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别云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别云间 别云间明诗篇名。五律。夏完淳作。见《夏完淳集》卷四。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都是明末抗清的爱国志士。1645年夏,清兵南下,十四岁的夏完淳跟随陈子龙起兵太湖。1647年六月,在家乡被捕。上海市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家乡。这首诗是作者被捕后,在押往南京前别离松江时所作,原收在他临难前的诗集《南冠草》之中。全诗为:“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首联叙个人遭际,诗人在外二年,奔走抗清,如今刚刚还乡,即被捕囚禁。颔联写出离乡前无限悲痛的心情,化用唐代孟郊《赠崔纯亮》中的诗句:“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恰到好处。颈联点明此去凶多少,自知死期已近,故而更加难分难舍。末联忽作壮语,表现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想象中当自己就义后,魂归故里,一定会看到抗清战旗在空中高高飘扬。宋代词人姜夔说:“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白石诗说》)诚哉斯言,此诗即为一例。 ☚ 长歌 甲辰八月辞故里 ☛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2〕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4〕 〔1〕这首诗写于公元1647年夏天作者被俘押往南京时。云间,松江的别称,作者的家乡。夏完淳(公元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清兵渡江后,十四岁随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兵败父、师死难,他又参加太湖义军,再兵败,流亡江、汉间继续抗清活动,南明小朝廷遥授他中书舍人职。因被告密被清兵逮捕,在南京不屈就义,时年未满十七岁。在短短的生命中,他创作了许多悲亢激越、充满爱国激情的诗歌。有《夏完淳集》。 〔2〕“三年”二句:羁旅,流落在外乡。南冠,囚徒的代称。作者自随父、师起兵离开家乡,辗转流亡各地继续抗清,至被捕作囚徒,整三年。 〔3〕“无限”二句:二句说谁说天地宽呢,我为山河沦丧而流的泪,已经无处流了。孟郊:“出门即有碍,谁云天地宽。”但本诗化用后,格调、意境大大提高了。 〔4〕“毅魄”二句:毅魄,语出屈原《九歌·国殇》,意为忠义之魂。灵旗,出征的军旗。据《汉书·礼乐志》,把闪耀的星星绣在旗上,故称灵旗。二句意为死后魂灵归来之日,一定会看到家乡人民高举着起义的军旗。 这是年少的诗人就义前告别家乡的诗,对故乡的深情依恋、生离死别、山河沦丧的痛苦、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融合在一起,深挚、忧伤的优美的恋乡情结,刚毅坚强的崇高豪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全诗的一抑一扬地逐层把抒情推向高潮,“又”、“难”等字很好地表达了感情的跌宕。尾联在依恋、沉郁中振起,是点睛之笔,增强了抒情的力度。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注释】云间:即今上海松江,也就是诗人的家乡。三年:指诗人参加抗清活动到写此诗时已经离开家乡三年了。羁(jī)旅客:客居异乡的人。这里指参加抗清复明而漂泊异乡的人。南冠:俘虏的代称。泉路:黄泉路,即指死亡。毅魄:坚强不屈的魂魄。灵旗:古代出兵征战时用的一种旗帜。 【大意】三年来一直是漂泊他乡的游子,现在又变成了囚犯。大好的山河让我有流不尽的泪水,是谁说天地宽阔无边无际的呢。已经知道自己为国殉难的日子近了,想要与故乡告别却十分艰难。等我死后,不屈的魂魄也要回来,从空中看后继的人率领部队起义。 字数:326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09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