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刘克庄《贺新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刘克庄《贺新郎》刘克庄《贺新郎》刘克庄
刘克庄 送陈真州子华① 北望神州路②,试平章、这场公事③,怎生分付④。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⑤。今把作、握蛇骑虎⑥。君去京东豪杰喜⑦,想投戈、下拜真吾父⑧。谈笑里,定齐鲁。两河萧瑟惟狐兔⑨。问当年、祖生去后⑩,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11),谁梦中原块土。算事业、须由人做。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12)。空目送,塞鸿去(13)。 注释 ①陈真州子华:陈鞾字子华,以军事谋划见长。 真州:今江苏仪征县。②神州路:中国古称“赤县神州”,这里代指中原沦陷区。③平章:评论、筹划。④分付:发落,处理。⑤“记得”二句:《中兴小纪》卷一九:“自靖康以来,中原之民不从金者,于太行山相保聚。”《老学庵笔记》卷一:“建炎初,宗汝霖(泽)留守东京,群盗降附者百馀万,皆谓汝霖曰宗爷爷,愿效死力。”宗泽,南宋抗金名将。⑥把作:当做。握蛇骑虎:蛇虎可以伤人,所以用它们来比喻危险的事物,这里指南宋统治者将起义军视为危险的毒蛇和猛虎,不肯加以信任。《北史《彭城王勰传》:“握蛇骑虎,不觉艰难。”⑦京东:指京东路,辖青、淄、潍、莱、登、密、沂、徐诸州和淮阳军。⑧“投戈”句:《宋史《岳飞传》:“张用寇江西,用亦相人,飞以书谕之……用得书曰:‘果吾父也。’遂降。”⑨两河:指黄河南北。狐兔:喻指金兵。张元幹《贺新郎》(梦绕神州路):“聚万落千村狐兔。”⑩祖生:祖逖,东晋名将,曾率师北伐,收复豫州地区。(11)新亭:在江宁县南十五里。《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12)“车中”句:《梁书《曹景宗传》载,曹景宗言到扬州作贵人,不能随便活动,路上连拉开车幔也不行,封闭坐在车中像结婚三天的新娘子。(13)“目送”二句:嵇康《赠秀才入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塞鸿,北方边塞之地的鸿雁。 江皋话古图 【明】蓝瑛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真州地处长江北岸,属淮南东路的辖区,是当时宋金对峙的前沿阵地。宋宝庆三年(1227)四月,陈子华到真州任仓部员外郎,这首词就是刘克庄为送别陈子华而作,题又作《送陈子华赴真州》。 刘克庄好以词发议论,所以这首词的写法很独特。开篇即提出了一个问题,要与陈子华讨论收复中原失地的打算。起势突兀,然而气势却很雄壮。问题的提出,缘自“北望神州路”,平章公事,大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气魄。接着,由这个空泛的问题过渡到对具体时事的谈论之上。抗金名将宗泽留守东京之时,曾收编当地的农民起义军作为抗金的力量。这种策略深得词人赏识,所以当他看到当今的统治者视起义军如蛇虎,一味排斥,不肯信任,不禁对这种消极行为大加批判。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克庄在抗金复国问题上的远见卓识。“君去”三句,引用岳飞招抚张用的典故比喻陈子华到真州后,那里的起义军纷纷归顺的情景。这里词人建议陈应效法宗泽的做法,尽一切可能壮大抗金的力量。词人对于陈子华的才华是相当欣赏的,所以对于他前去复兴抗金大业,亦是充满了期望。“谈笑里,定齐鲁”,赞扬了陈子华指挥若定、潇洒自如的风度,语气中充满了乐观昂扬的情调。 下片气氛转为沉郁,“两河”句化用张元幹《贺新郎》(梦绕神州路):“聚万落千村狐兔”,刻画了中原故土腥骚满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惨状。由此情景,词人抒发了对抗金英雄的仰慕和对南宋朝廷不思进取的悲愤。东晋名将祖逖创下的事业,如今再没人继承;朝中的士大夫都苟且偷安,连做梦都梦不到中原故土。词人空怀一腔忠愤,却终于无法申张。所以他为陈子华得到报国的机会而感到欣慰,“算事业、须由人做”表达了对陈的勉励,“应笑书生”两句则是自嘲之语,为自己不能亲自上前线杀敌报国而怅恨不已,于是万千感慨,化作“空目送,塞鸿去”的悲叹,从胸中流出。 这首词发语精警,议论时事切中肯綮,无论是今典还是古典,皆信手拈来,化用贴切。纵横捭阖的气势,跌宕起伏的文意使这首词具有非同寻常的感染力,明杨慎《词品》谓其“庄语亦可起懦”,评点极为到位。(常迎春) 集评 明《卓人月:“喜用曹景宗语,亦如和各从其类也。”(《古今词统》卷一七) 链接 东京守将宗泽的临终遗言。靖康元年(1126)闰十一月,金军包围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四月,北宋灭亡。