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规律的验证fenliguilu de yanzheng
杂交第一代的一对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处于杂合状态的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配子的分离比是1:1,所以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分离比是1:1,而F2代基因型分离比是1:2:1。若显性完全,则F2代表现型分离比是3:1。据此原理,选取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两个果蝇品系为亲本进行杂交,观察F2或测交后代的相对性状的遗传表现,以验证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黑腹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有不同品系: 长翅 (VV) 和残翅 (vv) 品系,或灰体 (EE) 和黑檀体(ee) 品系。V-v基因座在第2染色体上。长翅: 翅膀超过尾部。残翅: 几乎没有翅膀,仅有一点残迹,无飞翔能力。E-e基因座在第3染色体上。灰体:身体呈灰色。黑檀体: 身体呈乌黑色。
果蝇培养基的配制有多种方法,这里仅介绍配制方便、价格低廉的玉米粉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其配方为:玉米粉10克、红糖13.5克、琼脂1.5克、苯甲酸0. 15克 (或丙酸0. 6毫升)、水74. 3毫升、酵母粉少许。其制备步骤如下:(1)将琼脂切碎放入约为总量2/3的水中煮溶后,加入糖(红糖或白糖)搅拌。(2)将玉米粉和余下的1/3水调成糊状倾入正在煮沸的琼脂糖溶液,不断搅拌,继续煮沸几分钟,加入苯甲酸(事先用少量的95%酒精溶解),如无苯甲酸可加入丙酸,不断搅拌直至混合物粘稠均匀为止。(3)趁热将配制成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瓶(广口瓶或大试管),其厚度约3~4厘米,培养基内可插入一小片消过毒的滤纸,以便于成虫栖息和幼虫化蛹。(4)将盛有培养基的培养瓶放入高压锅中进行高压消毒,压力为1公斤/平方厘米,时间约20~30分钟。或将广口瓶或大试管(均带棉塞)放在烘箱内加温至160℃时切断电源,使其自然冷却,然后将刚煮好的培养基倒入广口瓶(或大试管)内,立即加塞,备用。(5) 用时加少量酵母粉 (也可不加)。本实验仅选用翅膀性状。让长翅果蝇与残翅果蝇交配,所得的子一代(F1)都是长翅,子一代的雌雄个体互交,子二代(F2)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即出现两种表现型,并且长翅数目与残翅数目之比为3:1。如将F1与残翅果蝇进行测交,则测交后代也出现两种表现型,但长翅数与残翅数之比为1:1。
F1 (Vv)可产生V型和v型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雌雄都是这样,于是F1互交时,F2为1/4VV+1/2Vv+1/4vv。由于V对v呈完全显性,基因型VV和Vv都表现为长翅,而vv表现为残翅,所以F2的长翅数与残翅数之比为3:1。而测交时,隐性亲本残翅果蝇(vv)只能产生v型配子,故测交后代的长翅 (Vv) 数与残翅数(vv)数的比是1:1,上述两种结果均证实F1在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而形成V型和v型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实验步骤如下: (1)确定杂交组合:正交为长翅 (VV)
×残翅(vv) ,反交为残翅(vv)
×长翅(VV)。正确鉴别果蝇的性别是杂交试验的关键,现列出肉眼(或用放大镜)可见的成熟
、果蝇的主要区别:

