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景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下) > 諸教部 > 基督教異名(附) > 景教 景教 jǐngjiào 基督教聶斯托利派傳入中國後的名稱。取《新約》中《約翰福音》中光明之義,故稱爲景。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大秦國主教阿羅本來唐,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詔令准其傳播,稱爲經教。并於長安建立景教禮拜堂,稱波斯寺。高宗時各州皆置景寺,尊阿羅本爲鎮國大法主。後玄宗、肅宗、代宗及名將郭子儀皆支持並保護之。德宗亦對景教有好感。景教之稱即始見於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年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至武宗即位,謂僧尼耗蠹天下,下令禁佛,景教亦受打擊,一度在中原絶跡。但唐末五代北宋之間,西北邊陲景教仍然活動頻繁。至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時,景教才再度進入中原,與當時傳來之天主教被統稱爲也里可温。現存景教文獻,除《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外,還有敦煌石窟發現的漢文景教經讚數種,高昌故城發現的叙利亞文、粟特文、中古波斯文、古維吾爾文、回鶻文及突厥文景教文獻等。唐·景淨《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明明景教,言歸我唐。翻經建寺,存殁舟航。”唐《志玄安樂經》:“惟此景教,勝上法文,能令含生,反真智命,凡有罪苦,咸皆滅除。”参閲羅香林《唐元二代之景教》。 景教基督教原始派别之一。又称“聂斯脱利派”,后来形成独立宗教体系,唐代以后传入中国被称为“景教”。其创始人为叙利亚古代基督教神学家聂斯脱利(约380-451),他抨击正统派的上帝“一位论”学说,创始了基督“二性二位”说,即不同意基督神性与人性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本体”,而认为神性本体附在人性本体之上,因此,圣母玛丽亚只能是基督之母而不是上帝之母。公元431年,在以弗所公会议上,聂斯脱利所主张的二性二位说被判为异端,并把他革职流放,追随他的信徒逐渐形成聂斯脱利派,并逐渐传到东方波斯,于波斯王保护下获得迅速发展。公元635年,叙利亚人阿罗本等传教士自波斯经新疆到达唐都长安(今西安)传教译经,并随后建成波斯寺,景教开始在中国内地流传。公元845年,唐武宗曾下令禁止佛教流传,该教亦遭波及。元代以后重新传入中国,与当时传来的天主教被统称为“也里可温教”。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历史上曾广泛信仰景教,阿罗本传教时曾到达新疆,到了元代,景教在维吾尔等民族中广为流传。因此,中外史学家,旅行家曾称新疆为“达尔沙国”(当时波斯人曾称基督教为“达尔沙”)。后伊斯兰教盛行于新疆,该教逐渐在维吾尔族等民族中间销声匿迹。 景教 景教唐代对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思托利派的称谓,亦称波斯经教、弥施诃教。约5—6世纪经叙利亚人从波斯传入中国新疆,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派别。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叙利亚人阿罗本等教士经波斯来中国长安译经传教。三年后,建寺一所,称波斯寺。德宗建中二年(781)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有“法流十道……寺满百城” 之誉。武宗会昌五年(845)下诏禁止佛教流传,拆毁天下寺庙,勒令僧尼还俗,该教亦遭波及,教士二千余人被逐,一时绝迹于中原,但在契丹、蒙古等地依然流行。元时景教再度进入中原,并向南北各地扩展。福建泉州成了南方景教中心。北方甘肃等地也有了景教寺。元至顺元年(1330 )景教徒已超过三万人。当时景教徒与来自欧洲的天主教传教士,皆被称为也里可温。 ☚ 高昌古城摩尼寺壁画 波斯经教 ☛ 景教 景教唐代对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思托利派的称谓,亦称波斯经教、弥施诃教。约5—6世纪经叙利亚人从波斯传入中国新疆,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派别。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叙利亚人阿罗本等教士经波斯来中国长安译经传教。三年后,建寺一所,称波斯寺。德宗建中二年(781)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有“法流十道……寺满百城” 之誉。武宗会昌五年(845)下诏禁止佛教流传,拆毁天下寺庙,勒令僧尼还俗,该教亦遭波及,教士二千余人被逐,一时绝迹于中原,但在契丹、蒙古等地依然流行。