是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帝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宋高宗,改年号为“建炎”,史称南宋。为抵抗金军的进攻,高宗在六月任命69岁高龄的抗金名臣宗泽任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留守东京。到任后的宗泽,积极募兵积粮,整顿城防,任用岳飞等一批将领,联合、招纳河东与河北义军等武装,使东京成为坚强的抗金堡垒,曾数次击退金兵的进攻。但最终因寡不敌众,又得不到高宗的支持,经过一年多的苦苦支撑,建炎二年(1128)七月,宗泽壮志难酬,忧愤成疾,临终前仍三呼“过河!”并大声诵读杜甫《蜀相》诗中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刘克庄《贺新郎》刘克庄《贺新郎》刘克庄
刘克庄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①?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试看取、当年韩五②。岂有谷城公付授③,也不干、曾遇骊山母④。谈笑起,两河路⑤。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⑥,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⑦。君莫道、投鞭虚语⑧。自古一贤能制难⑨,有金汤、便可无张许⑩? 快投笔(11),莫题柱(12)。 中兴四将图(局部) 【宋】 刘松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注释 ①“长缨”二句:《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②韩五:指韩世忠,他是抗金名将,排行第五,嗜酒豪纵,人呼“泼韩五”。③谷城公:亦称黄石公。《史记《留侯世家》载,圮下老人传授张良兵书,曰:“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④骊山母:《集仙传》载,唐将军李筌在嵩山得黄帝《阴符经》,但不懂其中的含义,后来在骊山下遇到一老母,为他讲解《阴符经》之义。骊山母又作黎山老母,是一位道教女仙。⑤两河路:指黄河南北。⑥登楼揽镜:谓人已经衰老而功业却未建立。唐杜甫《江上》:“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⑦冲梯:高梯。《后汉书《公孙瓒传》:“袁氏之攻,状若鬼神,梯冲舞吾楼上,鼓角鸣于地中。”⑧投鞭:《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⑨“自古”句:《战国策《秦策》:“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⑩金汤:金城汤池,比喻坚固的防御工事。张许:张巡和许远,唐代安史之乱中守睢阳的名将,后战死。(11)投笔:《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投笔从戎,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12)题柱:喻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华阳国志》载,司马相如初次入长安,离开成都时途经升仙桥,在送客观门柱上题词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 鉴赏 这首词作于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是作者与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在王实之第三首唱和词中,曾流露出忧边之语,词人作此词以答之。 开篇点出国运衰微,社稷将倾的危险局面。南宋到刘克庄时,蒙古屡屡进犯,王朝已岌岌可危,但统治者却不思振作,摒贤弃能。这种状况令人悲愤万分,不禁要问何时才能像终军那样请长缨,缚住戎主。词人认为造成南宋衰弱局面的原因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有人才却不知道重用。“未必”即表现出这种观点。他提出要搜罗人才,就要破除条条框框的束缚,不拘一格地任贤使能。当年人称“泼韩五”的韩世忠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起于行伍,既未得名师传授,也未得神仙指引,然而一经重用,却能在谈笑间破阵杀敌,成为一代抗金名将。因此即便没有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没有骊山老母讲解《阴符经》,只要用人得当,一样可以保家卫国。