一般用肉眼对果蝇的体型和腹部特征进行观察即可快速、准确地把雌、雄果蝇区别开来,以保证杂交实验的可靠性。(2)选取处女蝇:由于雌蝇生殖器官有贮精囊,1次交配可保留大量的精子,可供多次排卵受精用,因此做杂交实验前必须收集未交配过的处女蝇。已知刚孵出来的幼蝇在12小时内(8小时内更为可靠)不交配,所以一般做法是:将培养瓶内的所有果蝇全部移出,在12小时内收集刚孵出的幼蝇,并将雌雄蝇分开培养,所得的雌蝇即为处女蝇。(3)杂交:按预定组合,在麻醉状态下选出10~20对雌(处女蝇)、雄蝇放在培养瓶中进行杂交培养。具体做法:首先选用与培养瓶口径相同的带盖(盖底部塞入少量脱脂棉)广口瓶,作为专用于麻醉果蝇的麻醉瓶,使用时,先滴数滴乙醚到脱脂棉上。欲对果蝇进行麻醉时,先将果蝇培养瓶与麻醉瓶瓶口相对,培养瓶在上,倒立,麻醉瓶在下正立,一手拿住上述二瓶,另一手轻拍培养瓶,使果蝇落入麻醉瓶中,迅速将两瓶塞住。或者培养瓶在下麻醉瓶在上,去塞对接瓶口后用双手遮住培养瓶,于是果蝇因趋光而移入麻醉瓶中,达到一定数量后,立即将二瓶盖好。约经半分钟后果蝇即被麻醉,并倒在白瓷板上进行观察、挑选,要注意不能麻醉过度,如果蝇翅膀外展和身体呈45度角即表示果蝇死亡。将培养瓶(含新培养基)横卧,用毛笔把所选的果蝇放在瓶壁上,塞好瓶口,待果蝇清醒后再把培养瓶竖起,以防果蝇粘在培养基上。在瓶上贴好标签,注明杂交组合、日期和实验者姓名,然后放在23℃的温箱内培养,正反交的方法相同。(4)移出亲蝇:杂交7~9天后,在F
1果蝇即将孵出以前(部分蛹已变黑时),将亲蝇全部移出,以防止亲子代混杂。(5)F
1果蝇的观察:在F
1果蝇孵出后7~9天内观察其表现型,F
1应表现为长翅显性性状,若有残翅隐性性状说明该杂交试验失败。(6)F1互交或测交:分两种处理。F1互交:选取F
1约10~20对雌雄果蝇(此时不一定选用处女蝇)移入新培养瓶中,以繁殖F
2代。测交:选取F
1的处女蝇与残翅雄蝇约10~20对移入另一新培养瓶中,进行测交后代培养。(7)移出亲蝇:交配7~9天后,将上述两种处理的亲蝇移出培养瓶。(8)观察和统计:在F
2代或测交后代的果蝇孵化后7~9天内,对F
2代和测交后代定期(每隔1或2天)收集观察、和统计,将调查结果分别填入下表:

(9)数据处理:将正反交的F
2或测交后代的观察数据合并后填写下表:

运用X
2(卡平方)测验法对F
2代或测交后代的实验结果进行检验,看其实验观察值与理论值是否相符,Z
2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O
i为第i类的观察个体数,E
i为按预期理论比(F
2代为3:1,测交后代为1:1)算出的第i类表现型理论数,n为观察的类型数(这里n为2),n-1为自由度。算出X
2值后,再根据自由度查X
2表。
X
2表中第1列f表示自由度,其余各列表示在一定自由度下X
2大于表中数值的概率P。所以由自由度可查出相应的P,再依P值判断观察数与理论数的差异是否显著;当P>0.05时则差异不显著,若P≤0.05时则差异显著。或者查出显著水准(即P值)在0.05时的

X
2临界值,然后将其与实得Z2值比较,若实得X
2≥临界值


,则观察值与理论值差异显著;若实得X
2值<临界值


,则观察值与理论值差异不显著。现举例说明,例如,F2代果蝇数为185个,其中长翅数为134,残翅数为51,观在要检验该结果是否符合理论结果,先假定该实验结果的长翅与残翅之比符合3:1,于是长翅的理论数为185×
3/4

查自由度为1 (2-1)时X2表,得知P在0.5~0.3.即凭机会发生这样差异的概率介于0.5和0.3之间。这里P>0.05;或者查到显著水准为0.05(P=0.05)时的临界值


为3.84,此处实得X2值0.65,小于


临界值3.84。最终,可得出结论,即观察数与理论数差异不显著,可以接受3:1的理论假设,所以该实验结果的长翅数与残翅数符合理论比即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