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削Xiāo

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长治有分布。汉族姓氏。《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有载; 《新编千家姓》亦收,未详其源。

削xuē

❶用刀切去物之表皮。劉安《屏風賦》:“大匠攻之,刻雕削斲。”班固《竹扇賦》:“削爲扇翣成器美,託御君王供時有。”
❷同“陗”、“峭”。峻。《漢書》司馬相如《上林賦》:“嵯峨㠎嶪,刻削崢嶸。”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说文》:“削,鞞也,从刀,肖声。一曰析也。”《方言》九:“剑削,自河而北燕赵之间谓之室;自关而东或谓之廓,或谓之削;自关而西谓之鞞。”削,本指刀鞘,即“鞘”的古字。《墨子·鲁问》:“公输子削竹木以为䧿。”削,用刀刮,此为引伸义。
1.通“峭” qiao
〔例一〕 《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宰相刻削,大理峻法。”刻削,李善注本作“刻峭”,严急。削通“峭”。
〔例二〕 《庄子·胠箧》:“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削格,杙的别名,当作“峭格”。
削,心母、药部;峭,清母、宵部。心、清旁纽双声,药、宵入阴对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2.通“蕭” xiao
〔例〕 《庄子·让王》:“孔子削然反琴而弹歌。”《释文》:“削亦作梢,音消。李云:‘反琴声。’”削然,即“萧然”。削通“萧”。
削,心母、药部;萧,心母、幽部。心母双声,药、幽旁对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3.通“稍” shao
[例] 《周礼·天官·太宰》:“四曰家削之赋。”《释文》:“削本亦作稍,又作𨛍,所教反。”阮元《校勘记》云旧经用古字作“家削”,注、疏用今字作“家稍”,《说文》作“家𨛍”。削通“稍”。
削,心母、药部;稍,山母、宵部。心、山准双声,药、宵入阴对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 上一篇:剋
  • 下一篇:則

(一)xiāo ❶削平墙面。《大雅·绵》六章: “筑之登登,削屡冯冯。”毛《传》:“削墙锻屡之声冯冯然。”朱熹《集传》: “削屡,墙成而削,治重复也。”王先谦《集疏》: “窃谓 ‘削娄’ 即削去其墙土之隆高者,使之平且坚也,唯其隆高,故宜 ‘削’耳。”(二)xuē
❷减少,削弱。《大雅·桑柔》五章:“为谋为毖,乱况斯削。”郑《笺》:“女为军旅之谋,为重慎兵事也,而乱滋甚于此,日见侵削。”《说文》段玉裁注:“凡侵削、削弱皆其引申之义也。”

☚ 临   省 ☛

读音x·üe(-),为üe韵目,属e—ie—üe韵部。息约切,入,药韵。
❶削除;削减;削弱。
❷用刀斜刮。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q·iao(ˋ),为iao韵目,属ao—iao韵部。仙妙切,去,笑韵。
❶通“鞘”,装刀剑的套子。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x·iao(-),为iao韵目,属ao—iao韵部。思邀切,平,宵韵。
❶用刀斜着削掉物体的表层。如:削苹果皮。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sh·ao(ˋ),为ao韵目,属ao—iao韵部。所教切,去,效韵。
❶距王畿三百里以内大夫的采地名称。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x·iao(ˋ),为iao韵目,属ao—iao韵部。仙效切,去,笑韵。
❶刀剑的鞘。颜师古注:“削,谓刀剑室也。”

上一条: 下一条:

削xiāo

❶欺诈,敲诈:剪一个头要你三千块钱,哪有这样往死了~的?
❷打,揍:都准备好了家什,他们来一个~他一个,谁后退是孬种!(高满堂 孙建业《闯关东》)

削ɕyɣ213

狠狠地批评: 领导今天把我~了一顿。也作刮: 小心老板刮呢。《说文》: “削,鞞也。一曰析也。” 鞞: 徐锴曰: “今人音笑 (鞘),刀之匣也。” 张舜徽曰: “许文训削为析,谓以刀刮之也。因之凡有所刮除,皆谓之削。” 批评是引申义; 削面之削正是刮,为本义。

〔xiao〕 1. sangb: ~扦担。sangb qand ndanb.2. wal: ~扁担。wal biantndanb. 3. xad: ~梨。xadbid rax.


