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刘大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刘大櫆

刘大櫆1698—1779

字耕南,一字才甫,号海峰。安徽桐城人。副贡,晚官黟县教谕。少游方苞门,传其古文义法。为姚鼐所推崇,是桐城派三祖之一。论文认为“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若行文自另是一事”。强调模仿古人的“字句”、“音节”、“神气”,在方苞义法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散文的艺术形式问题。所作记事文以清峻见长,其余成就不高。有《海峰先生文集、诗集》等。

☚ 胡天游   吴敬梓 ☛
刘大櫆

刘大櫆1698—1779

字才甫,又字耕南,号海峰。桐城(今属安徽)人。嗜读书,工于为文,年二十馀以布衣游京师,谒同乡古文家方苞,受到揄扬,因之名满京师。清世宗雍正七年(1729)、十年,两应顺天府乡试皆登副榜,不获举。高宗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报罢。乾隆十五年,举经学,亦不中。朝官相知出为学政者率邀之幕中阅文。年六十始出为黟县教谕,又数去官,归枞阳,不复出。大櫆以古文名家,为桐城派中巨擘,亦工诗。程晋芳谓其“诗胜于文”(《随园诗话》),姚鼐言其“历天下佳山水,为诗歌自发其意”(《刘海峰先生传》)。其诗,多记游记行之作,擅长以清丽之笔写山水之风貌,如《西山》:“西山过后染朝岚,千尺平冈百顷潭。啼鸟数声深树里,屏风十幅写江南。”其写景多名句,符堡森尝列举其佳句,有“薄云疏雨过,深树乱鸣蝉”;“日边双鸟白,霞外一天青”;“江声夜雨增悲壮,海色朝霞接混茫”。言其“不减大历才人”(见《寄心盦诗话》)。其诗清新婉丽,往往自然入妙。有《海峰先生文集》十卷、《海峰诗集》十一卷。《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传》卷七二并传。姚鼐为作传、吴定为撰墓志铭。

☚ 杨琇   夏之蓉 ☛

刘大櫆1698—1779

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今安徽桐城县)人。清代散文家。“桐城三祖”之一。二十九岁入京应举,文颇为内阁学士方苞赞赏,大加揄扬。然屡试皆不中。六十岁时始出为黟县教谕,三年后归老于枞阳江上,以教书著文自娱,终年八十三岁。著有《海峰文集》十卷。
索引:刘大櫆,才甫、耕南,海峰。

刘大櫆

刘大櫆(1698—1779),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早年屡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终生仕途失意。60岁以后任安徽黟县教谕,不久告老还乡。曾师从方苞,是姚鼐的老师。其文多宣扬儒家思想,风格喜学庄子,力追韩愈,是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的中坚人物,“桐城派三祖”之一。有《海峰先生文集》10卷、《补遗》1卷、《海峰先生诗集》8卷。

刘大櫆

刘大櫆1698—1779Liu Dakui

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桐城(今属安徽省)人。自幼喜欢读书,会写文章。雍正四年(1726)进京应举,方苞见他作的文章尤为赞赏,并四处夸奖,因此文名大盛。但他科场不利,几次参加顺天乡试,都未中。乾隆时曾应博学宏词科和经学科的荐举,都落选。后又被推荐担任黟县教谕,三年后到歙县主讲政书院,晚年回乡。
刘大櫆是桐城派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在方苞义法论基础上,作了补充和发挥。以为“义理、书卷、经济者”,是“行文之实”,是“匠人(文人)之材料,而“神、气、音节者”,是“匠人之能事”(《论文偶记》)。但无论他的文章或学识,上不如方苞,下不如弟子姚鼐,仅是一个中坚人物。但刘大櫆文比较喜欢铺张排比,辞藻气势较方、姚为盛,雅洁、淡远、严谨则不如。著有《海峰先生集》16卷,《论文偶记》1卷。

☚ 郑燮   全祖望 ☛
刘大櫆

刘大櫆1698~1779

清代散文家。字才甫,号海峰。安徽桐城人。刘大櫆是清代相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雍正七年(1729)、雍正十年两举副贡生,后做黟县教谕。数年后离官归乡。刘大櫆上继方苞,下开姚鼐,以其理论和创作,对桐城派散文多有建树。其论文强调义理、书卷、经济的结构,极重视文章的神气; 其散文兼集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比较喜欢铺张排比,辞藻气势较方苞、姚鼐为盛,而雅洁淡远则不如。代表作有《观化》、《息争》、《焚书辨》、《书荆轲后》、《海舶三集序》、《马湘灵诗序》、《送姚姬传南归序》等。其《黄山记》、《游浮山记》,以刻画景物的详细具体和篇幅长大取胜。著有《海峰先生集》、《论文偶记》。

