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列夫·托尔斯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1828年9月9日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1851年服兵役,并开始文学创作。曾两次去欧洲游历和办学考察。著有小说、戏剧和论文等。影响世界的巨著有从1863年开始、用6年时间完成的《战争与和平》,用4年时间、经过12次修改完成的《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复活》(1898~1899)等。当《战争与和平》在国外翻译出版后,他成了当时欧美“俄国热”的对象,享有国际一流作家的誉称。1901年42名瑞典作家、艺术家因托尔斯泰未获诺贝尔文学奖而举行了抗议活动。1910年11月20日病逝。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Liefu·tuoersitai☚ 陀思妥耶夫斯基 契诃夫 ☛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俄国作家。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50年代初在高加索开始文学活动,发表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青年》。50年代中期,考虑地主和农民关系问题,写了《一个地主的早晨》。1857年,游历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写了短篇小说《琉森》。50年代后半期和60年代初,更多注意人民在历史上的作用。1863—1869年间完成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70年代转向现实题材,完成了著名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贵族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立场,完成长篇小说《复活》。在其生活的最后10年里,写了剧本《活尸》、短篇小说《舞会之后》、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等,批判贵族和资产阶级。在《莫泊桑作品序》、《什么是艺术》等文艺论著中,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批判颓废派和自然主义艺术。其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描绘了1905年革命前的旧俄国,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继承了俄国和西欧批判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善于创新。擅长深刻细致的心理描写。其“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列宁)。是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参见“美学”中的“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文学家。反对艺术以美或享乐为目的。认为真善美不可能三位一体,越醉心于美,离善就越远,也就越不真。参见“文学”中的“列夫·托尔斯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