〔xue〕
削壁 〔xue bi〕 bangt bleat。

{}4081切。吴语。江苏丹阳。闽语。福建福州〖〗。;擦;刮。闽语。福建厦门〖〗。~菜刀。用针缝(衣)。西南官话。云南昆明。易问耕《昆明方言词汇考》:「~,音读如『峭』的阳平声。用针密缝衣物接头处叫『~』。如『~衣领』、『~衣服边』等,与长沙方言同。」湘语。湖南长沙。杨树达《长沙方言续考》:「长沙谓缝衣如峭之平声,云『补补峭峭』,久疑不知当作何字。近读《荀子・臣道篇》云:『事暴君者有补~,无矫拂。』王引之云:『~者,缝也。《韩子・难二篇》曰:管仲善制割,宾胥无善~缝,隰朋善纯缘;衣成,君举而服之。』今长沙言~如『峭』,~之古音也。」倒(把液体倒进容器里)。江淮官话。江苏东台〖〗。把大瓶子油~到小瓶子里。(用锄头)松土除草。吴语。浙江。1980年3月25日《浙江日报》:「队长发见豆田里还有一个人在~地。」讥讽;中伤;挖苦。闽语。福建厦门〖 文〗又〖 白〗。讪~讥笑‖敲~讥讽‖~人。使体内的油脂、养料消蚀。闽语。福建厦门:厚茶~腹浓茶消胃‖菜头白萝卜~腹。湿。粤语。广东江门白沙〖〗、恩平牛江〖〗、台山〖〗、斗门上横水上〖〗。(人体)衰弱、不结实;(肌肉)松弛。吴语。浙江宁波。应钟《甬言释诂・释疾病》:「甬称人体衰弱多病,谓之~。…~者,即衰弱急言之合声。」粤语。广东广州〖〗。多啲运动肌肉先唔会~多一点运动肌肉才不会松弛。稀软。粤语。广东广州〖〗。浆糊煮得太~糨糊煮得太稀。粗劣;单薄(指器物)。吴语。浙江宁波。应钟《甬言稽诂・释疾病》:「甬称器物之窳薄不强固者,亦云~。」刀剑的套。古方言。《方言》第九:「剑~,自关而东或谓之~。」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十四引三国魏曹植《宝刀赋》:「丰光溢~。」

〈隐〉宋代市语指瘦。见《绮谈市语·举动门》。

削xiāo

用刀平着或斜着除去物体外面的一层
 △ 切~∣~皮|刀~面。
另见900页xuē。


削xuē

❶义同“削(xiāo)”,用于合成词和成语
 △ ~足适履。
❷减少;减弱
 △ ~价|~弱。
❸除去
 △ ~职为民。
❹搜刮;掠取
 △ 剥~。
另见867页xiāo。

用刀切去物体表面或一截:刮~︱切~︱~铅笔。
另见 xue。


义同削(xiao),专用于合成词:~减︱~弱︱~平︱~壁︱~发︱剥~︱减~︱笔~︱删~︱斧~︱瘦~丨朘(juan)~︱~足适履(lu)。
另见 xiao。

削xiāo

❶ 用刀略斜着去掉物体的表层:削皮︱刀削面。
❷ 乒乓球的一种打法,削球:削了两板。
❸ 姓。
另见585页xuē。


削xuē

义同“削”音xiāo。
【提示】读“xuē”只用于合成词和成语,不能单独成词。
另见560页xiāo。

刀剑的套。通“鞘”。汉杨雄《方言》卷九:“剑削,自河而北燕赵之间谓之室;自关而东或谓之廓,或谓之削; 自关而西谓之鞞。”

☚ 九纲十八幅   铁轮钹浑 ☛

削xiāo

树梢。《九辩》:“萷櫹椮之可哀兮。”陈第《屈宋古音义》卷三:“萷,木梢也。”

