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农田土壤热交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农田土壤热交换nongtian turang rejiaohuanheat exchange in soil农田中土壤表层与下层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农田土壤中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1· 影响因素 农田土壤热交换量的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凡是吸收太阳辐射多、导热率大以及蒸发弱的土壤表面, 其土壤热交换量就大; 凡是反射率大, 导热率小以及蒸发强的土壤表面, 其土壤热交换量就小。例如, 就土壤表面吸收太阳辐射而言,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同一作物、同一生育期, 密度小的农田比密度大的农田吸收太阳辐射多, 故前者土壤热交换量比后者大。同一种作物不同生育期, 土壤热交换量也是不同的, 生育初期和后期与生育中期相比, 前者土壤热交换量比后者大,这是因为前者(茎叶稀疏)土壤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于后者(茎叶密集)。就土壤导热率大小而言,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品种、密度、生育期都相同的两块农田, 导热率大的农田与导热率小的农田相比。土壤热交换量前者大于后者。影响土壤导热率大小的因素又取决于土壤性质和土壤耕作措施。就土壤性质而言,例如, 腐殖质少的农田与腐殖质多的农田相比,土壤热交换量是前者大于后者, 因为前者导热率比后者大。颜色深的土壤比颜色浅的土壤反射率小, 故土壤热交换量前者大于后者。土壤耕作措施可以导致土壤热力特性的改变,故对土壤热交换量影响也很显著。 日变化和年变化 农田土壤热交换量的日变化和年变化一般是不同的。白天或暖季,土壤获得热量,热量由土壤表面向下层输送, 是土壤贮热时期: 夜间或冷季, 土壤释放热量, 热量由下层向土壤表面输送,并由土壤表面散失, 是土壤的放热时期。土壤热交换的变化为一周期函数, 其大小与温度梯度、导热率成正比。其最大值与最小值出现时间, 均比同深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提前π/4。如在日变程中约提前2~3小时(大约出现在11时左右), 在年变程中约提前1~2个月(大约出现在5~7月)。但在赤道到回归线以内的地方, 由于太阳每年两次经过天顶, 土壤热交换量的年变化具有双峰型的特点, 其最大值出现在春季和秋季, 最小值出现在冬季和夏季。由于土壤中热交换量在一日或一年中有得有失, 故土壤热交换的日总量和年总量是很小的。据中国的南京大学1961年5月在德州小麦地观测表明,在晴朗天气条件下,白天由土壤表面进入下层土壤的正热交换量为79.52焦/厘米2,夜间由土壤下层流向土壤表面的负热交换量为71.15焦/厘米2,日总量为+8.37焦/厘米2。土壤热交换量对于近地面层温度的日变化,特别是夜间温度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一定时, 凡是土壤热交换量大的农田, 地面层白天的增温和夜间的冷却就比较缓和, 寒冷季节的霜冻害也比较轻; 凡是土壤热交换量小的农田, 温度日变化就比较剧烈, 霜冻也比较严重。 确定方法 土壤热交换量可用仪器测定, 但仪器还有一定缺点, 且未广泛使用, 实际工作中多采用计算方法。因为在一定的土壤条件下, 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主要决定于土壤热交换量的大小和变化; 反过来也可以根据土壤温度的变化来确定土壤热交换量, 而土壤温度是可以相当准确测量的。土壤热交换量确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莱赫哈特曼—采京方法 这个方法是根据土壤热传导方法导出, 计算式是: 该方法是由苏联学者Д.Л.莱赫特曼于1947年提出, 经Г.Х.采京于1953年简化建立起来的。中国50年代后期引进作为气象台站的规范方法。 土柱热含量法 它是一种能量平衡法, 其计算式是: 热传导法 由土壤热传导方程和土壤温波方程导出, 具体计算式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