☚ 朱彝尊   纪昀 ☛

刘大櫆1698—1779

清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诸生,一生不得志,60岁始得一黟县教谕,3年后归里。早岁入京,王公大臣见其文,叹为韩愈复生。上承其师方苞,下启弟子姚鼐,为“桐城派三祖”之一。论文主张重视“神气”、“音节”、“字句”等艺术形式诸方面。其散文以气势、文采见长。亦工诗。有《海峰诗集》、《海峰文集》等。

海峰文集/海峰先生文录/刘海峰文钞/刘海峰文钞

☚ 培远堂文录   海峰文集 ☛

刘大櫆

刘大櫆1698—1779

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桐城(今属安徽省)人。有论文著作《论文偶记》。他是清代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散文比较喜欢铺张排比,辞藻气势较方苞、姚鼐为盛,而雅洁淡远则不如。《观代》、《息争》、《焚书辨》、《书荆轲传后》、《海舶三集序》、《马湘灵诗序》、《送姚姬传南归序》等可代表他文章的风格。其《论文偶记》上承方苞“义法论”,进一步探讨文章的艺术性,在创作方面提出“神气说”: “行文之道,神为主,气为辅”;在欣赏方面提出“因声求气”说:“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直接开启了姚鼐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说。

☚ 郑燮   全祖望 ☛

刘大櫆

刘大櫆1698—1779

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桐城(今属安徽)人。诸生,雍正时两举副贡生,乾隆间应博学鸿词,皆未成。晚年为安徽黟县教谕,后归里,一生不得志。大櫆古文师事方苞,极得方氏赞赏。姚鼐从其学古文,甚加推崇。是桐城派创始人之一。论文主张“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艺术形式上强调模仿古人要“神气”“音节”“字句”统一,对艺术表现的注重,对方苞的文论是一个发展。其文章风格长于气势,富有文采。亦工诗。著有《刘海峰诗文集》《论文偶记》等。

☚ 齐周华   法坤宏 ☛

今世之韩欧

☚ 终身未作诗   今世之韩欧 ☛
刘大櫆

刘大櫆1698~1780

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清桐城(今属枞阳陈家州乡)人。少年业师于吴直。20多岁至京师,为方苞推重。雍正七年(1729)、十年两登副榜,先后经方苞、张廷玉荐举博学鸿词科和经学,试皆不第,遂不复试。60岁后任黟县教谕,数年后弃官归隐枞阳。姚鼐、王灼、吴定、张惠言皆为其门下弟子。论文强调“义事、书卷、经济”,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的中坚人物。著有《海峰文集》、 《海峰诗集》、《论文偶记》、《歙县志》等。

☚ 叶酉   张严青 ☛
刘大櫆

刘大櫆1698—1779

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桐城南乡人(今属枞阳陈洲乡)。清代散文家。父柱,累世皆为秀才。自幼好读书,师承家学,工于文辞。雍正时副贡生,乾隆元年(1736),举应博学鸿词科,为大学士张廷玉所黜。既乃知为大櫆,深惋惜。十五年,廷玉特举大櫆经学,复不取。出为黟县教谕,数年后去官告归。卒年八十三岁。刘大櫆是“桐城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曾入京以所撰文章谒见内阁学士同乡方苞,极受方苞赏识。他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撰写《论文偶记》一书,是对散文创作中审美规律的探讨,以及对方苞“义法”说的修正与补充。其时,姚鼐从海峰学文后为桐城古文学宗师,由是有方、刘、姚并称桐城派三大家。也能诗,袁枚称他“诗胜于文”。著有《海峰文集》十卷、《诗集》六卷(据同治十三年重刊本),另有《古文约选》四十八卷、《历代诗约选》五十二卷、《论文偶记》一卷。

☚ 汪士慎   吴敬梓 ☛

刘大櫆1698—1779

清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少有文名。曾两举副贡生。官黟县教谕。师事方苞,又为姚鼐所推崇,成为桐城派主要作家。工古文,兼集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诗能包括前人,熔诸家为一体。散文中的山水小品,风格清峻。有《海峰文集》、《海峰诗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