削xiao

另见xue。削价 削面 刮削 切削


削xue

削壁 削草 削葱 削地 削牍 削度 削发(fa) 削稿 削籍 削迹 削价 削减 削平 削球 削弱 削杖 削职 笔削 剥削斧削1 减削 删削 瘦削 削发为僧 削木为吏 削铁如泥 削足适履2

削(一)xiāo (二)xuē

【辨形】左下是冃,不写作月。9画。形声。
【辨义】 削(一)xiāo用刀斜着切去物体的表层:削面|削苹果|削铅笔|刮削|切削。
(二)xuē义同“削(一)xiāo”,用于合成词和成语:削壁|削发(fà)|削籍|削价|削肩|削减|削平|削球|削弱|削瘦|削职|削木为吏|削铁如泥|削足适履|笔削|剥削|斧削|减削|朘(juān)削|删削|瘦削|剥削者|剥削阶级| 日削月朘。
【辨析】二音同义,都表示“切削,切去物体的表层”的意思。区别在于:
一、构词方式有所不同: 削(一)xiāo多单用,或构成少量合成词,但结合不紧密;(二)xuē构成合成词和成语。
二、适用对象及范围不同:削(一)xiāo施动的对象是食物、器件等具体事物,适用范围较窄;(二)xuē施动的对象是头发、价格、经费、山头、职务、木头、钢铁、人体等,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既用于物,也用于人,适用范围广。
三、使用时语体色彩不同:削(一)xiāo用于口语;(二)xuē用于书面语。

(同)剥

削xuē

古代名物 > 雕繪類 > 雕塑部 > 雕塑工具 > 削
削  xuē

雕刻用之曲刀。青銅或鐵制。古無紙筆,刻於竹簡或木札,遇有訛誤,以削隨時修改。雕刻亦用之。《周禮·考工記·築氏》:“築氏爲削,長尺,博寸,合六而成規。”鄭玄注:“〔削〕,今之書刀。”又《序官》:“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粤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爲良,地氣然也。”《韓非子·外儲説左上》:“諸微物必以削削之。”公元1980年四川新都縣戰國墓出土之削,長二十四厘米,直背短把,刃部弧形,刃尖微翹,後部内凹,削身鑄有“巴蜀圖語”族徽符號。現藏四川省博物館。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土部 > 封畿 > 削
削  shào

亦作“稍”、“𨛍”,亦稱“稍地”。相傳周制爲距王都二百里以外、三百里以内的地區。大夫食邑在其中。《周禮·天官·大宰》:“四曰家削之賦。”賈公彦疏:“謂三百里之内地名削,其中有大夫采地謂之家……大夫家采地外其地爲公邑。”陸德明釋文:“削,本亦作稍,又作𨛍。”又,《地官·載師》:“以家邑之田任稍地。”賈疏:“名三百里地爲稍者,以大夫地少,稍稍給之,故云稍也。”《説文·邑部》:“𨛍,國甸,大夫稍稍所食邑。《周禮》曰:‘任𨛍地’。在天子三百里之内。”


古代名物 > 文具類 > 筆具部 > 刀削 > 削
削  xuē

亦稱“書刀”、“削刀”、“封刀”、“鉸刀”。一種長刃有柄的小曲刀,以青銅或鐵製成。秦漢以前多用來修削木牘或竹簡上的文字,亦可用於雕刻。紙張普遍代替竹簡後,漸廢。宋時已視爲罕見古物。《周禮·考工記·築氏》:“築氏爲削,長尺,博寸,合六而成規。”鄭玄注:“削,今之書刀。”賈公彦疏:“鄭云‘今之書刀’者,漢時蔡倫造紙,蒙恬造筆,古者未有紙筆,則以削刻字,至漢雖有紙筆,仍有書刀,是古之遺法也。”《禮記·少儀》:“刀卻刃授穎,削授柎。”孔穎達疏:“削,謂曲刀。”漢·劉安《淮南子·本經訓》:“公輸王爾無所錯其剞𠜾削鋸。”高誘注:“削,兩刃句刀也。”《釋名、釋兵》:“書刀,給書簡札有所刊削之刀也。封刀、鉸刀、削刀,皆隨時用作名也。”畢沅疏證:“削刀,即書刀。”宋·張世南《游宧紀聞》卷七:“見一刀長可七八寸,微彎,背之中有切齒如鋸,末有環。予退而考諸傳記,乃知其爲削。”