“谈笑起,两河路”写出了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 下片联系自己的遭遇,既有身世之慨,又抒发了不甘平庸、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少年时代的词人就胸怀大志,无论是在棋盘上指点江山,还是在联句中抒发情志,皆表现出无畏的勇气和报国的热忱。然而如今豪情仍在,功业却终究一事无成。登楼远眺时,揽镜自照时,想到年华已经老去,而事机却屡屡被耽误,满怀的凄怆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从胸中涌出。词人对边境的局势一直牵肠挂肚,当他听说边城冲突又起,敌人大军压境时,内心充满了忧虑。前秦苻坚“投鞭断流”的威胁并非只是说说而已,从现今局面来看,边境战事对南宋极为不利。再次重申自己的主张,那就是重用人才。仅有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是不够的,还得有张巡、许远这样的敢死之士严防死守,才能抵挡敌人的进攻。情急之下,不由得发出了“快投笔,莫题柱”的呼喊。放弃个人荣华富贵的追求,而渴望为国捐躯赴难。 这首词大气凛然,慷慨激昂,对国情的分析精当确切,是人才论,又是战斗的请愿书。词中大量用典,却不显累赘,昂扬的斗志,报国的激情,使这首词颇具震撼人心的力量。(常迎春) 链接 古代官定的第一套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神宗时官定了中国第一套军事教科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等七种,谓之《武经七书》,也称《武学七书》。北宋时北方边境战争频繁,军事时有失利。为培养高质量的军事人才,神宗元丰三年(1080),诏命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校定此七部兵书,刊行于世,作为武学必修教材,武学考试按其命题。该书是先秦至唐代千余年间积累起来的最优秀军事论著的合集,集中了我国古代兵书的精华,其中最为杰出的几部,不但在中国军事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享有盛名。宋代把这些代表作合集,作为武学的官定教材,是中国古代军事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推动了古代军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七书》集成刊行后,注家蜂起,著名的有:宋代施子美《七书讲义》、明代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清代宋墉《武经七书汇解》、夏振翼《增补武经三字休注》、鲁经《武经大全标题会解》等。始刊于北宋元丰年间,今存南宋至清代刊本十余种,其刊本之多亦可见在中国古代军事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刘克庄《贺新郎》《贺新郎》·刘克庄
刘克庄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这是作者与友人王迈(字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写于淳祐四年(1244)。据钱仲联先生《后村词笺注》,刘克庄此时正主管崇禧观。在宋代,主管宫观只是个虚职,用来安置年老或被贬斥的官员,并无任何实际工作。因而作者此时非常悠闲,但这是他所愿么?王迈与作者是同乡,也是他的知心好友,相互酬唱的作品相当多。刘克庄此词紧扣朋友“三和”中的忧边之语,纵论国家形势与救国之策,抒写作者匡时救国的远大抱负和满腔激情。 “国脉微如缕”,落笔即以一个简洁形象的比喻,指出当前形势:国家的命脉已微弱得就像一缕轻丝,这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面对如此形势,作者不禁代表无数怀抱爱国热忱的志士大声发问: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去将敌人的首领擒获? “戎”是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这里代指元人。此处“何时”二字,饱含了爱国志士请缨报国的热切期待,也隐含了对统治者长期偏安一隅、不思恢复的痛斥。“未必”二句即清代龚自珍“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之意。意思是说人间并不是没有好汉,而是用人者对他们限制太严,束缚太重了。然后诗人举例说,请看当年的韩世忠,哪里是像汉代的张良那样遇到了仙人传授(《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在下邳得到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传授《太公兵法》),也不是因为如唐代大将李筌那样在骊山下遇到了一位老母为他讲说《阴符经》的奥义(见《太平广记》第63引《集仙转》),但他起自民间,笑谈自若、指挥若定地转战于两河(宋代称河北河东地区为两河)之间,成为叱咤一时的中兴名将。