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冥通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冥通记 冥通记亦题《周子良冥通记》、《周氏冥通记》、《周子良冥通录》。南朝梁志怪小说集。陶弘景撰。《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一卷;《崇文总目》小说类著录为三卷;《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为四卷。有《秘册汇函》本、《津逮秘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皆四卷;《唐宋丛书》本、《五朝小说》本、《说郛》本,皆一卷。《冥通记》记述陶弘景有弟子周子良感遇神仙,仙人向他传授真诀的事迹。上起天监十四年(515)五月周子良遇仙灵通,下迄次年七月周子良卒,按月日逐条叙述周和诸仙神交梦往之故事,凡133事。前三卷24事,记述仙人轮番下降,讲授成仙的戒律要诀,事较详细;卷四记叙周子良神游各处仙境,其记简略。综观全书,实际上是托言周子良遇仙之事,讲授道教的诫条和修养方法的书。《冥通记》文笔质真,记叙平实,时有古奥文字,偶有情趣处。首卷《周子良传》叙述周氏生平事迹,较为详密婉曲,其中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等,写得比较细腻生动,颇有生活气息。他处描述仙人服饰衣着,稍事点染,也有意趣,如记周子良六月十一日夜遇仙女李飞华事,谓李仙“形貌妍丽,作大髻,通青衣”,密传当夕四仙欲降垂教之消息,后“敛手而别”。文颇雅致,可为一读。清代黄生《义府》卷二附有此书字义训释一篇,可资参酌。 ☚ 陶弘景 周子良冥通记 ☛ 《冥通记》《冥通记》
志怪小说集。又称《周子良冥通记》、《周氏冥通记》,《周子良冥通录》,4卷,南朝梁陶弘景撰。今有《道藏》本、《秘册汇函》本、《津逮秘书》本、《丛书集成》本等。《冥通记》托为陶弘景弟子周子良记感遇神仙之事。此书实际上是以周子良遇仙之事为线索,讲述道家诫条及修养方法。《冥通记》,自天监十四年五月夏至日周子良始遇仙人茅山府丞,至次年七月间共133事,记仙人轮番下界子良修道之室,讲授成仙要诀,较为详细。其戒律颇多,有戒裸身,戒食肉、戒小儿近修道之所、诫修道人应“自思缘运”、“用思入微”等等,繁冗枯燥。其卷1有《周子良传》一篇;卷2有仙人诫周子良勿食肉;卷4记周子良神游各处仙境。《冥通记》实为道教训诫之书,文字直叙,唯写仙人衣饰时稍作点染。卷1,《周子良传》中叙周子良生平事迹,则详密委婉,略有可读之处。书中对话颇多,多为仙人枯燥乏味的训诫。唯有描述周子良去世时一段内容,较能传达人物的语气、动作、神态的不同特点,较为贴切细腻。由于《冥通记》“文颇古雅,时有奥字”,故有清人黄生《义府》卷2附此书字义训释一篇,如释“治堂”为道士之居,“道子”为弟子,“坛靖”为修道之所等,可供参阅。 冥通记四卷。梁陶弘景 (详见 《古今刀剑录》) 撰。《四库提要》著录此书,题 “梁周子良撰”,不确。《冥通记》,原名 《周氏冥通记》,又名 《周氏玄通记》。此书第一卷有周氏略传,称周氏即周子良,字元和,本河南人,寓居丹阳; 南齐明帝建武四年(497)生,年十二即为陶弘景弟子,受经录符图;十九岁时忽通真灵,常在梦中或独自与神仙真人相见,并且密受冥旨;梁武帝天监十五年(516)死,年二十岁。书中以日记形式,载述周子良与神真交往接谈的内容,主要叙述周氏感灵,神真告诫,以及接受经录等事。所记神真有保命府赵丞、保命范帅、茅君兄弟、女仙李飞华等数十人。第一至三卷记有二十四事。第四卷附载通灵诸事目录共七十九条,所记之事甚简,或仅存目录。书末又录“九真玉沥丹方”一条。此书曾引起后世学者的重视,并考证其真伪。余嘉锡撰 《四库提要辨证》,据《道藏》中 《陶隐居集》所载 《进周氏冥通记启》所述周氏事四卷上呈之文,与该篇所附梁武帝答书称“见周氏遗迹真言”、“四卷今留之”等语,证此书“自编撰之始,即为四卷”,而 《隋志》、“宋志”分别作一卷、十卷 “皆为传写之误,抑或卷帙有分合”,又指明此书为陶弘景所撰,孙星衍《廉石居藏书记》内编有著录,明胡震亨、毛晋合订本署陶弘景撰以为据,说明《四库提要》称周子良撰是后人所改。任继愈、钟肇鹏《道藏提要》作进一步考证,认定此书实为陶弘景所撰,又提其要述之甚详。并注明《宋史·艺文志》于子部小说类著录 “周子良 《冥通记》 四卷”,以辨 《四库提要》称“宋志”作十卷之误及《四库提要辨证》未加订正之失。现存明 《道藏》 (题《周氏冥通记》) 本,清 《四库提要》据内府藏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