(《三才圖會》)


古代名物 > 耕獵類 > 農耕部 > 钁臿 > 臿 > 削
削  xuē

即臿。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函札部 > 簡札 > 削
削  xuē

指簡札。《初學記》卷十九引漢·王褒《僮约》:“治舍蓋屋,書削代牘。”《後漢書·蘇竟傳》:“走昔以摩研編削之才,與國師公從事出入,校定秘書。”李賢注:“削,謂簡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古者書誤則削去。故《左傳》云‘削而投之’是也。或即謂札爲削。”

削xiāo

❶宋代市语谓瘦。《绮谈市语·举动门》:“瘦: 削。”
❷明清米行谓数目三。《通俗编·识余·米行》:“三: 削。”

削xuē

〖动词〗
一、削减(5)。《屈原列传》:兵挫地削。——军队挫败,土地削减。《贾谊治安策一》: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诸侯的土地,大量削减归入汉朝的,迁徙他们的国都,等到封其子孙时,便如数偿还。《晁错论》: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照七国那样强大却骤然削减他们的土地。
二、用刀斜着去掉物体的表层(2)。《梓人传》:俄而斤者斫,刀者削。——一会儿,拿斧头的在砍,拿刀子的在削。《报任安书》: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削木头作狱吏,决不去应审答辩。

削xuē

❶ 一种有柄的两刃小刀,古代多用来刮削简牍上的文字。《周礼·考工记·筑氏》:“筑氏为~,长尺,博寸,合六而成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诸微物必以~削之,而所削必大于~。”
❷ 用刀削。《墨子·鲁问》:“公输子~竹木以为䧿。”(䧿:同“鹊”。)《后汉书·吴祐传》:“欲~青简以写经。”
❸ 削去字迹,删除。《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则~。”泛指除去。《庄子·胠箧》:“~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
❹ 分割。《战国策·齐策一》:“夫齐之~地封田婴,是其所弱也。”苏洵《六国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月割,以趋于亡。”
❺ 削减,削弱。《韩非子·五蠹》:“献图则地~,效玺则名卑。”《屈原列传》:“其后楚日以~。”
❻ 简札。王褒《僮约》:“治舍盖屋,书~代牍。”
❼ 形容陡峭如同用刀削过一般。《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则援崖。”袁宏道《游盘山记》:“其面~,不受足。”

*

CFF7
(一)xiao用刀斜着切去东西的表层或一部分:切~/~铅笔/~去果皮。
(二)xue❶义同(一),用于合成词中:~发/~平/~足适履。
❷搜刮:剥~。
❸减少,使变弱:~减/~弱。
❹消瘦的样子:瘦~。

削减

削减

削(~肿) 砍 打(~旁枝) 阙镌减 损夺 朘损 降煞 贬撤
裁减,削减:财减
削减单位人员:剔人 简员
削减俸禄:贬秩
削减珍美的食品:贬甘
(从总体中减除:消减)

☚ 减除   裁减 ☛

删除

删除

删(删去;删刈;删掠;删掉;删削;删夷;删割;删裁;删弃;删薙;删落;~繁就简) 削(削除;削剔;锄削) 刊(刊除;刊削;刊剥;刊剟;刊约;刊落) 剟(剟削) 芟(芟除;芟削;芟剪;芟翦;芟薙) 翦(翦截) 黜除 蠲去 剪截
删除、修改:书削
将文字中的某些部分删除:节删
删去可有可无的文字或比较次要的部分:删节 节芟
删去多余的文字或内容使简明扼要:删繁就简 删芜就简 芟繁从简 芟繁就简 去烦从简 去繁就简 去繁就约
删削并改动:斧 删改 削改 镌改 裁削 裁割 删革 刊革 刊删 改削 窜削 删易 涂乙 改除
 对文章或作品进行删改加工:引绳落斧
 删改繁冗之处:删繁
 剪裁删改:裁芟
 任意删改:大笔一挥
辨别删除:别裁
提炼删除:融汰
编辑删削:编刬
删除淘汰:删汰
任意删除应有的内容:阑出
(去掉文辞中的某些字句:删除)

