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4300年苏美尔人居住的两河流域南部(今伊拉克境内,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土地”) 埃利都、欧贝德铜石并用文化形成。有了泥砖和芦苇屋两种居民住房;出现了最原始的城市和专用于祭祀的神庙,庙中有正面直立的男子泥制全身塑像。塑像以左手执仗,仗为部落首长的权标; 肩上置泥丸,代表他所管辖的父系氏族的数目。此时苏美尔人已开始由氏族向奴隶制发展。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创造图画文字,用波浪线表示水,用星形表示星星,用上下颚的牙齿表示吃等。 位于尼罗河两岸底比斯东北部的埃及涅伽达铜石并用文化产生。居民从事农业为主,渔猎为辅。当地有从外地交换而来的绿松石、琉璃,有砖砌的城墙,说明已出现城市的雏形。男子的象牙雕像和泥塑像多于女子,并已开始崇拜男性神塞特。反映出父系氏族已开始取代母系氏族。 埃及形成以河渠分界的分社联合而成的 “斯帕特”(州,希腊人称之为“诺姆”),如埃烈芳提、希拉康波里、底比斯、科布托斯、阿卑多斯、赫拉克里欧波里等共30余个。它们各有自己的名称、保护神、设防中心、军队、管理机构和首长。其长官希腊人称之为“诺姆尔赫”(意为“州长”、“区长”),埃及人称之为“阿得希—米尔”,意为“渠道官”,主要职责是管理灌溉工程,掌握军事、审判和祭祀。州是埃及古代国家的雏形,它的出现是因为尼罗河流域兴修、管理水利及人工灌溉农田,需要组织和调动巨大的集体力量,并协调和消除因用水问题而发生的争执。各州间互有掠夺土地和奴隶的战争。州后来成为统一国家之下的地方单位。 埃及人创造象形文字。他们用符号形象地表示对象:如小圆圈中加一点表示太阳,小圆圈中加一竖表示眼睛,波形曲线旁画一牛形表示“渴”字,用等长的鸵鸟毛表示抽象概念“正义”等。
前4300年西亚伊拉克进入埃利都·欧贝德金石并用时期。 埃及涅伽达进入铜石并用时期。制造石器、铜器、陶器的技术比巴达里均有进步;用优质燧石精工制作的双面锋大石刀厚仅几毫米,颇为典型。同时,已能制作薄铜片、小铜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