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冷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冷哮

病证名。指因寒邪水饮所致的哮吼。《类证治裁》卷二:“遇风寒而发者为冷哮。”多由感受风寒,邪入肺腧,寒饮内停,痰阻气道而成。症见呼吸气急,喉中有哮鸣声,咳吐清稀黏痰,苔白滑,脉弦紧等。治宜温肺以劫寒痰,如温肺汤、钟乳丸、冷哮丸等。亦可采用灸法,并以三建膏护肺俞穴。或选用定喘汤、夺命丹、三白丸等方。亦可由表寒内热,肺气失宣所致。《证治准绳·喘》: “哮喘遇冷则发者,有二证。其一属中外皆寒,治法乃东垣参苏温肺汤、调中益气加茱萸汤及紫金丹劫寒痰者是也。其二,属寒包热,治法乃仲景、丹溪用越婢加半夏汤等。”参见寒包热哮条。

冷哮

病证名。见《类证治裁·哮症论治》。指寒痰、水饮所引起的哮喘证候;或哮喘而伴有寒象者。

冷哮lěnɡxiào

病症名。见《类证治裁·哮症论治》。寒痰水饮所致的哮吼。多由外感风寒, 邪入肺俞, 寒饮内停, 痰浊壅聚, 阻滞气道而成。症见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声、咳吐清稀黏痰、胸膈窒闷、面色灰黯、舌苔白滑、脉浮紧, 可兼见表证。治宜温肺散寒, 豁痰利窍, 用射干麻黄汤、三子汤、温肺汤( 《类证治裁》: 白芍、半夏、五味子、细辛、枳壳、肉桂、姜、枣) 等方。若冷痰凝固者, 可酌用冷哮丸。本证除内服药物外, 可结合灸法或外治法。前人认为冷哮有二, 一是中外皆寒, 一是寒包热。寒包热引起的哮, 见热哮条。

冷哮

冷哮

冷哮是指内有夙根,遇寒冷而发的哮病。临床特点是哮吼而面青,形寒肢冷,头痛身楚。又称寒哮。《类证治裁·哮》:“遇风寒而发者为冷哮。” 《证治准绳·哮》:“哮喘遇冷则发者,有二证,其一属中外皆寒,其二属寒包热。”
(1) 冷哮:见《类证治裁》。症见胸满哮喘,恶寒头痛,面青色晦,或形寒肢冷,口不作渴,痰白或灰或清稀起沫,舌苔白滑,脉紧或弦滑。因寒冷外侵,气壅痰生,肺气不宣而致。治宜温肺散寒,豁痰利气。方用参苏温肺汤。药用紫苏温肺散寒;四君合木香温脾益气,培土生金;肉桂、五味子温肾纳气,补肾火亦即养肺金; 更加二陈、桑白皮理气祛痰,俾肺脾肾协臻,温中散寒,温化痰饮以平喘。此外小青龙汤、冷哮丸、大枣汤均可选用。
冷哮表解,痰壅气急而哮,或阳虚体弱,汗出神疲,面色灰㿠,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脉细弱。 治宜温阳补虚,化痰顺气。方用苏子降气汤、四磨饮加减。
(2)寒包热哮:见《杂病源流犀烛》。症见恶寒喷嚏,头疼身痠,口唇干,鼻息热,浊痰稠粘,哮鸣气粗,苔白腻而黄,或黄白相兼,脉浮紧或滑实。因胃中有痰火,膈上有稠痰。外受非时寒邪,外寒内热,痰气交阻,即为寒包热哮。治宜去寒解表,清热化痰。方用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定喘汤、黄芩半夏汤加减。
冷哮或寒包热哮,于三伏天可用《张氏医通》之白芥子涂法。用白芥子净末30g、延胡索30g、甘遂15g、细辛15g共为末,入麝香1.5g杵勺,姜汁调。夏三伏中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痠疼痛,切勿便去,约一小时左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有良效。
齁喘《万病回春·哮吼》:“凡遇天气欲作雨,便发齁喘,甚至坐卧不得,饮食不进。此即肺窍中积有冷痰,乘天阴寒气从背、口、鼻而入,则肺胀作声。此病有苦至终身者。亦有母子相传者”齁喘包括冷哮和鱼腥哮。参见“食哮”条。《医方考》的“齁䶎”又称“䶎齁”。即齁喘, 但主要是指冷哮。 《幼幼集成·五虎汤》:“治寒痰入肺而作䶎齁。盖䶎齁为寒痰固结,非此方不能解散。” 可选用五虎二陈汤治疗。《时方妙用》则称“鼾齁”。
《普济本事方》有呴嗽一病,是指咳嗽气喘,喉中有哮鸣声,应用紫金丹治疗,似与冷哮相近。呴嗽《赤水玄珠》称“齁嗽”。

☚ 哮病   热哮 ☛

冷哮lěng xiào

cold wheezi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