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国最大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东经100°03′~103°52′,北纬26°03′~29°18′。秦设置郡县,西汉建越嶲郡,南诏建极三年 (862年) 南绍地方政权改为建昌府,1952年成立凉山彝族自治区,1955年改名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州政府驻西昌市。辖木里、盐源、德昌、会理、会东、宁南、普格、布拖、金阳、昭觉、喜德、冕宁、越西、甘洛、美姑、雷波16县和西昌市,面积60144.7平方千米。人口374.6万,有25个民族,彝族占42%。州域为横断山东缘中高山地,平均海拔逾2500米,复俄多季峰海拔5958米。年均温10.9℃~19.3℃,年降水量76.6毫米~1170毫米,干、湿季分明。有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大渡河及其支流,可开发的水能蕴藏量71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4160亿千瓦时,每平方千米可发电量是全国平均数的5.9倍,世界平均数的16倍。国家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上规划的14座大型水电站,凉山境内就有8座,总装机容量4870万千瓦。共有生物6000余种,其中植物类4000余种,动物类1200余种,微生物类1000种。森林面积2284万亩,森林覆盖率26%,木材蓄积量2亿立方米。主要经济林木树种有油桐、花椒、核桃、油茶、板栗等。牧草仅草本类优良饲料就有100余种,产量高,草质优。药用植物已发现2000余种,较大宗的有大黄、茯苓、党参、云木香、牛膝、半夏等,有 “川南中草药宝库” 之称。观赏植物400余种,如杜鹃、月季、蔷薇、百合等,被列为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的85种,如珙桐、水杉等。发现野生动物1200多种,其中珍贵稀有动物30余种,药用动物90余种,被列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的12种,如大熊猫、羚羊、白唇鹿、小熊猫、毛冠鹿、豹等,饲养动物闻名全国的良种有德昌水牛、建昌马、建昌鸭。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荞麦、芸豆、大豆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甘蔗、桑树,蔬菜具有早、优、高、稀、特的优势,苹果、石榴、脐橙、香蕉等温带和亚热带水果久享盛誉。已发现矿产84种,已探明储量的59种。矿产产地723处,其中大型和特大型矿床36处,中型矿床77处。富铁矿、铜、锌、锡、钴、钼、银等22种矿产,储量居全省第一位; 锡、铅、锌、铜等有色金属矿产储量800多万吨,占全省储量80%以上; 稀土储量200多万吨,是中国第二大稀土矿床。非金属矿储量大,品种多,冶金辅助矿产和化工原料如溶剂石灰岩、硅石、溶剂白云岩、菱镁矿、耐火粘土、磷矿、岩盐等也十分丰富; 磷矿储量8亿多吨,居全省第一位。有西昌卷烟厂、西昌丝绸厂等企业。国民生产总值67.3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67.30亿元,工业产值45.64亿元,农业产值43.07亿元。有10个风景名胜区、63个风景点。自然景观有被誉为 “川南胜景” 的邛海、泸山、螺髻山,盐源的泸沽湖,雷波的马湖,普格的温泉瀑布,西昌黄联的土林和西溪的仙人洞,美姑的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甘洛的 “魔沟” 等。人文景观有昭觉博什瓦黑岩画群、木里大寺、红军抢渡金沙江的会理皎平渡旧址、红军过彝区时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彝海结盟遗址、全国唯一的彝族奴隶制社会博物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民族风情有彝族的砣砣肉、杆杆酒、祭事盛典、婚丧嫁娶习俗、民族服饰、歌舞、火把节以及纳西族的阿注婚姻。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级民族自治地方。1952年10月1日建立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州。1978年西昌地区大部并入。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州政府驻西昌市,下辖一个县级市、十六个县和一个自治县,总面积60115平方公里。居民有彝、汉、藏、蒙古、回、苗、傈僳、纳西、布依、傣等民族,为我国最主要的彝族聚居区,亦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之地,总人口3710800人。自治州西跨横断山脉,东抵四川盆地,北及大渡河,南临金沙江。全境地势险峻,西部为高原,东部是山地。水利矿产资源丰富,蕴藏铁、煤、金、银、铜等。农产有玉米、水稻、小麦、荞麦、马铃薯、甘蔗、甜菜、花生等。畜牧业占重要地位,以羊、猪、牛、马等为主。土特产有虫草、天麻、贝母、党参等。森林面积占四川省的五分之一,为重要林业生产基地。产云杉、红椿、香樟、楠木等珍贵木材。多珍禽异兽,为大熊猫产地之一。