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刈麦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刈麦行

 

[宋]范成大


 梅花开时我种麦,桃李花飞麦丛碧。多病经旬不出门,东陂已作黄云色。腰镰刈熟趁晴归,明朝雨来麦沾泥。犁田待雨插晚稻,朝出移秧夜食𪎊。

 这是范成大继承唐代新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 “因事立题”而作的一首乐府诗。它借助于一个农夫之口,真切地描绘了小麦的生长过程和抢收小麦时节繁忙的生活图景。
 前四句写小麦从播种到成熟的生长过程。宋室南迁之后,中原沦陷,北人纷纷南渡,同时也把耕作技术带到了南方,江南种麦也大盛起来。每年入冬时节,梅花绽开枝头,含笑霜风,这时,农夫们或三三五五,成群作伴,或倾家而出,老少咸集,来到田野,翻地耙田,趁着墒情尚好,抓紧播种小麦。次年仲春,芳草青青,群莺鸣唱,桃李花飞,这时,小麦已经开始拔节、抽穗。农夫极目田野,一片碧绿,小麦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眉宇之间都流露着喜悦兴奋的神情。然而,农夫不幸染病,一病经旬。他身卧病榻,心系田间,所以,病情稍有好转,便柱杖出门,来到野外,看望自己曾为之洒下汗水、为之情丝萦绕的小麦去了。村东头一方傍山邻水的田地,正是他神驰梦怀的地方,这时麦已成熟,麦浪起伏着,遥遥望去,犹如一片黄云。这四句写小麦由播种到成熟的过程,极简洁,极生动,以花木盛茂变化代季节,以黄云一片状麦熟的景象,形象鲜明,色彩强烈,画面优美,引人无限遐思。另外,忙于耕种,喜于收获的农夫的形象,也生动如绘,时时映现于读者的眼前。
 后四句描写“三忙”季节紧张的生活。俗话说“麦熟一晌”,这时是最繁忙的时节,趁着晴天朗朗,必须抓紧收割。所以,农夫也顾不得大病初愈之后嶙峋瘦弱的身体了,他腰插镰刀,冒着灼背炙肤的炎炎烈日,来到麦田,也加入了收割的行列。他心中明白,说不定明早就会有暴雨降临,万一延误,成熟的小麦就要坏在地里了,一年的辛劳也将随之付之东流。这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忙着收割,忙着打场,同时还要忙着犁田整地,栽种晚稻,为秋季的丰收创下基础。在这三忙季节,农夫将小麦抢收完毕,又赶着黄牛来到田里,犁田耙地,单待天降大雨,安排秋季作物。他带着用新打下来的小麦做的干粮,一大早就到田头移秧去了,夜深了还在田间忙碌着。
 范成大一向有“田园诗人”的称号,不过,值得提及的是,他的田园诗,既不同于陶渊明式的“聊为陇亩民”、 “复得返自然”之类的诗作,更不同于因过腻了富贵生活,想换个农家风味的王维式的“即此羡闲适”的作品。在范成大的“田园诗”中,我们可以触觉到农家真实的生活内容,嗅觉到农家真正的生活气息。他的诗作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家的景物、岁时、风俗、劳动、艰辛、忧虑、苦难等各式各样的生活琐事,流露出对农夫们辛苦耕织的深深同情,和对淳厚民风的热情赞赏。由于诗人在一定程度上亲自体验过农夫的生活,所以,读他的诗作,不仅仅使我们看到一些鸡犬桑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使我们似乎也跟着诗人来到了农夫中间,亲身体验了艰辛、繁忙的农家生活。
 《刈麦行》这首诗,写景叙事,纯用农家口语,不着雕饰,本色朴素,毫无铅华,但感染力极强。淡淡的诗句中,有浓浓的情味,有色彩鲜明的画面,又耸立有活脱脱的人物形象,诗意丰厚,意境幽邃,给人以无限清新丰实的感受。

乐府诗《刈麦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刈麦行

 

[清]高一麟


 百日霪雨一日晴,大麦小麦倒纵横。农夫敢惜泥淖湿,载获钱镈掣电明。同川万亩人似蚁,语言嚣杂鸟无声。五岁婴儿荷𥟱走,八旬老叟引车行。引车荷𥟱莫辞倦,阴阳反覆倾刻变。脱使腐渍委沟壑,岂止鸠形与鹄面?君不闻:上官移牒征夏粮,昨夜三更已到县。

