻,汉末时蜀门关闭,晋初时才被打通。
 汉初时田生曾向刘邦献计,说秦国据有这样的险要之地,有兵二万可敌敌百万,并吞天下诸侯,而齐国有依山傍海的地势,有兵二万可敌敌十倍,况且剑阁之关又非常狭隘,远在中原之外的蜀地,如果有一人持戟拒守,能使万人踌躇不前。如此地形险固可以胜人之地,切勿让他人所据有。
 从前魏武侯乘船游于黄河中流,曾高兴地认为有险固的地形,是魏国的国宝,而被吴起所说服。国家的兴盛确实在于德,险关要隘是难以依恃的,三苗依洞庭之险,商纣恃孟门之隘,结果都亡了国。自古及今,天命是不会改易的,凭借地势险要而作乱的人,没有不失败的。东汉初公孙述割据称王被消灭,蜀汉刘禅也衔壁投降,失败灭亡的方式是没有重样的。将这个铭文刻在梁山上,以此告诫梁州、益州的人。
 赏读
 这篇铭文文字不多,立意高远。文章首先对剑阁的地理形势加以介绍,描写了它“穷地之险、极路之峻”的险要之势,为进一步的论说做了铺垫,接着引发出作者的告谕,这种告谕不仅在于对蜀人恃险好乱的规劝,而且也在于希望统治者从悟出“兴实在德,险亦难恃”的真理,它不仅是对那些“凭阻作昏”的割据势力的警示,而且也是对朝廷的劝诫。据说,益州刺史张敏看到此文后。上表推荐给晋武帝,武帝即派人将它镌刻于剑阁之上。可见这篇铭文对统治者的震撼力和在当时的影响。此文引据赅博,扼要中肯,辞采清壮,铿锵有力,是秦刻石的继承和发展,对唐代铭文也有较大影响,故历来对其评价颇高。
剑阁铭

《剑阁铭》

晋张载撰。古之镌刻于山川的铭文,大都或客观地描述地理形势,或一味地颂扬王朝的功业,文字刻板迂阔,可诵者不多,但本文在精神上却非以上两类文字可比。《晋书》说:太康初,张载至蜀省父,道经剑阁,因蜀人恃险好乱,乃著《剑阁铭》以为戒。立意既高,文字自能拔俗。文章中对剑阁地理形势的介绍,充其量只起着一种感发的作用,以此生发出理性的说明,但这种理性的说明并不在于对蜀人恃险好乱行为的规劝,而是希望统治者从中悟出治国的大道,即“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在这个基础上,再申以历史的教训,便如洪钟在耳,振聋发聩:“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孟门,三国不祀,天命匪易,凭阻作乱,鲜不败绩。”据说,此铭一出,武帝便遗使者镌之于剑阁山,可见它在当时的影响。

☚ 陈情表   闲居赋 ☛

《剑阁铭》jian ge ming

Inscription of Sword Pavilion→张载 (Zhang Za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5:5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