解放后,凉山地区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族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凉山彝族自治州1952年10月1日建立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州。1978年西昌地区大部并入。在四川省西南部,东西两面与云南省为邻。自治州人民政府驻西昌市。秦时其地曾置郡县。西汉时属越巂郡、犍为郡。元属建昌路、马湖路,始设罗罗斯宣慰司, 隶于云南行省。清属宁远府,其东部地区属叙州府、嘉定府。辛亥革命后,凉山各厅州全部改称县。民国初年各县分属建昌道及永宁道。后隶于四川、西康两省。辖一个县级市、十六个县和一个自治县(1984年6月)。居民有彝、汉、藏、蒙古、回、苗、傈僳、纳西、布依、傣等民族,为我国最主要的彝族聚居区,亦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之地。其中彝族占40%以上。自治州西跨横断山脉,东抵四川盆地,北负大渡河,南临金沙江。全境地势险峻,西部为高原, 东部是山地。雅砻江及其支流安宁河以及太阳山、小相岭、大凉山自北而南纵贯境内。海拔在2,200米至3, 000米左右。有邛海、马湖、泸沽湖等天然湖泊。水利矿产资源丰富。蕴藏铁、煤、金、银、铜以及其他有色和稀有金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日照充分。宜农、宜林、宜牧。农产有玉米、水稻、小麦、荞麦、马铃薯、甘蔗、甜菜、花生、油菜籽、麻类、烟叶等。畜牧业占重要地位,以羊、猪、牛、马等为主。土特产有虫草、天麻、贝母、党参、麝香、蜡虫、花椒、茶叶、苹果等。森林面积占四川省的五分之一,为重要林业生产基地。产云杉、红椿、香樟、楠木等珍贵木材。多珍禽异兽, 为大熊猫产地之一。1956至1958年,全州进行民主改革, 废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奴隶制, 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发展。工业交通事业从无到有,已具有一定规模。成昆铁路纵贯南北。农业上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生产水平低下的状况已基本改变,实现了粮食自给。粮食生产连续丰收。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都有显著发展。各族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1952年10月1日建立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1978年西昌地区大部拼入,州首府驻西昌市。辖1市6县,面积6万km2,耕地面积31.5万hm2。居民有彝、汉、藏、回、苗、蒙古、傈僳等11个民族,总人口402.40万人(2000),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9.74万人,占总人口的47.15%。境内西部为高原,东部是山地,海拔在2200~3000m左右。农产品主要有水稻、玉米、马铃薯、荞麦、花生、小麦、油菜等10多种。2000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144.5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72.08亿元,粮食总产量1705211t,人均粮食产量424kg,农民人均纯收入1361元,地方财政收入83197万元。公路通车里程11700km。拥有中小学校3490所,大专院校2所,中专10所,成人高校2所,各类党校、干校19所。医疗卫生机构1243个,医院床位为8807个。 凉山彝族自治州四川西南部行政区。邻近云南,境内大部分为高原山地。州府西昌市。 凉山彝族自治州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邻接云南省。秦置郡县,汉称越郡,隋唐称州,南诏称建昌府,清为宁远府。1952年建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州。1976年撤西昌地区,并入该州。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人口365万,其中彝族154万,汉族198万,并有苗、回、藏、白、纳西、蒙古等族。辖19个县市,首府西昌市。境内地表起伏,山地占90%以上,形成垂直差异立体气候,“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矿藏达70种:钒、钛、磁铁矿储量15亿吨,磷、盐、铝锌、稀土、铜、锡矿等具有品位高、易开采、综合利用价值高的特点,可建立大型原材料工业基地。森林面积2284万亩,木材蓄积量2亿立方米,分别占四川省的22.4%及17.7%。境内大小河流34条,水能蕴藏量3125万千瓦,人均8.7万千瓦,为世界人均的22倍。安宁河谷为川西南粮食和农业综合开发区。有卷烟、皮革、食品、制糖、丝绸、服装、机械、铸造、冶炼、化工、电力、采矿、钢铁等工业。成昆铁路通过境内5县1市,108国道穿过境内4县。泸山森林2万余亩,邛海面积31平方公里,誉为川南胜境。美姑有大风顶熊猫自然保护区。会理有长征革命纪念遗址。奴隶社会博物馆为全国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历史状况的展馆。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甘孜藏族自治州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