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战术运用
邓小平的一生有着丰富的军事斗争的实践经验。他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己所特有的战术理论指导,这是对我军战术运用的一大贡献,主要有:
(1) 坚持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抗战初期,针对日本大兵团做战、铁壁合围、反复扫荡的战术,邓小平提出了依靠农民群众,依靠广大乡村,用普通的民众游击战争击败敌人进攻的原则,充分发挥抗日军队和游击战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灵活性,寻找日军弱点,集中相当兵力,歼灭日军一路,击破他路,以粉碎其进攻。他还强调,要把游击队与运动战相结合,内线作战与外线机动歼敌相结合。
(2) 敌进我进。即日军向根据地前进,抗日武装向日本占领区前进; 日军掌握其占领区,抗日武装则开展敌占区工作,挺进敌后,创立敌后根据地。在日军开始进攻时,作战的主要方式是集结相当军力,主动地寻求运动战的机会,歼敌一路,击破他路; 同时加强活动于日军侧翼,以牵制和消耗其进攻部队,并不断地袭扰疲惫之敌,拔据点,予以打击。这个创见和做法得到当时中共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肯定与赞赏,很快成为整个华北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的战略方针,有力地扼制了日军的攻势,推动了根据地和军队的发展,加速了战略反攻的到来。
1947年6月底,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执行战略进攻任务,一举突破国民党的黄河防线,连闯九道难关,千里跃进大别山。刘伯承认为这是典型的敌进我进。
(3) 大踏步进退的运动战与捕捉战机,决战歼敌。解放战争时期,刘、邓把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和作战指导方针,同战区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计一城一地得失,或者大踏步前进,以突击敌之弱点而消灭之,这是主要的机动方针; 或者大踏步后退,以避免敌对我弱点的突击,特别要避免敌人对我合击,并迫使敌人暴露弱点,便于人民军队乘隙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在有内线作战的条件下,大踏步进退更是避免与敌进行战略决战,创造战役战斗上的优势而予敌人以歼灭性打击的好办法。
1948年8月至次年6月,刘、邓率部辗转机动于冀鲁豫战场。以大踏步进退的运动战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了许多有利战机,并毫不放松地捕捉战机,打了一系列漂亮的歼灭战。淮海战役中也运用了大踏步进退的战术动作,创造了战机,并迅速捕捉到战机,决战歼敌。
(4) 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邓小平领导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斗争在谈到争取瓦解敌军的策略方法时,他指出,要打拉结合,只强调军事打击或是只强调争取而放松打击都是不对的。在打的阶段中,要善于运用打中有拉的策略指导原则。在拉的阶段中,要善于运用拉中有打的策略指导原则。军事打击是中心环节,要随时掌握好这一环节。对于敌伪,一面打又争取瓦解,一面抓住良机打击消灭,打也是为了争取。总之要打得恰当,拉得及时,要充分利用敌人内部矛盾,这是瓦解敌人的基本点。
1948年10月,平汉战役中,面对国民党数个军的进攻,刘、邓一方面集中优势兵力歼其一部,再及其余,各个击破;一方面亲自出面或派人加紧进行国民党新八军军长的高树勋将军的起义工作。在战役进程中,国民党新八军军长高树勋于同年10月30日率部队起义,从而促进了战役的全面胜利。在淮海战役中,刘、邓巧妙地多次运用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保证了淮海战役的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