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粮供应junliang gongyingarmy provisions supply
对军队所需的粮食、食油、大豆和马料等物资实施计划、筹措(调拨)、储存和补给的活动过程。它是军需给养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则是:
❶正确执行军粮供给标准制度;
❷全面保障,重点照顾;
❸准确及时;
❹发展生产,补充供给。平时的军粮供应通常以生鲜粮食为主,战时的军粮供应则以粮食工业制成品为主。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经济不发达,军粮供应的品种和数量搭配简单,没有统一的军粮供应标准,平时主要靠国家就地筹粮解决,征战时也携带自制的干粮。一般采用实物供给。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军队征战时食用的干粮是面包干和烤饼。18世纪中叶以后,欧洲的工业迅速发展,生理学、生物化学和营养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一些国家的军队开始以营养学为依据安排军粮供应的品种、数量和比例,供应的方法也日趋多样。20世纪以来,军队的军粮供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❶军粮供应标准日趋科学合理,供应的品种、质量和比例照顾了不同人员的实际需要;
❷粮食工业制品在军粮供应中占的比例增大。粮食工业为军队提供质量优良、卫生安全、营养合理、耐储存的粮食成品和半成品;
❸野战粮食食品多样化,适用于不同的作战环境和军兵种的不同需要;
❹军粮供应从实物供应为主和经费供应为辅的方法向经费供应为主的方法转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粮供应,在战争年代,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军粮物资主要靠筹粮筹款和利用战利品解决,一般采用实物供应为主的供应制度。新中国建立后,全军统一了军粮供应标准,采取了国家供应为主,部队生产自补的供给办法。1949~1959年,军粮采取以实物为主的供应方式,粮秣由总后勤部军需部统一向中央粮食部订购,然后逐级拨给部队。只对少数不便过多携带实物的部队,采用经师或团军政首长批准后拨给代金向当地粮食部门购买的办法。1960~1978年,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为主的体制,军粮供应标准保持了基本稳定,仍采取计划供应的办法。这期间,国家和地方政府认真执行“先前方后后方,先军队后地方”的供应原则,对军粮供应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军粮得到了较好的保障。总后勤部于1986年8月颁发的《军粮供应与管理办法》,规定军粮供应范围包括军人、在编职工和经国务院或中央军委批准列入军队编制的单位和人员及在编牲畜。粮食定量按执行不同任务和灶别的人员分别为每人每日500~800g,共13种定量标准。供应的品种、数量和比例按不同地区和不同人员有不同规定。军粮一般采用凭票领取(凭全国通用的“军用价购粮票、料票”,向当地粮食部门领取)、凭票价购(凭全国通用的“军用价购粮票”和现金,向当地粮食部门价购)和实物供应等方法。食油、大豆按不同定量标准和供应比例到当地粮食部门平价购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国家逐步建立起不同层次的粮食市场体系,粮油价格逐步放开,给军粮供应工作带来一些新问题、新特点。1994年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改革军粮供应体制的通知》,国家财政部、国内贸易部、国家粮食储备局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召开了全国第八次军粮工作会议,制定颁发了新的《军粮供应与管理办法》。改革的主要措施,一是改平价筹粮为议价进货,平价销售给部队;二是平价销售与市场价格的差价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各分担50%;三是更换新的无价军用粮票;四是军粮财政补贴实行专项、专户、专账管理和预、决算制度。新办法的实行调动了粮食部门的积极性,促进了军粮质量的改善。为适应现代战争、增强士兵体质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需要,一些国家的军队以建立科学的军粮供应调整制度为重点,研究改革战时军粮保障体制,大量供应粮食工业制成品和半成品,积极推行野战食品的标准化和系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