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商品生产基地production bases of agricultural commodity在农产品集中产区, 经投资建设, 形成农产品商品率较高、能够长期稳定地向外部提供大量商品农产品的地区。按经营方向的不同可分为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 粮食商品生产基地, 棉花、油料、糖料等经济作物商品生产基地,林业、牧业、渔业等商品生产基地。 发展概况 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是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前资本主义社会, 农业以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为主体。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商品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农业商品生产基地表现为农业专业化区域,是通过自由竞争形成。如美国的玉米带、棉花带等。在社会主义社会, 主要是根据农业区划, 在国家有计划的领导下形成的。如苏联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国家扶持建设的中亚棉花生产基地, 占全苏棉花产量的90%左右。中国在1949年以后, 中央和有关省、县曾投资建设过各种类型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特别是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 国家曾大量投资设建商品基地, 已经建设了60多个商品粮基地, 正在建设棉花基地和名牌、特种、优质农产品基地, 以及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和海水、淡水养殖基地等。为了尽快提供各种重要的商品农产品, 保证大中城市、工矿区及外贸出口的需要, 利用国家或地方投资, 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各种类型的商品基地, 是中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措施。 选建条件 建设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的条件主要有:❶自然条件具有适宜发展种植、养殖业生产的潜力; ❷社会经济条件优越, 农业生产基础好, 劳动力多, 交通运输方便,有加工、贮藏能力; ❸农产品商品率高,商品量多, 或经投资建设后商品率能迅速提高, 经济效益好; ❹有较强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相应的资金、物资配套。在建设商品生产基地的过程中要做好选建商品基地的前期论证, 按照不同类型基地的要求定出选择基地的具体指标。如商品粮基地县选用每人平均耕地数、粮食耕地亩产量、每人平均占有粮食数量、商品粮数量、粮食商品率等五项指标, 并参考其他条件择优选定。棉花基地的选择, 从棉田面积、棉花亩产水平、棉花品质、每人平均占有耕地数量、每人平均占有粮食数量等多项指标来综合评价。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原有基础不同, 在确定具体数量指标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 提出不同的指标。名、特、优产品基地, 除考虑数量指标外, 应特别重视名、特、优产品的原有基础; 出口商品基地要考虑适销对路、交通运输方便、中转和仓储有一定基础等条件。 基地建设的内容和管理 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建设的内容既包括生产, 又包括科研、加工、贮藏等设施。例如, 瘦肉型猪生产基地, 一般包括良种体系、饲料体系、防疫体系和屠宰、加工、冷藏体系。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建设管理, 主要是加强宏观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包括制定商品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项目设计任务书。坚持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建设任务、地点、内容、总规模、总投资、建设年限、经济效益等主要指标。规划和设计任务书, 要经过科学论证, 按照规定报送审批。资金的使用要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可采取无偿补贴和有偿使用相结合的办法供应资金。 农业商品生产基地commodity production bases of agriculture又称农产品商品基地。在全国或地区商品经济中占较重要地位、农产品商品率较高、并能长期稳定地向区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的集中生产地区。如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热带作物、蔬菜、林业、牧业、渔业等各种生产基地。建立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挥地区优势,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实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商品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