另见:改正2 修改 除去 多余 字句

☚ 删除   涂掉 ☛

陡峭

陡峭

峻 崩隤 崛崎 竦峭
倾斜陡峭:欹削
高而陡:峭拔
高峻峭拔:危峭
高耸峭拔:高峭 高峻
高耸,陡峭:悬 耸峭 秀削 峻峭 雄削 崷直
山势峻峭:
深沉峻峭:沉峻
山势峻峭壁立:陡直
高峻陡峭:巍峭 崇峻 崒峍 岧直
极其高峻陡峭:下临无地 下临无际
险峻陡峭:巉(巉峭;巉刻;巉剥;巉绝)崭绝
山势险峻陡峭:巉削
险阻陡峭:险峭
深邃陡峭:深峭
十分陡峭:笔陡
山峰秀丽陡峭:秀刻
陡峭如经刀削一般:
极为陡峭:峻极
高峭的样子:崎崟
(山势坡度很大,直上直下:陡峭)

另见:高 高峻 山高 山石 坡 危险

☚ 山高   高峻 ☛

除去

除去

除(除开;除却;除掉;屏除;破除;剪除;排除;脱除) 去(去除;去掉;罢去;屏去) 出 打(~枝;~叶) 洗(洗革;洗荡;湔洗) 省(省却) 却(~病;忘~) 辟 襄 耘 摒(摒弃;摒挡) 祛(祛除;~疑) 阙 蠲(~浊流清) 撤(撤除;~火) 消(消除;消却) 抹 拸 拨 离 剪(剪弃) 翦 盥 屏 排夺 涤汔 删夷 振刷 谢却
驱除:驱拂 驱攘 削落 祛除 逐除
 药物把感受的风寒散发出来:表(~汗;解表;发表)
 驱逐贫穷:逐穷
驱除邪恶:辟邪
削除:刊 削(削免;削落) 夺(剥~)删(删刈;删夷) 剪落 剪截 翦落 剟除 锼剔 雕剿 雕除 雕除
 罢免,削除:黜削
 废除,削除:革铲
手术切掉:切除铲咋
割掉,除去:割除 刈除 耕薙 芟薙 芟荑
摘去,除去:摘除
拔掉,除去:薅(薅除) 札 拔除 振拔抽拔
 用镊子拔除:镊挦
除去集体成员资格:开除 开革 革退 革除 斥革 斥落 斥除 斥退
 革除差役:革役
 从名册中除去姓名:除名 退名 黜名黜除 开革
除去没有用的部分:掐头去尾 去头去尾斩头去尾
除去伪装:剥去伪装
除去罪过、积习、耻辱、仇恨等:洗濯 洗涤
用力除去:排(~出)
斩断去除:斩除 斩芟
全部除掉或移走:连锅端
除去不用:屏(屏弃) 摒(摒弃) 禁弃

另见:铲除 扫除1 清除 除草

☚ 除去   除去坏人 ☛

剥削

剥削

削(割削;消削) 脧(脧削) 抽剥 酷刻 压榨 磨榨 拶榨
剥削人民:嚼民
 贪官污吏的残酷剥削:羊狠狼贪
侵吞剥削:吞剥
克扣剥削:克剥
诛求剥削:诛剥
敲诈剥削:敲剥 敲磨
用高利贷剥削:盘剥
 用高利贷的方式进行剥削:重利盘剥
利上加利的剥削:驴打滚
剥削重:十羊九牧
剥削深重残酷:擢筋剥肤 擢筋割骨
极度搜刮剥削:刮骨抽筋(无偿地占有别人的劳动或产品:剥削)