 《刈麦行》属于新题乐府。这是一首揭露现实的讽喻诗。诗作逼真地描写了农民夏收生活的繁忙劳苦,百姓在沉重的赋税下命运的悲惨,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前八句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农村夏收图。首二句是总括。百日霪雨,使早已盼望有好收成的农民心急如焚。从秋种到冬管,从春锄到夏收,这其间农民要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麦子,是他们的希望,也是他们的生命。然而天不怜人,霪雨连绵,无个尽头。麦子可能要因此霉烂,他们的生计也就成了问题。盼啊盼,晴朗的日子终于盼来了。天一放晴,农民便争分夺秒,惜时如金,到田间抢收。只见田里大麦小麦被收割的人们放得纵横零乱,因为他们不敢再象往昔那样有条不紊地整齐排放。“倒纵横”三字,极写出了农民收割忙乱的情形。 “引车”以下六句是具体描写。农夫怎敢顾及霪雨初晴、田间烂泥湿漉呢?他们不顾泥湿路滑,泥泞难行,收割的收割,载运的载运。钱(jian简)、镈(bo泊),均为农具名。农民们将农具磨洗得似掣电一般锃亮。万亩原野,人群蠕动,辛勤劳作,如成群的蚂蚁;语声嚣杂,那平时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已无影无踪。小自五岁幼童,老至八旬老叟,也都不得闲暇,全部都投入到繁忙的夏收农忙之中。
 后六句揭示这一派繁忙景象的背景。在这种看似热闹、明快的景象背后,却蕴藏着无限的辛酸、凄凉。人们之所以不辞疲倦、拼命抢收,原因何在呢?一是害怕阴阳反覆无常,再一降雨,那一年的汗水就算白流了。如果麦子朽烂,委于沟壑,人们就饿得鸠形鹄面。忧虑岂止是这些呢?君没听说吗?官府征收夏粮的文书已送抵县衙了。麦子烂掉,交不上赋税,不仅要忍饥挨饿,皮肉之苦还等在后头呢!“君不闻:上官移牒征夏粮,昨夜三更已到县”,是全诗的诗眼所在。在这里,作者对百姓的同情溢于言表,对赋税的憎恶也见诸笔端。
 这首诗善于抓住典型的场景,曲尽人情物态。写麦收的场面,绘声绘形。晴日、乱麦、钱镈、烂泥,似蚁的人群,嚣杂的声音,五岁幼儿,八旬老叟等等,组成一幅既明快又阴晦的画面。在这幅画面里,有欢乐也有辛酸,有希望也有失望。而后半部分对隐藏在这繁忙景象后面的背景的揭示,使人不忍卒读。上苍的不怜民意,官府的横征暴敛,百姓的鸠形鹄面,怎不引起人们对生民的同情,对苛捐杂税的憎恶,以及对统治阶级的谴责呢?
 本诗的语言风格表现为明快通俗与含蓄蕴藉相兼。前八句写麦收的场面, 自然明了,生动逼真,历历如画。但这场面背后却有着辛酸的底蕴。如果不去仔细体味,就很难发现作者寄寓的深意与主旨。后六句虽然是写农民的三层忧虑即天变、挨饿、赋税,但重心却在最后。表面上看语言平平,款款道来,但实际上却饱含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
 这首诗的布局也比较独特。由大笔勾勒到具体描写,再由具体描写到对原因的揭示。层次异常分明,寓意也尤为深刻。

乐府诗《刈麦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刈麦行

 

