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冻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冻疮

〈隐〉清末上海淫业指无钱的嫖客。

冻疮

病证名。指因寒冷所致之肌肤损伤。见《丹溪心法》。又名冻风、冻瘃。由冷风严寒伤及皮肉,气血凝滞而成。其症多发于手足和耳廓等暴露部位。患处皮肤先呈苍白,渐成紫红斑片,自觉灼痛,瘙痒或麻木,甚则溃烂成疮,缠绵难愈。本病重在预防,须注意防寒保暖及适当活动。治宜温阳散寒,调和营卫。内服当归四逆汤。外贴阳和解凝膏或红灵酒揉搽。亦可用姜汁、辣椒煎汤搽洗患处。溃烂作痛者,外贴玉红膏。

冻疮

病名。又称冻风。出《诸病源候论》。指严寒冷风所致面、手、足等外露部分的红肿、起疱、坏死、溃烂等症。

冻疮

冻疮dongchuang

由于较长时间的寒冷和潮湿刺激所引起的皮肤损害。好发于手背、手指、足跟、外耳等部位,多呈对称性分布。早期皮肤苍白,继而发生暗紫红色斑或肿块,境界不十分清楚,压之退色,有痒和烧灼感,受热后症状加重。较重的冻伤肿胀明显,有水疱,内含淡黄色或血性液,破裂后流出渗液,形成溃疡,早期可涂抹凡士林药膏、外敷纱布,每日换一次。如有小水疱可用冻疮膏,水疱已破溃,用10%樟脑软膏外涂,寒冷季节应注意保暖,保持皮肤干燥。鞋袜要宽松,每日用温水洗手、足,可预防冻伤。

☚ 褶烂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

冻疮

病名。指人体受寒冷侵袭,局部血脉凝滞,而致皮肤肌肉损伤。好发于手足、耳廓等处。受冻部位先苍白,渐紫红肿胀,灼痛或瘙痒,甚则起水疱,溃烂成疮,疼痛剧烈。治疗以温经祛寒,和营通络为原则,内外治结合。

冻疮dòng chuāng

《本草纲目》主治第4卷外伤诸疮(17)。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又名冻风。冷风严寒伤及皮肉,气血凝滞而成。多发于手足、耳廓等处,患处先呈苍白,渐成紫红斑片,自觉灼痛,瘙痒或麻木,甚则溃烂成疮,缠绵难愈。本病重在预防,须注意防寒保暖及适当活动。治宜温阳散寒,调和营卫。内服当归四逆汤,外用红灵酒揉擦,或姜汁、辣椒煎汤擦洗患处,溃烂作痛者,外擦玉红膏。

冻疮perniosis

是由寒冷引起的一种局限性皮肤炎症。系因天气寒冷、潮湿及患者末梢血液循环障碍,造成局部缺血、缺氧所致。多见于面部及手足。好发于初冬及早春。儿童及妇女多见。初起损害为局限性红斑或青紫色斑块,自觉瘙痒。重者肿胀,发生淤斑或水疱,破溃后有渗出,皮肤可坏死,局部疼痛。治疗可内服烟酰胺、维生素E或活血化瘀中药。外涂止痒消炎剂。

冻疮dònɡchuānɡ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又名冻风。冷风严寒伤及皮肉, 气血凝滞而成。多发于手足、耳廓等处。患处先呈苍白, 渐成紫红斑片, 自觉灼痛, 瘙痒或麻木, 甚则溃烂成疮, 缠绵难愈。本病重在预防, 须注意防寒保暖及适当活动。治宜温阳散寒, 调和营卫。内服当归四逆汤, 外用红灵酒揉擦, 或姜汁、辣椒煎汤搽洗患处。溃烂作痛者, 外搽玉红膏。

冻疮

冻疮

冻疮是由于较长时间的寒冷和潮湿刺激引起的阻性充血性红斑。与患者的个体素质、周围血循环不良及各种慢性恶病质有关。多见于儿童、青年女性或久坐不动、周围血液循环不良者。当手指、手背、脚趾、足跟、鼻尖、耳轮、耳垂等处受凉后,局部发生紫红色水肿性斑,边界不清,触之较冷,压之易退色,去压后红色恢复较慢,呈局部血流积滞。常对称分布,有痒、胀和烧灼感,于受热后或天气转暖时尤为明显。重者可发生水疱和出血性大疱,破后可形成溃疡,至春暖时自愈,遗下色素或疤痕。病程较慢,春暖始愈,入冬又复发。
发病后应保持患处温暖、干燥、避免受伤,避免火烘或热水浸泡。初期病例试行冷温交替浴可能有效,即将患冻疮之手足浸于温水中2~3分钟或更久,再浸入冷水中30秒~1分钟,每日二次,浸的时间逐步加长。早期可用70%蜂蜜及30%生猪油软膏厚涂于患处,每日一次,或外用辣椒酊(樟脑3g,新鲜红辣椒5~10g,甘油30ml,樟脑酊加至100ml),每日2~3次。破溃渗液时,先用3%硼酸水湿敷,渗出好转后再外敷10%鱼石脂软膏。预防措施是在严冬季节保持手足干燥,注意保暖。平时参加体育锻炼和劳动,特别是手足的锻炼,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