另见:搜刮 克扣 占有 别人 劳动 产品

☚ 剥削   残酷剥削 ☛

削(~笔;~铁;~发;~壁;~平;切~) 剡
削去棱角:
削尖锐:削尖
削平:夷(~为平地) 铲(铲削;铲薙)
削,切:
砍削:劚(~玉如泥) 删
用工具贴着物面削:推(~头;~剪)
 用刨具刮平:刨(刨平;~光;~花)
 用车床削平东西:车(~件;~光)
 用锉切削:锉(~平;~光;~铁)
用锛子一类东西砍削:
用刀斧砍削:
用斧砍削:斤削 斤械
回旋着切削:旋(旋切)
用刀将物斜削成扁薄形状:片(~肉)
(用刀斜着去掉物体的表层:削)

另见:刀 工具 切 磨

☚ 削、刮、刺   刮 ☛

消瘦

消瘦

削(清削) 省瘦 减瘦 贬瘦 疏瘦 销瘦 痟瘦 寡瘦 损瘦 瘦损 瘦减 销减 消减 清减 消瘠 枯瘠 销瘠 销减 销瘦 肉消 瘠贬 损耗 骨出 麻稭 癯瘠 清癯 羸癯
身体消瘦了:肌肤销铄
美人消瘦:玉瘦
美女日渐消瘦、憔悴:香消玉减 玉减香消
容颜消瘦:瘠颜 癯颜 貌侵
形体消瘦:形销 余带
形体清瘦:鹤形
肢体消瘦:瘦精精
身体消瘦:排骨 药店龙 山字肩
意志消沉,身体消瘦:灰心槁形 形槁心灰 槁形灰心
脸色发黄,肌肤消瘦:黄瘦 面黄肌瘦脸黄肌瘦 黄干黑瘦 槁项黄馘 槁项黧馘 黄皮寡瘦 黄皮刮瘦 鹄面菜色 鹄形菜色
因饥饿而面黄肌瘦:
因饥饿而面黄肌瘦的样子:顑颔
腰围消瘦:移孔
憔悴清瘦:瘁臞
消瘦而虚弱:瘦骨朗筋
家畜消瘦:落膘 退膘 跌膘 掉膘 塌膘
身体渐渐消瘦:革带移孔 革带频移
腰变细,身体日渐消瘦:带眼频移
消瘦的样子:戌削 臞然 臞臞 瘦刮刮瘦岩岩 瘦恹恹
干枯消瘦的样子:窝窝瘪瘪
瘦削的样子:骨岩岩 骨崖崖
很瘦削的样子:瘦骨伶仃 瘦骨零丁 瘦骨神癯
(脸、身体极瘦:消瘦)

☚ 很瘦   因何消瘦 ☛

削xuē(或读xiāo)

约息切,入药。
❶刻书用的刀。《周礼·考工记·筑氏》:“筑氏为~,长尺,博寸。”
❷切,割。柳宗元《梓人传》:“斤者斲,刀者~。”
❸削减,削弱。《韩非子·十过》:“内不量力,外恃诸侯,则~国之患也。”
❹删,除。《庄子·胠箧》:“~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
❺搜刮,掠取。余继登《典故纪闻》:“非盗府库之钱粮,则~生民之膏血。”
❻贫弱,衰弱。《北史·韩褒传》:“贫者日~,豪者益富。”
❼状陡峭貌。袁宏道《游盘山记》:“其面~,不受足;其背坦,故游者可迂而达。”
❽削瘦的样子。袁宏道《拙效传》:“掀鼻~面。”

削xiāo

也称“书刀”。削刀,一种长刃有柄的小刀,用以在甲骨、竹、木简上镂刻文字或削填修改。文吏为图使用方便,常将其佩带在身边,于是变成一种佩饰。商周时称“削”。汉代以后多称书刀。纸张普遍代替竹简后,渐废。宋时已视为罕见古物。汉刘熙《释名·释用器》:“书刀,给书简札有所刊削之刀也,封刀、铰刀、削刀,皆随时用作名也。”清毕沅疏证:“削刀,即书刀。”《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诸微物必以削削之。”《周礼·考工记·筑氏》:“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而成规。”汉郑玄注:“今之书刃。”唐贾公彦疏:“郑云‘今之书刀’者,汉时蔡伦造纸,蒙恬造笔,古者未有纸笔,则以削刻字,至汉虽有纸笔,仍有书刀,是古之遗法也。”《礼记·少仪》:“刀却刃授颖,削授柎。”唐孔颖达疏:“削,谓曲刀。”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公输王尔无所错其剞𠜾削锯。”汉高诱注:“削,两刃句刀也。”宋洪适《隶释》卷六“国三老袁良碑”:“今特赐钱十万,杂缯卅匹,玉具剑佩、书刀、绣文印衣、□极手巾各一。”张世南《游宧纪闻》卷七:“见一刀长可七八寸,微弯,背之中有切齿如锯,末有环。予退而考诸传记,乃知其为削。”

