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刘三姐的传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刘三姐的传说 刘三姐的传说壮族及汉、苗、瑶、仫佬等民族的歌仙传说。主要流传于广西、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地。故事主人公刘三姐,又称刘三妹等,是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参见“刘三姐条)。其传说在古籍中屡见记载。最先见于南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末清初以后记载更多,如屈大均撰《广东新语》卷八《女语·刘三妹》、王士禛撰《池北偶记》卷十六《粤风续九》、陆次云撰《峒溪纤志·志余》。口承的刘三姐的传说蕴藏丰富,从本世纪20年代末以来,民间文学工作者曾作了多次采录,先后发表过各种异文。广西宜山一带壮族的传说讲,刘三姐家住宜山县中枧村,兄妹俩以砍柴为生。她擅长歌唱,陶、李、罗三位秀才前来对歌,都败在她手下。她哥反对她外出唱歌,拦门而卧,要她用手板将石头煎软,否则不许出门。她果然将石头煎软,因而天天上山唱歌。她哥非常气愤,欲将她害死,在她攀葡萄藤上山时偷偷砍断藤子。哪知断藤立刻接在根上,未达到目的。后来她哥用铜盆隔住砍下的断藤,她就掉到河中。葡萄藤迅速圈成圆藤,将她托起,由下枧河飘流至柳州鲤鱼岩,她随即骑一条鲤鱼腾空而去。从本世纪50年代以来,曾将此传说改编为戏曲、电影。 ☚ 班氏娘娘的故事 侬智高的传说 ☛ 刘三姐的传说 刘三姐的传说刘三姐又名刘三妹、刘三娘、刘三𡛕等。关于她的传说很多,有民间口头流传的,也有古籍和地方志所记述的,如《粤述》、《广东新语》、《浔州府志》、《宜山县志》、《苍梧县志》等均有记载。流传的地域也很广,主要是在广西壮族地区,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的与广西交界的一些县份亦有流传。在传说中,刘三姐的生活年代、出生地和有关故事内容,说法不尽一致。生活年代有说是“生于唐中宗之神龙元年”、“唐景隆中”、“生于明季”等;出生地大体是,故事流传在哪里,就说哪里是她的家乡,如流传于宜山的,就说是宜山下涧村人;流传于贵县的,就说是贵县西山人;流传于平南的,就说是平南大容山人;流传于扶绥的,就说是扶绥驮丁人;流传于广东的,大多说是新兴人,等等。各地都把刘三姐认作自己家乡人。有关故事内容各地虽有差异,但都一致地誉她为“歌仙”、“歌圣”,拜她为歌师,历代许多地方如柳州、贵县、雒容等地都立有她的庙宇;环江县境的宜北、大新县境的雷平等地都有以“三妹”命名的山或石;直到建国前夕,许多地方的群众,每年还敲锣打鼓抬着她的神像出游。可见人们对她崇敬和膜拜的程度。 ☚ 黑牙姑娘 刘三姐 ☛ 刘三姐的传说 《刘三姐的传说》我国南方著名民间口头传说。广泛流传于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等省。三姐歌才出众,与人赛歌可连唱数日而不败。她与同村歌手李小牛相爱,被财主莫海仁所害,小牛被淹死。三姐漂流到柳州,被一渔翁救起,收为义女。在柳州她继续唱歌,又享盛名。莫海仁不甘心,又出钱请了三位歌师与之对歌。但均不是三姐对手,对歌失败,三人狼狈而逃。莫海仁恼羞成怒,收买了两名打手,再次将三姐丢进了柳江。村人将三姐遗体捞起,安葬在河边。中秋日,人们在墓前供祭两条鲤鱼。忽见墓开鱼活,三姐跨上鲤鱼飞天成了歌仙。解放后,此传说曾被改编成歌舞剧和电影,情节故事多有增删变化。 ☚ 蒙古秘史 望夫云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