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前20万年~前15万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前20万年~前15万年

辽宁营口金牛山洞中更新世地层出现人工打制的石器。以刮削器为主,并有锤石片、砸击石核和尖状器、雕刻器等,均为石英料小石器。石片全用锤击法和砸击法打制而成,主要是单面加工,其特征与北京人石器相似,属于同一系统。
金牛山下部地层显示有用火痕迹,并出现了由人手略予加工的骨器。在周口店和安徽和县人类遗址中也有骨尖状器和人工痕迹的碎骨。它们说明,在旧石器时代的初、中期,早期人类的生产工具不仅有石器,而且也有骨器。
山西、河南、陕西三省邻界地区的红色土层中和洞穴中,出现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石器。石片和石核均较粗大、不规整,加工较粗糙,仅有少数精致器形。
山西垣曲县的南海峪洞穴中,出现人类用火痕迹和人工痕迹清楚的石器。石器质料为石英、角页岩、蛋白石、燧石、石英岩等。从地质特征和伴生动物猕猴、箭猪、犀牛等可知,其年代为更新世中、晚期。
贵州黔西沙井观音洞的洞穴内,出现数千件石器。可分为刮削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砍砸器五类,并可分为早、晚两个时期,原料多为燧石,以锤击打击石片为主,碰砧法次之。大部石片、石核形状不规则,第二步加工较普遍,其特征别具一格: 1.石核的多台面比单台面要多;2.刮削器占80%; 3.多数石器为小工具;4.加工细致认真,刃口小,石片疤层叠;5.以锤击法和复向加工为主,多为无控制垂直打击。
湖北大冶县的石龙头山丘地带出现 “粗化”石器。器体粗大、形制不整、刃缘曲折。其上打击点清楚,半锥体微凸,放射线清晰。主要原料为石英,其次为燧石。石核数量最多,占38.6%。工具的总特征与观音洞石器属于同一系统。
周口店出现人工痕迹清楚的大批旧石器。原料为石英、水晶、燧石、砂岩。在毛坯、类型、加工方式和水平上都与北京猿人晚期石器相仿,但砸击技术和石锥衰减而程序性生产明朗化。有了第一类工具(制造工具的工具)和第二类工具(用于生活和生产的工具)。
陕西大荔县甜水沟出现数千件旧石器。其中多为40毫米以下的小石器,其特点是:1.打击石片时以锤击法和砸击法为主,形制多不规整,石片以自然台面居多; 2.类型简单,仅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锥四类;3.修理工具粗糙,刃口多波纹。总体特征与周口店第15地点的石器相近。


前20万年~前15万年

辽宁营口东南6千米的西田屯村西部地带的孤山洞穴出现金牛山文化。在6层中的下文化层内有木炭、烧骨、红烧土块;烧骨有灰色、黑色、棕褐色,有些因燃烧而变形,含碳量为3.1%左右。在下文化层的大量碎骨片中,现有少数骨片在侧缘上有多个骨片疤,并且是连续打击而成,可知打击是在骨片已破碎之后,击骨的原因不是要敲骨吸髓,而是要将其制作为工具。金牛山文化属于中国猿人晚期文化。
长江以南最大的旧石器初、中期文化——黔西观音洞文化出现。主要文化堆积在洞深50米、厚约3米处。可分为红土上层和黄色堆积下层,两层动物遗骨主要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和嵌齿象科的第三纪残存动物。观音洞文化是长江以南旧石器文化的关键环节,其后的桐梓文化是观音洞文化的继承。
湖北大冶县西石龙头地区出现长江和大冶湖之间的“粗化”文化。它是中南地区旧石器粗糙化的最初表现,在文化联系上,是对观音洞文化的继承。
周口店第15地点旧石器文化出现于北京猿人居址之南70米处,有鸟类及33种哺乳动物伴生,它是北京猿人晚期文化的直接继承。
大荔人文化出现于陕西省大荔县甜水沟口,地处黄土塬与渭河河谷的交接地带。其年代与周口店第15地点同时;在渊源关系上继承北京猿人文化,并在空间上与甘肃镇原张家湾文化、陕西长武县窑头沟文化、辽宁省喀左县鸽子洞文化关系密切,故大荔人文化在时空上有继往开来和传播中介的作用。大荔人的体质特征在北京人和现代人之间,属早期智人并定名为智人大荔亚种(Homo sapiens dalinensi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4: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