元时景教再度进入中原,并向南北各地扩展。福建泉州成了南方景教中心。北方甘肃等地也有了景教寺。元至顺元年(1330 )景教徒已超过三万人。当时景教徒与来自欧洲的天主教传教士,皆被称为也里可温。 ☚ 高昌古城摩尼寺壁画 波斯经教 ☛ 景教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公元635年(唐太宗贞观九年)由叙利亚传教士阿罗本(Olopen,7世纪)等传入。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因诏令禁止佛教,遭到波及,不久绝迹于中原地区。留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781年立)。 景教 景教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唐太宗贞观9年 (635),叙利亚传教士阿罗本等来中国长安(今西安) 译经传教。三年后,在长安建波斯寺,后改名大秦寺 (即景教礼拜堂)。有传教士21名。不久便在全国各地传教。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立于781年) 记载,当时除长安外,“于诸州,各置景寺”,“法流十道”,“寺满百城”,景教得到很大发展。845年,唐武宗取缔佛教,景教亦遭禁止,传教士二千余人被逐出境。于是景教绝迹于中原。但在契丹、蒙古等地依然流行。13世纪,元朝入主中原后,景教随之而来,与当时传来的天主教被统称为也里可温教。 ☚ 替罪羊 最澄 ☛ 景教 景教唐代对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的称谓。亦称“波斯教”、“弥施诃教”。聂斯脱利派是古代基督教的一个小派别,因由君士坦丁堡主教聂斯脱利所创立,故名。基督教产生后不久,即发生了教义分歧,围绕耶稣基督的神性与人性、二性同体与二性二位等问题展开了长期争论。428年,被东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二世任命为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聂斯脱利,对阿里乌派的一位论学说进行抨击,主张基督二性二位说。他否认基督的神性与人性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本体,而认为基督的神、人两个本性分别形成神、人两个本体,神性本体附在人性本体上。作为人的基督,是童贞女玛利亚所生,但作为神的基督,则非玛利亚所生,因此玛利亚只能是基督之母而非上帝之母。他被指为主张基督具有两个不同本体(位格),于431年受到以弗所公会议绝罚,被革职流放。后其追随者向东方逃亡,在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等地继续传播其教义主张,形成聂斯脱利派。该派进入波斯后,在波斯皇帝的保护和扶植下,得到很大发展,并建立了独立的教会组织“迦尔底教会”(又称“阿述利亚教会”),开始向波斯邻近地区传播。唐贞观九年(635)叙利亚景教僧阿罗本等将景教传入中国长安(今西安)。在内地曾一度盛行。建中二年(781)在长安立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阐述其教义及在中国传播过程。会昌五年(845)武宗灭佛时遭波及,一时绝迹于中原。元代复传中国,与天主教统称“也里可温教”。景教传入新疆的时间略早于我国内地,约为6世纪后期或7世纪初。新疆景教没有受到武宗灭佛的影响,自传入以来一直得以顺利传播和发展。唐宋时期景教在新疆已经盛行。近代以来在吐鲁番所发现的景教寺院遗址、壁画和大量用回鹘文等多种文字写成的景教文献,都属于这一时期。元代景教在新疆有了更大的发展。当时,喀什噶尔成为景教25个行教区中第19行教区。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途经新疆时,在所历各地均见到景教教堂和景教徒。畏吾尔、克烈、乃蛮等民族这时也都已接受了景教。在长期信仰过程中,畏吾尔景教还形成了本民族的特点,相继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景教人物。其中有帮助蒙古人创制蒙古文字的塔塔统阿,被景教大总管委任为巡察总监的拉班·巴扫马,先后受任契丹(中国)总主教和景教“东方教会大总管”的雅巴拉哈三世马可斯。元代以后,随着伊斯兰教的发展,景教在新疆逐渐衰落,但直到清末始绝迹于新疆。 ☚ 新教 圣经 ☛ 景教jing jiaoNestorianism 景教Nestorianism 景教Nestorianism 景教见“也里可温”(142页)。 景教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的一个支派,公元前五世纪时由叙利亚人聂思脱里创立,因此又称聂思脱里派。此教派由于在罗马受到排挤,便传布于波斯。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又由波斯人阿罗本传入中国,此后便在中国流行。其寺院称为波斯或大秦寺。唐武宗会昌灭佛时与佛教、摩尼教等俱被禁止。(参考图319、320)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