人才决不是按出身门第的高低贵贱而分的。 下片“少时”一句,诗人化用唐人李正封“从军古云乐,谈笑青油幕。灯明夜观棋,月暗秋城柝”句意,暗指年少时充满了意欲从军报国的豪情壮志。可是“事机频误”,直到而今,登楼远望,揽镜自看,只见容颜老去,而壮志难酬。如今听说北方战事又起,请不要小看北方敌人的军事实力,以为投鞭断流是大话欺人,自古以来,惟有贤将方能制敌千里;不要以为有了金城汤池般的天险,便可以不要如张巡、许远般的忠臣,快快投笔从戎吧,怎么可以迷恋于富贵呢! 全词用了大量的典故,但融化、运用得较为圆熟,充满了澎湃的爱国激情和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集中体现了刘克庄词的艺术特色。 刘克庄《贺新郎》刘克庄《贺新郎》刘克庄
刘克庄 九 日 湛湛长空黑①。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②。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③。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④。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⑤。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⑥。 注释 ①湛湛:厚重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黑云满天的景象。②“赖有”句:《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许汜与刘备评论天下的士人,许汜认为陈登不同于一般人,自己上大床上睡,而令客睡下床。刘备曰:“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③牛山滴:《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④凌云笔:豪气凌云之笔墨。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凌云健笔意纵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⑤“爱说”二句:南朝狂客指孟嘉,晋陶潜《孟府君传》载,重阳节桓温游龙山,宾客毕集,有风把孟嘉的帽子吹落了,但他还未觉察,桓温让人取回来还给他,令孙盛作文嘲嘉,嘉答之,文辞十分美妙。⑥“鸿北”二句:南朝江淹《恨赋》:“白日西匿,陇雁少飞。” 秋山晚翠图 【五代】 关仝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这是一首重九感怀之词。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又名登高节。《千金月令》云:“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这首词开篇先描写了重阳节这一天的天气状况。没有秋高气爽,干净宜人的气象,这大大阻碍了登高赏节的兴致。“湛湛”将黑云压城,浓雾逼境的环境描写的十分到位,一种压抑之感油然而生。由这阴沉的前兆,引出了乱愁如织的斜风细雨。这看似描写自然环境,实际也暗示了南宋王朝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局势,由此可知词人之愁乃在于家国恨事,而不关个人宠辱。“老眼”三句,写登上百尺高楼,看到“千崖秋色”的开阔景象。这里用刘备故事表达了自己老骥伏枥、壮心犹存的志向,同时也暗示了对那些只知道求田问舍、蝇营狗苟之辈的藐视。白发已生,却不改书生意气。他只会为国家金瓯残缺、山河沦落而流泪,却不会像齐景公那样贪生怕死、为个人寿夭而伤心。这里写出了词人胸怀天下的抱负。结尾以往事去来无迹、不可追寻收束上片,表达了无尽的凄凉与落寞。 下片今昔对比,将满怀失落尽情托出。年少的时候,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自负文笔纵横,豪气凌云。然而对比今日,就好像春花摇落,随风凋零,那样的壮气一去不复返了,只留下满怀萧瑟。充溢着壮志未酬的不平。接着语意一转,用南朝孟嘉的故事,表达自己不甘心落入俗套,不愿像世人一样,“把破帽、年年拈出”。他的新意不在于欣赏文人雅士的流风余韵,而在于借新辞掬一捧“神州泪”。下边写饮酒,出语颠狂,已带醉意。词人对花痛饮,但觉菊花也要笑他“岑寂”,“怕”字道出了寂寞的情怀,包含了复杂的人生况味。于是目送归鸿远去,遥望太阳落下西山,怀念中原的感情油然升起。 同是写重阳登高、赏菊、饮酒,这首词立意高远,情辞慷慨,故笔下所写之情之景,亦铿锵有力、非同凡响。陈廷焯以“悲而壮”(《词则《放歌集》卷二)谓之,乃恰当之评。(常迎春) 集评 明《潘游龙:“破帽事,东坡翻招,潜夫歇案。”(《古今诗馀醉》)卷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