[宋]戴复古


 腰镰上垅刈黄云,东家西家麦满门。前村寡妇拾滞穟,𫘸粥有馀炊饼饵。我闻淮南麦最多,麦田今岁屯干戈。饱饭不知征战苦,生长此方真乐土。

 《乐府诗集》中没有《刈麦行》的题目,倒是《白居易集》中有一首《观刈麦》,但并不属于白诗“新乐府”的范围,而属于“古调曲”。戴复古的这首《刈麦行》,既受白居易《观刈麦》的启发,又可以说是一篇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白居易《观刈麦》诗除写农人刈麦的忙碌情景外,着重叙述了一个拾穗贫妇的不幸遭遇。戴复古的这首《刈麦行》,从布局谋篇来说,显然受白诗的影响,但立意却与白诗绝然不同,不愧在宋代诗林中“清健轻快,自成一家” (方万里跋戴复古《石屏集》)。
 诗的前四句为一层,写作者往昔所见淮南一带麦收时节的繁忙景象。从“我闻淮南麦最多,麦田今岁屯干戈”二句可知,淮南一带的“麦田”中“今岁”已经“屯”了“干戈”, 自然再也没有繁忙的刈麦情景了。这便说明,此处所写的“刈麦图”,为作者往昔所见。再明确一点说,是当作者听到“我闻淮南麦最多,麦田今岁屯干戈”的消息之后,眼前所浮现出的一幅往昔所见淮南一带的“刈麦图”。首二句“腰镰上垅刈黄云,东家西家麦满门”,写淮南一带往昔麦收时节的繁忙景象,历历如画。“黄云”,稻麦等黄熟之喻,高启《打麦》诗云: “雉雏高飞夏云暖,行割黄云随随手断。”也指成熟的麦子。同时,在这里“黄云”也形容麦子之多,可见这是一派丰收景象。 “腰镰上垅”,寥寥四字,用了两个动词“腰”这里作动词用,即“腰插” 之意。“上”,写农人们腰插镰刀纷纷到田中割麦,唯妙唯肖,生动传神。“东家西家”,概括了所有的农家。“麦满门”,具体说明麦子丰收,家家喜庆。对于农人来说, “麦满门”也就是“喜满门”。这里虽然没有明点“喜”字,但一种丰收的喜悦之情,却勃勃然充溢于行墨之外。 “前村寡妇拾滞穟(穟: 同“穗”),𫘸粥有馀炊饼饵”二句,转换一幅镜头。与前两句相比,这是大场面中的小镜头。也就是说,在“东家西家麦满门”的普遍情况下,还有一家特殊的情况:这家“寡妇”却不是“腰镰上垅刈黄云”,她的家中也不是“麦满门”。而是去“拾滞穟”,其原因读者自可从诗意含蓄中体味到:因为她家中穷困,连地都没有,哪还能种麦刈麦!这自然使人们想到白居易《观刈麦》诗中的拾穗“贫妇”。这位“贫妇”之所以抱着孩子“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戴复古这首诗中的“寡妇”,大概也不外乎这一类的原因。不过,淮南一带麦子丰收,对于这位寡妇来说也是“喜”事。因为农人们已是“东家西家麦满门”,自然也不在乎她来“拾滞穟”,这样她便可以“𫘸粥有馀炊饼饵”。然而与前面所写农人们“东家西家麦满门”之“喜”相对比,这却又是“愁”了。于此可知,作者的艺术技巧之高。
 “我闻淮南麦最多”以下四句转写“今岁”,转到无情的现实中来,与往昔恰成对比。 “我闻”一句,承上启下,具体点出上面四句所写的刈麦情景地点是淮南一带。“麦田今岁屯干戈”一句,则使诗情陡转直下。前四句写淮南一带往昔麦子丰收时农人们刈麦、拾麦之喜,这一句写麦田被占之后农人们饥饿之苦。前四句是详写、明写、实写农人丰收之“喜”,这一句是略写、暗写、虚写农人无田可种麦、更无可收麦之“愁”。这一句意蕴甚丰,不可轻易放过。其一,说明淮南一带有军队驻扎,也就是这一带已成战场。其二、说明农人们的麦田已被军队所占,已无田种麦,自然无麦可“刈”了,往昔那种“腰镰上垅刈黄云,东家西家麦满门”的情景再也不会出现了。自然,那位“前村”的“寡妇”也不能再去“拾滞穟”,再也不能“𫘸粥有馀炊饼饵”了。其三、既然农人无田可种,无麦可刈,其生活之苦可以想见。那位“前村寡妇”的生活之苦,更是不堪设想。在平常的情况下,农人们虽受苛捐杂税的剥削,仍然可以苟延生存。在丰收年景中,尚且可以“麦满门”,不至于象“前村寡妇”那样靠“拾滞穟”来度日。但是,一遇到“麦田今岁屯干戈”的情况,那便连往昔的“前村寡妇”也不如了。由此可知,这一句写战争给广大农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比平时的苛捐杂税要惨重得多!最后二句“饱饭不知征战苦,生长此方真乐土”,写作者自己生长南方之乐,又与上面淮南一带农人无田可种、无麦可刈以及“前村寡妇”的无麦可拾形成鲜明对比。戴复古系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县)人。他一生不仕,长期浪迹江湖。这里说他自己既能吃“饱饭”,不象淮南一带的农人们被夺去田地、无麦可刈将受饥饿之苦,更不象“前村寡妇”那样无麦可拾的的苦之又苦,也不象将士们身受“征战”之“苦”,所以他庆幸自己“生长此方真乐土”,这里以己之乐与农人(包括“寡妇”、)将士之苦进行对比,实际上是暗寓作者对淮南一带农民及将士们所受饥饿、征战之苦的深切同情。这个“乐”字,其实是苦中作乐,以乐衬苦,用的是反衬法,作者的心情实际上是苦之又苦的。王夫之《美斋诗话》上云: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戴复古此诗,正得此三味。
 《宋诗纪事》云:“(戴复古)尝登陆放翁之门,以诗鸣江湖间。”又引姚雪篷跋《石屏集》云: “式之诗天然不费斧凿处,大似高三十五(高适)辈。晚唐诸子,当让一面。”此语未免有过誉之嫌,但说明戴复古的诗确实可以“自成一家”。从这首《刈麦行》来看,自可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相媲美。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