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刑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刑德

刑,刑罰。德,德化。古人以五行生克之説,認爲刑爲陰,德爲陽。馮衍《顯志賦》:“循四時之代謝兮,分五土之刑德。”

刑德

刑,指刑罚、法制;德,指道德教化。历史上对德刑的具体实施,多有不同主张。周公提出“明德慎罚”(《尚书·多方》),主张刑德并用,反对专任刑罚,对后世儒家产生重大影响。先秦儒家注重道德教化。《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负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孔,有耻且格。”但儒家崇德并非要废刑,而是训“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左传·昭公二十年》)。法家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商鞅认为重刑即是返德。《商君书·开塞》:“吾以杀刑之反(返)于德。”韩非强调“刑德”,提出“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把“刑德”看作是国君控制群臣,独擅政权的“二柄”(《韩非子·二柄》)。汉代学者总结秦王朝推行严刑峻法的教训,提出“设刑者不厌轻,为德者不厌重,行罚者不患薄,布赏者不患厚”(陆贾《新语·至德》); “刑者德之辅” (《春秋繁露·天辨在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春秋繁露·精华》),“故任德教而不任刑”(《举贤良方策》);“为君之道,以教会为先,诛罚为后”(《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教令》;德主刑辅、德本刑末、德先刑后论对唐宋明清各代有很大影响。南宋朱熹将这一思想概括为刑辅德本:“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四书章句集注》)。一些思想家提倡刑德并重,“法教(刑德)得则治,法教失则乱”(荀悦《申鉴·杂言下》);“威德更兴,文武迭用”(桓谭《新论·王霸》)。一些思想家认为在治世和乱世德刑应有不同的侧重,“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曹操语,见《三国志·魏书·高柔传》)。这一思想对后世也很有影响。唐白居易即讲“是以衰乱之代,则弛礼而张刑;平定之时,则省刑而弘礼”(《白居易集》卷64《策林三·刑礼道》)。

刑德xíng dé

刑罚和恩赏。《备急千金要方·论治病略例》:“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天有刑德,人有爱憎。”

刑德

治理国家的刑罚和道德教化两个方面。先秦儒家注重道德教化,法家注重严刑峻法。汉代学者总结秦代以严刑峻法治国失败的教训,对形德问题做了进一步讨论。陆贾从天人关系和古今关系论证仁义为治国本,贾谊从“民本”的角度论论仁义为治国之本,均认为德教优于刑罚。指出“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亲和”、“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衰”(《汉书·贾谊传》)。《黄老帛书》主张刑德并用,认为“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缪缪天刑,非德必倾。刑德相养,逆顺若成”(《十六经》)。又认为三时成功,一时刑杀,乃是天地之道,“先德而后刑,顺于天”(同上)。董仲舒以阴阳论证刑德,提出“阳为德,阴为刑”,“王者承顺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举贤良对策》)。从此以后,尊德教而卑刑罚、以刑罚辅德教的主张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治国理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