削(明王圻《三才图会》)

㊀ xiao用刀斜着去掉物体的表皮。如:削铅笔,削果皮,削萝卜。㊁ xue义同削(xiao),专用于合成词。如:剥削,削减,削弱。

书札。古时用刀削竹木作简册,在上面写字。如“削哺”“削牍”“削简”。

☚ 秉笔   奉书 ☛

削xiāo

 ❶ (用刀斜着去掉物体的表层) pare [peel] with a knife: ~ 木头 whittle a piece of wood; ~ 苹果 pare [peel] an apple; ~ 铅笔 sharpen a pencil; 这种金属容易切 ~。 This metal cuts easily.
❷ (乒乓球的一种打法) cut; chop: ~ 球 cut; chop
另见 see also xuē。
◆削笔刀 penknife; 削边刀 edge tool; 削钉刀 pegfloat; pegcutter; 削痕 sheeter lines; 削木为兵 pare wooden poles and use them as weapons.; 削木为吏 unable to suffer the humiliation made by the warder even if he is a whittled phoney one; not forfeit one's honour to be humiliated by the jailor, even if he is a wood-engraved one; 削皮 pare; 削片 chip; 削球 {乒乓球} cutting; chopping; 削去 chip-off; 削榫 beaking joint; 削錾 paring chisel; 削凿 cape chisel


削xuē

 (用刀斜着去掉, 专用于合成词) pare; whittle; cut: 剥 ~ exploit; 她 ~ 发为尼。 She shaved her head and became a nun.
另见 see also xiāo。
◆削壁 precipice; cliff; 削壁深壑 steep peaks and deep ravines; 削波器 clipper; chopper; 削发披缁 shave one's head and become a monk; 削发为僧 shave one's head and become a monk; 削发修行 tonsure one's head and enter the religious life; 削价 cut prices; lower the price; price cutting; 削价竞销、自乱阵脚 selling goods at a discount and throwing their own ranks off balance; 削价甩卖 dump goods on the market at a fraction of their costs; 削尖 fine away; 削肩细腰 be slim-waisted, with somewhat sloping shoulders; 削减 cut (down); reduce; slash; whittle down; 削平 scapple; bevelment; 削弱 weaken; cripple; relax; relaxation; put a brake on; deadened; abate; 削铁如泥 (The sword) would cut clean through iron as though it were mud.; very sharp; 削枝强干 reinforce the trunk by cutting off the branches; 削职为民 reduce an official to the ranks of the people; be dismissed from one's office and reduced to the rank of a common citizen; dismissed from one's office and becoming a commoner; losing one's office and rank and becoming a common citizen; lost office and rank, and reduced to the status of a commoner; 削足[趾]适履[屦] cut one's feet [toes] to fit [suit] the shoes; apply mechanically others' experience; Better change the shoe than pinch the foot.; make fit [place on; stretch on] the procrustean bed; take improper measures; whittle down the feet to fit the shoes; trim the toes to fit the shoes

cutting

切削用工具。由身、柄和首组成。楚墓出土的削多数是身稍宽,单面刃,柄较窄,环形首。有的削身上还饰有精美的纹饰。可随身佩带。

文书名。“削”,源于汉“削牍为疏”(《汉书·原涉传》)。汉文书之一种为木简,用刀刻字,如有错字,则削去之,故简牍又称“削牍”。宋人把荐举状纸,称为“削荐纸”、“举削”、“荐削”、“奏削”等等。略称“削”,其意则为举主荐举选人改京官或关升职令之荐纸,一削代表一荐纸;改京官则需五个举主的荐纸,称“五削”。《永乐大典》卷14627页28上、下:“选人改官,合用举主五员。”“选人五削,方可改秩(按:改京秩,即改京官)。”《永乐大典》卷14627页28上:“选人五削用一职司。”同前书卷14628页24下:“职司一削,举之一年。”(参朱瑞熙《宋代选举制度中的“削”》,刊《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2年第二期)

