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棡鼓”、“掆鼓”,單稱“剛”。一種有蓋的小鼓。隋唐時其制長三尺,奏樂時常先擊之以引大鼓。《漢書·禮樂志》:“兼給事雅樂用四人,夜誦員五人,剛、别柎員二人。”顏師古注:“剛及别柎皆鼓名也,柎音膚。”《文獻通考·樂九》:“隋大駕鼓吹有掆鼓,長三尺,朱髤其上,工人青地苣文。大業中,煬帝燕享用之。”《隋書·音樂志下》作“棡鼓。”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横吹曲辭題解》:“自隋以後,始以横吹用之鹵簿,與鼓吹列爲四部,總謂之鼓吹,並以供大駕及皇太子、王公等。一曰棡鼓部,其樂器有棡鼓、金鉦、大鼓、小鼓、長鳴角、次鳴角、大角七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