☚ 热激红斑   战壕足 ☛

冻疮

冻疮

冻疮主要因气候寒冷、空气潮湿和患者周围血循环不畅,缺少运动所引起。受冻部的皮下动脉,由于寒冷的刺激而收缩,发生血流淤滞、组织缺氧,以至细胞受到损伤。如果受冻时间较长,动脉挛缩时间过久,则血管麻痹而扩张;出现静脉淤血,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入组织间隙引起冻疮。其表现为遇到寒冷,反复发生局限性红斑和肿胀,重者可发生水疱或溃疡。如有周围血循环不良时,遇到不太冷的情况下也可以发生冻疮。多发部位为手、脚、耳或面部。面部发红并感到烧灼、发痒。慢性冻疮:每当遇冷时即发作,气候转暖时即消退,受冻部位的皮肤发凉、发绀、常常多汗,可以合并冷球蛋白血症。治疗主要为加强锻炼,患部保持干燥、温暖,多吃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口服扩张血管的药物,如烟酰胺100mg、路丁10mg,每日3次。局部治疗,未破溃前经常按摩受冻部位,或搽辣椒酊、2%樟脑、薄荷软膏,用甘遂、甘草各30g煮水浸泡患部也有效。溃破后对症治疗。

☚ 斑秃   日晒伤 ☛

冻疮

冻疮

人体受寒冷侵袭,引起局部血脉凝滞,皮肤肌肉损伤的疾患,称为冻疮。见于《诸病源候论》,谓:“严冬之月,触冒风雪寒毒之气,伤于肌肤,气血壅涩,因即瘃冻,焮赤疼肿,便成冻疮,乃至皮肉烂溃,重者支节堕落。”多发于手足耳鼻及面部等暴露部位,以严寒冬季在户外工作者多见。本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寒冷外袭,一为元气虚弱,不耐其寒。《外科启玄》谓:冻疮多“受其寒冷,致令面、耳、手足初痛次肿……亦有元气弱之人,不奈其冷者有之”。故凡素体虚弱,外受寒邪,则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或暴冻后即着热,暴热后即着冻,以致肌肤坏死,发生溃烂,甚至可损及筋骨。临床上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❶轻者,受冻处皮肤发红或呈紫红,轻度肿胀,自觉瘙痒、疼痛,并可结成硬块,甚或皮肤起大小不等的水疱,疱液澄黄。治宜散寒通络,用桂枝加当归汤。
❷重者,受冻处局部明显肿胀,皮肤初呈苍白或灰白,继之可发青紫,甚至紫黑,有的皮肤可起水疱,疱液暗红或紫色,患处疼痛或麻木不知痛痒。治宜温经散寒、调补气血,用当归四逆汤、人参养荣汤加醇酒煎服。
❸皮肉溃烂,严重者可腐及筋骨,致损骨伤筋或肢节堕落。治宜托里解毒,用内托黄芪散加银花、连翘等。一般以外治为主,初起可用生姜或红灵酒频擦,亦可用艾叶、川椒、赤芍、大黄、桂枝煎水待温泡浸患处,每日2~3次。并注意保暖,切忌用火烘或过热的水烫洗。皮肤裂开或已溃者,可用马勃膏、生肌玉红膏外敷;溃久不敛者,可用卵黄油或生肌散撒布。

☚ 烧伤   毒蛇咬伤 ☛

冻疮

冻疮

本病维吾尔医学名为排萨地艾提拉非,是指在寒冷的环境中手脚及其他部位受寒冷侵袭,引起局部血脉凝滞,皮肤肌肉损伤的疾患,称为冻疮。多发于手足、耳鼻及面部等暴露部位,以严寒冬季在户外工作者多见。本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寒冷外袭;一为机体体液中,胆液质降低,黏液质偏盛,人体不耐其寒所致。本病一般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种类型。
❶轻度:受冻处皮肤发红或呈紫红,轻度肿胀,自觉瘙痒、疼痛,并可结成硬块,甚或皮肤起大小不等的水疱,疱液澄黄等。治宜散寒温肤为主,方用从热维改尼 再屯 油、热维改尼 赞比克油、热维改尼 亚斯曼 油等热性制剂中根据病情选一种涂于患处。
❷中度:受冻处局部肿胀,皮肤初呈苍白或灰白,继之可发青紫,甚至紫黑,有的皮肤可起水泡,疱液暗红或紫色,患处疼痛或麻木不知痛痒等。治宜温经活血为主。宜用小麦皮、莳萝、蔓青、茄莲、茵陈、牛至、葫芦巴、艺麻子、洋甘菊、野苜蓿等煎水,趁热洗局部,取渣敷于患处;亦可滨豆研磨,用白酒煮沸,涂于冻伤部位;亦可在局部深处穿刺,进行引流,然后再浸泡于温水中到止血为止。止血后再宜用禹良土、蜂蜜水、葡萄醋调成的糊剂敷于患处,过1小时后宜用白酒、葡萄醋的混合液冲洗局部,等创面干燥,引流部位愈合后,可以停止冲洗。
❸重度:皮肉溃烂,严重时可腐及筋骨,致损骨伤筋或肢节坠落等。治宜除腐生肌为主。宜用甜土豆、茄莲研成糊状,加牛脂肪敷于患处。若冻伤较为严重,溃久不敛,病情有恶化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 烧伤   毒蛇咬伤 ☛
冻疮

冻疮pernio

指由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肤炎症。因天气寒冷潮湿或气候急变,使末梢血液循环障碍,造成局部缺血、缺氧所致。初起损害为局限性红斑或青紫色斑块,自觉瘙痒。重者肿胀,发生瘀斑或水疱,破溃后有渗出,皮肤可坏死,局部疼痛。多见于面部及手足。好发于初冬及早春。儿童及妇女多见。

☚ 脂溢性角化   褥疮 ☛

冻疮

chilblain

冻疮dòng chuāng

chilblain; frostbit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3:2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