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制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制钱tʂʅ44tɕi213

明清两代按规定规格铸的铜钱,有别于前朝旧钱和私铸钱。

制钱

明洪武后明清两代称本朝官局所制的钱为制钱。因形式、文字、重量、成色都有定制,与前朝旧钱和本朝私炉钱有别,故称。《明史·食货志五》:“凡纳赎收税,历代钱、制钱各收其半。无制钱,即收旧钱,二以当一。制钱者,国朝钱也。”

古代名物 > 貨幣類 > 概稱部 > 質量稱名 > 制錢
制錢  zhìqián

明、清官局鑄造的銅錢。因形式、重量、成色等皆有定制,故名。《明史·食貨志五》:“凡納贖收税,歷代錢、制錢各收其半;無制錢即收舊錢,二以當一。制錢者,國朝錢也。”清·黄六鴻《福惠全書·錢穀·地丁搭錢》:“其錢用木匣另貯,須要官鑄制錢,逐文看過,不許攙和私小。”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四:“所欠一釐,準今制錢一文也。”

制钱

明清时期官府所铸铜钱。1368年明代铸“洪武通宝”,分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共5等。当十重1两,当五重5钱。朱元璋时共有铸炉325座,年铸钱189000贯,其中江西约占1/3。永乐以后诸朝铸钱,含铜仅十之二三。清代制钱比例为铜六铅四。雍正时规定标准重量为1钱2分。制钱以文为单位,1000文为1串,合银1两。鸦片战争后,制钱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制钱

制钱

货币。光绪十三年(1887年)6月13日,山东巡抚张曜奉北洋大臣电饬,在烟台铸制钱10万串,直到清末民初,济南市面仍见流通。

☚ 明刀   货币斗争 ☛
制钱

制钱

中国明清两代官炉所铸的方孔圆铜钱。为区别于前朝旧钱和本朝私铸钱而铸行的。至清末,制钱由新式铜元所取代。

☚ 普尔红钱   中国古代金银 ☛
制钱

制钱

❶明以本朝官铸钱币、清以本朝官铸小平钱为制钱。》明世宗实录》卷一九一阎邻等言:“国朝所用钱币有二:首曰‘制钱’,祖宗列圣及皇上所铸,如洪武、永乐、嘉靖等通宝是也。次曰‘旧钱’,历代所铸,如开元、祥符、太平、淳化等通宝是也。”《清朝文献通考·钱币一》顺治三年( 1646): “户部议定制钱行使……应改为每十文准银一分,永著为令。”
❷钱币学上所称政府所铸的铜钱。因其形式、文字、重量、成色都有定制,故称制钱。史传周代有“圜法”,规定: “钱圜函方,轻重以铢”。秦始皇统一海内,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后,发行“半两钱”。半两钱的形式一定,重量一定,遍行天下。铸造钱币的权利归于政府。汉初,铸有“半两钱”、“四铢钱”、“三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 )废三铢钱,命郡国铸“五铢钱”。元鼎四年(前113 ), 令上林三官专铸五铢钱,郡国前所铸钱皆销废, 于是五铢钱制始定。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流通最久的钱币。东汉、蜀汉、魏、晋、南齐、梁、陈、北魏和隋都有铸造。各朝五铢钱的成色、重量和形制大小不一。唐高祖武德四年( 621 )废五铢钱,铸“开元通宝”钱,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开元通宝钱的铸造,开始了中国货币史上“宝”字钱币的阶段。以后历代王朝的铸币,都在钱面上冠以宝字,或曰“通宝”, 或曰“重宝”,或曰“元宝”, 直到清末。宋太平兴国元年( 976 ), 铸“太平通宝”钱,是为宋代年号钱之萌芽。自后每改元,必更铸,以年号通宝或元宝为文。年号钱的制度由是确立。清光绪末年,方孔制钱逐步让位于机制铜元,有当制钱十文的单铜元,当制钱二十文的双铜元,后来还有当五十文、一百文等的铜元。民国时代继续着铜元的铸造和行使。

☚ 足纹   宝钞 ☛
制钱

制钱

明清两代官铸的圆形方孔铜币。制钱有一定定制以别于前代旧铸铜钱和本朝私钱。制钱的币值以所含金属为基础,流通中使用数额无限制,为无限法偿。

☚ 宝源局   宝钞 ☛

制钱zhi qian

standard copper coins made by the imperial mint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制钱

明、清两代按照政府定制由官方制造的铜钱。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历代钱币都是圆形方孔,形制不变。明洪武元年(1368)颁布洪武通宝制钱后,流通的钱币就有制钱与旧钱两类,旧钱为前代流传下来的古钱,制钱则指本朝遵照定制铸造的新钱。清朝所铸制钱的主要成分仍然是铜。由于铸造技术的原因,虽以铜为主,但都另掺锌、铅之外再掺锡的,此钱称为青钱。清政府虽规定私人不得铸钱,但实际上禁而不止。嘉庆后,钱法渐坏。咸丰后,私铸更盛。私铸钱既薄又小,还掺有土沙铅锡等杂质,因而产生所谓沙壳、风皮、鱼眼、老沙板、毛钱、灰板、鹅眼等名目。由于各钱轻重不等,使用不便,不断贬值,弊病百出,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为铜元所代替。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