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名句】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③涕泪满衣裳④。却看⑤妻子愁何在,漫卷⑥诗书喜欲狂。 【注释】①剑外:剑阁以南,指蜀地。②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地区,当时是安禄山叛军根据地。③初闻:刚听到。④满衣裳:泪水洒满衣裳。⑤却看:再看。⑥漫卷:胡乱地卷起。 【释义】剑南忽然传来官军收复河北的喜讯,起初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不禁喜极而泣,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再看看妻子儿女,他们欣喜苦狂,胡乱地把诗书卷起来,准备回家。 【点评】杜甫听到唐军胜利的消息欣喜若狂,说明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人民的热爱达到了超乎寻常的程度。 参考文献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出处】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译注】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全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鉴赏】 唐肃宗宝应元年 (762) 冬十月,唐王朝官军破贼于洛阳,进取东都,河南平。史思明之子史朝义败走河北,广德元年 (763) 春,史部幽州守将李怀仙请降,史朝义兵败至广阳自缢死,李怀仙斩其首以献,河北平。此时杜甫正寓居在梓州 (今四川三台),忽听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长达七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欣喜若狂,返家有望,于是挥笔急书,写下这首诗。 首联: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写初闻 “收蓟北” 时的欣喜情态。“忽传”指消息来得突然。即突然之间,蜀中大地遍传官军收复蓟北的胜利消息,安史之乱的老巢被揭毁,七八年战乱带来的流离即将结束,真是悲喜交集,禁不住 “涕泪满衣裳”! 这是喜极而悲,悲极而喜的表现! 颔联: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人悲喜交集之际,自然想到与自己同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因此回头一看,他们满脸的愁云也不知到哪里去了,而是喜笑颜开,喜气洋洋。于是,自己也无心伏案,随手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此联中的 “却看”和 “漫卷诗书”是两个连续动作,把 “喜欲狂” 的情态具象化了。以动作表情,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颈联: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紧扣 “喜欲狂”,以对妻子言说的口吻,说道: 我们应该在这大好的日子里 “放歌”、“纵酒”,欢庆胜利; 我们还应以返老还童的心情,焕发青春,与青春年少的儿女一起,在这春光明媚之际,作伴还乡。这是诗人 “聊发少年狂” 的 “狂态”,表现了喜极之情。 尾联: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到 “还乡”,诗人的思想已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 “心” 已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再入长江出巫峡,顺流急下至襄阳,再转陆路向洛阳,回到了故乡。惊喜的感情波涛有如洪峰迭起,奔涌向前,一泻千里。 全诗发自肺腑,直抒胸臆,毫不做作,一气呵成,明快自然,感情奔涌,韵律疾驰,强烈地表现了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心情和急欲回乡的愿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