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农药鸟类毒性toxicity of pesticides to birds农药对鸟类的生长、繁殖和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与危害。包括急性毒性与慢性毒性两类。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常用LD50表示。鸟类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一类重要的生物群,农药进入环境后,对鸟类不但可以造成直接危害,而且通过食物链在鸟类体内蓄积,导致慢性危害。因此,农药对鸟类的毒性,是农药安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研究农药对鸟类的毒性,在国际上常用鸽、雉、鹌鹑、野鸭、孟加拉雀等作试验对象。在中国用得最多的是鹌鹑。鹌鹑原是一种野生候鸟,分布地区较为广泛,现已由野生改良驯化成家饲,从经济角度考虑,易于取得,从生物分类学角度考虑,具有一定代表性。(见彩图49) 毒性试验 可分准备和试验两个阶段。 准备阶段 包括供试鹌鹑的饲养、实验器具和饲料的准备、实验室空调和排气装备、农药配制和预备试验等。❶供试鹌鹑: 选用本地区常见鹌鹑品种,挑选个大均匀的鹌鹑蛋统一孵化,精心饲养30天后,选择体重100克左右的健康鹌鹑,在试验室饲养1周后进行试验。试验前一天停食、停水。 ❷试验材料:试验笼;注射器,1号针头磨平或加皮头;天平等。饲料用当地饲料厂生产的成鹑饲料,参考配方为:玉米50%,豆饼20%,鱼粉17%,麸皮8%,叶粉1%,骨粉4%,还有少许石粉和砂砾。 ❸试验室温控制在25℃左右,室内保持通风透光。 ❹农药配制:按农药的理化性质,用水(或添加少量无毒溶剂)配制成所需浓度。 ❺预备试验:参考受试农药对鼠的LD50值,或按其理化性质和化学结构,对比文献中类似化学物的致死剂量,估算3~4个剂量组,以10倍组距,每组4只鹌鹑进行试验,直至预测到其最低全致死剂量及最高安全剂量为止。 试验阶段 在自然条件下,根据鸟类的生活习性和农药的施用方式,鸟类受农药危害的主要途径是觅食毒饵或用农药处理过的毒谷,引起急性中毒或慢性体内蓄积。因此,实验室急性染毒采用经口一次性灌注法和喂饲法;慢性蓄积毒性测定,采用固定剂量染毒法或剂量递增染毒法。 急性毒性试验 有两种染毒法:❶经口一次性灌注法。在预试确定的剂量范围内,按一定级差配制5~7个处理浓度,进行正式试验。受试鹌鹑随机分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按100克体重给药1毫升算出每只鹌鹑的给药量,一次性灌注入胃。对照组按同法给水。 ❷喂饲法。即将农药定量拌入饲料或装入胶囊,按体重算出每只鹌鹑的食药量,一次性喂饲食下。对照组喂无药饲料或胶囊。 定期观察记录鹌鹑的中毒症状和死亡情况。试验观察期为7天。用寇氏法统计求出LD50,和其95%可信限。 蓄积毒性试验 有两种染毒法:❶固定剂量染毒法。试验给药量每天为0.1 LD50,对20只受试鹌鹑连续染毒,记录死亡时间,并累计出现50%鹌鹑死亡时的总剂量LD50(n)。  式中 LD5(1)为一次染毒的LD50,LD50 (n)为n次染毒的累计LD50。如果到第50天,死亡鹌鹑仍未达到半数,则停止试验。因为此时总剂量已达5 LD50(1),蓄积系数>5,表示仅有轻度蓄积作用。 ❷剂量递增染毒法。取20只受试鹌鹑,每天染毒,4天为一期。染毒剂量开始为0.1 LD50(1),以后按1.5倍递增。鹌鹑累计出现50%死亡时,计算其染毒总剂量LD50(n),除以LD50(1)即得蓄积系数。如果到28天,鹌鹑仍未发生50%死亡时,可终止试验。因总剂量已达12.8 LD50(1),蓄积系数>12.8,可认为基本无蓄积性(表1)。
表1 定期递增染毒剂量用表 染 毒 日 期(d) | 1~4 | 5~8 | 9~12 | 13~16 | 17~20 | 21~24 | 25~28 | 每日染毒剂量(LD50) 每4天染毒总剂量(LD50) 累计染毒总剂量(LD50) | 0.1 0.4 0.4 | 0.15 0.6 1.0 | 0.22 0.9 1.9 | 0.34 1.4 3.3 | 0.5 2.0 5.3 | 0.75 3.0 8.3 | 1.12 4.5 12.8 |
毒性评价 两种毒性的标准分别为:❶急性毒性。参照国家环境保护局《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将农药对鸟类的急性毒性划分为三个等级(表2)。 ❷蓄积毒性。在蓄积试验中,朱卡佳(Kagan Ju s)等按蓄积系数大小将蓄积毒性分4级。蓄积系数越小,表示农药的蓄积毒性越大。
表2 毒性分级与评价 LD50(mg/kg) | 急性毒性 | 蓄积系数 | 蓄积毒性 | <15 | 高毒 | <1 | 高度蓄积 | 15~150 | 中毒 | 1~3 3~5 | 明显蓄积 中等蓄积 | >150 | 低毒 | >5 | 轻度蓄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