削xuē

肩细腰|铁如泥|衣贬食|趾适履|株掘根|足适履

❷ 笔褒贬

❸ 抽丝笋|引绳

❹ 兵挫地|日减月

金文;篆xiāo,xuē

[肖(减少,聲意符)+刂(刀,意符) →削(《説文》:“削,鞞也。一曰:析也。從刀,肖聲。”削,本字爲“肖”。1.xiāo,原指用刀修去竹簡或木簡上面的文字,引申爲用刀平而略斜地去掉物體的表層〈削梨、切削〉。2.xuē,减少〈刪削、削弱〉;搜刮〈剥削〉,除去〈削平叛亂〉。)]
《詩經·大雅·綿》:“築之登登,削屢馮 ping 馮。(用力搗泥聲登登,泥刀削土牆平平。”)

(9画)
❶xiāo
❷xuē

【提示】左下的⺝, 起笔是竖,不是撇。月,单独位于部件下方时,起笔的竖撇改成竖; 中间的两横,宋体与左右两边相接,楷体与左边相接,与右边相离。

*削xiāo

9画 刀部 
(1) 用刀斜着切去表层:~皮|~铅笔|~苹果|刀~面。
(2) 打乒乓球的一种技法,用球拍平而略斜地击球:~球。
 另见xuē(453页)。


*削xuē

9画 刀部 
(1) 义同“削(xiāo)(1)”,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发(fà) |~铁如泥|~足适履。
(2) 减少;分割:~价|~减|~弱|~地赔款。
(3) 删除;免除:删~|~职为民。
(4) 掠夺;搜刮:剥~。
(5) 形容陡峭或消瘦:山高岭~| 瘦~。
 另见xiāo(438页)。

削()


曾侯乙墓98,戰國
削紫录之鞅。
按: “削”之肖旁从月少聲。

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雜抄5,戰國至秦
有爲故秦人出,削籍,上造以上爲鬼薪,公士以下刑爲城旦。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西漢
半邦而削,盈邦而亡。

爾朱紹墓誌,北魏
長源與濫觴並流,高峰共削成俱遠。

姬威墓誌,隋
崇基與削成竝峻,清瀾隨委壑俱遠。

李元墓誌,隋
素王筆削,黄石兵書,莫不懸窮顯晦,暗鑒勝負。

戴令言墓誌,唐
屢竭忠讜,成輒削藁,外莫之知。

任城縣橋亭記,唐
觀其壅川爲池,因地設險,削金堰於馳道,甃石門以飛橋。

王玄墓誌,唐
銷聲削跡,不面□庭。
《説文》: “削,鞞也。一曰析也。从刀肖聲。”
《説文》“鞞也”之義,出土文字材料未見,而“析也”之義頻見。曾侯乙墓竹簡之“削”,其義尚有待進一步研究,劉信芳曰: “曾侯乙簡3、98等,其用在器物名之前的 ‘削’ 字,依例應讀爲 ‘雀’。‘雀’,赤黑之色。”(《楚簡釋字四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中華書局2002年7月)可備一説。

☚ 刀   剴 ☛

削1.xiāo 2.xuē

1.xiāo 小篆以来的形声字。从刂(刀),肖声。是鞘(qiào)的本字。原指刀鞘,所以从刀,后因鞘是皮制,所以从革。后来音转,义也转为用刀斜而略平地切、割。如:削刀笔|把梨皮削掉。
2.xuē 即这种切割义和引申义的文言读法。如:剥削(搜刮,掠取义)|削减(减少义)|削弱。

削★常◎常


形声,从刀,肖声,本义读xiāo,用刀斜切,去掉物体的表皮或表层;又读xuē,引申为分割、减少、削弱、删除、革除、消瘦等。
【辨析】
“削”在书面语中一般读xuē,在口语中一般读xiāo。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5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