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农业综合开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农业综合开发

即农业的全面、系统、合理、有机的整体开发。自治区的农业综合开发以增加粮、棉、糖、畜商品为重点,以科技开发为手段,外延扩展与内涵挖潜相结合,以内涵挖潜为主;开荒与改造中低产田相结合,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国家、集体、农户开发相结合,以国家、集体开发为主;集中连片开发与分散开发相结合,以集中连片开发为主。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自治区于1987—1990年实施了第一期农业综合开发。紧接着又于1991—1993年实施了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的综合开发,促进了新疆农业的全面快速发展,保持了农畜产品的稳定增长。2002年与1987年相比,增长情况如下:粮食为49.9%,棉花436. 3%,甜菜383. 7%,肉类352.53%,牛奶255.1%,蛋类298.6%。

农业综合开发

陕西省正在开发和准备开发的农业区域分为两大片、三小片。两大片是渭北旱原、关中灌区;三小片是汉中盆地、陕南浅山丘陵和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开发的重点是挖掘现有耕地等资源潜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造中低产田。渭北旱原有耕地1455万亩,雨热条件可满足粮食亩产250公斤以上的需要。由于投入不足,80年代末亩产仅180公斤。现这一地区已有提高单产的成功经验和大面积增产典型,只要加以推广,增加投入,可增产7.5亿公斤。关中灌区有耕地1510万亩,其中水地1080万亩,生产条件优越。由于老灌区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效益衰减;新灌区土地不平整,设施不配套,不少地方仍处于水地旱作状态,粮食亩产不到250公斤。加强这一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亩产增加100公斤,即可增产粮食10亿公斤。汉中盆地有耕地270万亩,其中水田、水浇地160万亩,占60%,素有“小江南”之称。现粮食亩产280公斤,加强改造、开发,亩产提高50公斤,可增产近1.5亿公斤。陕南浅山丘陵区有耕地370万亩,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有耕地270万亩,通过扩大灌溉面积,建设基本农田,改良和培肥地力,也可增产6亿公斤左右的粮食。这样,全省共可增产粮食25亿公斤。随着综合生产水平的提高,棉、油、烟、果、肉的生产量,也将会较大幅度增长。近几年,陕西在区域农业综合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最早抓了渭北旱原的开发和建设 (详见《渭北旱原生产建设》条目)。从1989年起对关中地区的宝鸡峡、交口、泾惠渠三大灌区进行更新改造和建设稳产、高产方田; 1990年,又决定用5年时间,省上投资1000万元,地、县配套400万元,在冯家山灌区搞田间工程配套,使130万亩设施面积全部发挥效益。对汉中盆地,决定从1990年起,用6年时间,省上投资7000万元,地、县配套7000万元,兴修水平梯田25万亩,增加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70.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70万亩。对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省上投资2500万元,地、县配套2500万元,从1990年起,用6年时间,在神木、榆林、定边等5县的39个乡(镇)建设井灌工程,新增水浇地25万亩。

农业综合开发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通过一定范围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套投入,对影响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因素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理,以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及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活动。农业综合开发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农业综合开发

农业综合开发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等手段,充分利用、发掘农业生产潜力。是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保持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经过40年的建设,虽然绝大多数农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有相当一部分已温饱有余,一部分人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但仍存在严重的问题: 主要是农业生产处于徘徊局面,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 耕地、灌溉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肥力降低,生态环境恶化; 农业物质基础薄弱; 工农业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等等。与此同时,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主要是: 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约占2/3,可进行初步改造; 农业资源开发不充分,如宜农荒地达5亿亩; 农业结构及耕作制度有待完善;“科技兴农”还不普及; 资金及物资投入不够。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内容是: (1) 对中低产农田进行改造,提高产出率; (2) 开发利用新的农业资源,要求到本世纪末,有可能改造现有中低产田3亿亩,开垦宜农荒地6千万亩,植树造林2千万亩,改良草场5千万亩,增加有效灌溉面积6千万亩,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得到基本控制。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必须: (1) 领导重视,依靠群众,组织农民大力开展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改造中低产田的基本建设; (2) 实行资金投入与效益挂钩,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增产粮棉油肉为主要目标,引入竞争机制,对项目实行承包; (3)实行科学管理,开发与治理相结合,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并重; (4) 注意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因地制宜地推广良种和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 (5) 要适度集中,搞规模经营,实行机械化作业,提高商品率。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始于50年代。1988年开始,国务院将上缴中央的耕地占用税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基金 (原称土地开发建设基金),并在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松辽平原等地立专项进行开发。这标志我国农业综合开发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 农业发展战略   农业发展模式 ☛
0000487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