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写潼关诗词之《入潼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写潼关诗词之《入潼关》《入潼关》
崤函称地险①,襟带壮两京②。 [注释] ①崤函: 崤山和函谷,均在潼关东面。崤山,在今河南省西部,分东、西二崤。《元和郡县图志》说:“自东崤至西崤三十五里,东崤长坂数里,峻阜绝涧,车不得方轨。西崤全是石坂十二里,险绝不异东崤。”函谷因谷深险如函得名。《雍录》云:“东至崤山,西至潼津(指潼关),通名函谷,实为天险。” 战国时秦国曾在函谷建立关卡,为函谷关。均为古代天险要塞。 ②襟带:谓山川屏障环绕,如衣襟衣带,用来比喻潼关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形势的险要。两京: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 ③冰河: 冬日结冰的黄河。“霜峰” 和 “冰河”,点名了诗人入潼关的时节是冬季。 ④参差(cēn cī): 长短不齐的样子。 ⑤冠盖: 帽子和车乘的篷盖。此句描写出入潼关的络绎不绝的人马车辆。 ⑥朝夕:早晚。此句说每天从早到晚,官道上都人来人往。 ⑦此句歌咏曹操谈论他在潼关打败马超、韩遂之事。《三国志·武帝纪》载,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曹操在潼关打败了马超、韩遂等关西叛军后,曾对诸将高谈阔论他如何取胜。马:马超。度: 同 “渡”,指渡过黄河进入关中。 ⑧此句吟咏孟尝君门客伪学鸡鸣,蒙惑秦国官吏,夜逃函谷关的故事。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贵族,以善养士而闻名天下,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死后谥曰“孟尝君”。孟尝君奉命出使秦国,被秦昭王拘留,曾依靠门客的帮助逃出秦国。《史记·孟尝君列传》云:“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姓名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 ⑨弃繻(rú):抛弃繻。繻是古代一种作通行证用的帛。此句咏终军入关弃繻的故事。终军(?-前112),字子云,西汉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少好学,18岁被选为博士弟子,官至谏议大夫。终军西行,徒步入关时,关吏曾给了终军出关的凭证——繻。终军说:“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汉书·终军传》)遂弃繻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后 “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 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汉书·终军传》)。终军出使越国,被越国丞相吕嘉所杀害,死时年仅20多岁,时人谓之 “终童”。 ⑩封泥:古代防止私拆文书,而于捆绳端缄封并加盖印章的泥团。在此用其丸泥之意,比喻少数兵力。此句吟咏东汉王元“丸泥封关”的故事,意思是说,王元请用少数兵力东封函谷关,负有豪情壮志。王元,字惠孟,东汉人,陇西隗嚣的部将。王元曾劝隗嚣说: “今天水完富,士马最强,北收西河、上郡,东收三辅之地,案秦旧迹,表里河山。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后汉书·隗嚣传》) (11)别: 一本作 “向”。真人: 道教称存养本性得道的人为真人,此处指有才能和志向的人。 (12)安:怎么,哪里。 【题解】 此诗选自 《全唐诗》。入潼关: 由东向西经潼关进入关中。相传李世民曾在潼关屯兵秦王寨、马趵泉等古迹至今犹存 【简析】 这首诗通过叙写作者冬日入潼关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抒发了诗人的豪迈气概。诗歌先从潼关的地理形势和地位写起,接着写入潼关时的所见和所闻,最后又联想到诸多古代名士入关和出关时的所作所为,赞赏他们的奇才和豪志,从而抒发了诗人想干一番事业的英雄气概。在写法上,这首诗把描写现实和咏古相接合,借咏古而抒情,显得质朴浑厚。 写潼关诗词之《入潼关》《入潼关》
烽色何年息①,羁心着处迷②。 琱戈辞海上③,玉剑引关西④。 夜月风陵渡⑤,秋空鲍雁低。 古来雄百二⑥,珍重一丸泥⑦。 [注释] ①烽色: 峰火,指战乱。 ②羁:指作者旅居在潼关为官。入潼关 ③琱(diāo)戈:装饰有雕玉的戈。 ④关:潼关。“琱戈”两句是说,自己带着武器,告别大海,向关中进发。 ⑤风陵渡: 渡口,在潼关东黄河北岸。 ⑥百二: 一说是以二万人能敌100万人,一说是100万的二倍,皆用以比喻地势的险要,能以少胜多。 ⑦丸泥: 比喻潼关的守军。此句是说,要重视潼关的设防。 【题解】 此诗选自 《潼关卫志·艺文志》。 【简析】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作者远离家乡来潼关任职和守卫潼关的决心,洋溢着作者恪尽职守、报国自负的感情。 写潼关诗词之《入潼关》《入潼关》
黄河挂北龙①,太华蹲西虎②。 况有守关人,能文亦能武。 [注释] ①黄河自龙门向南流奔,至潼 关附近伴关东折而去。此句是说,黄河犹如挂在潼关北面的一条巨龙。 ②太华:华山,在潼关西南。此句是说,华山好像蹲在潼关西南的一只猛虎。 【题解】 此诗选自《潼关卫志·艺文志》。 【简析】 此诗描写潼关防卫的森严,先写自然要塞,再表人为因素,充满自负豪迈之情。其比喻形象精当,感情充沛,一气呵成,简洁明快,含意深广。 写潼关诗词之《入潼关》《入潼关》
都城三百里①,雄险此回环②。 地势遥尊岳③,河流侧让关④。 秦皇曾虎视⑤,汉祖昔龙颜⑥。 何处枭雄辈⑦,干戈自不闲⑧。 [注释] ①都城: 唐朝的国都长安。三百里:指潼关到长安的距离。一本作“连二百”,《乐府诗集》作“连百二”。 ②此:指潼关,《乐府诗集》作“北”。环: 环绕。 ③岳:西岳华山,在潼关西南。 ④河: 黄河。潼关北瞰黄河。 ⑤秦皇: 秦始皇。虎视: 老虎欲有所攫取而贪婪注视的样子,用以形容秦始皇时时梦想并吞六国垂涎三尺的神态。李白《古风》诗有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之句。 ⑥汉祖: 高祖刘邦。龙颜: 眉骨圆起。《史记·高祖本纪》说:“高祖为人隆準而龙颜。”昔:《乐府诗集》作 “亦”。 ⑦枭雄:强横而有野心。雄:《乐府诗集》作 “凶”。 ⑧干戈: 武器,比喻战争。 【题解】 此诗选自 《张祜诗集》。《乐府诗集》录此诗,题作《入关》。 【简析】 这首诗首先从大处着笔,描写了潼关的地理形势和雄险,然后写秦始皇、刘邦等以关中为凭藉,夺取和巩固天下,再一次强调了潼关的重要,表现了诗人反对战争动乱、向往安宁和平的思想。此诗写景、咏古和抒情紧密结合,笔力刚健,意境阔远优美。 写潼关诗词之《入潼关》《入潼关》
客子来何暮①,关门愧昔贤②。 首阳祠未远③,商洛路依然④。 飞鸟三峰外⑤,孤城落照前⑥。 终军今白首⑦,非复弃繻年⑧。 [注释] ①客子 诗人自称。暮:迟,既指当时已经夕阳西下,又指诗人已年老 “白首”。 ②此句是说,自己在潼关愧对古代的圣人贤哲。 ③首阳: 山名,即中条山,其西南端与潼关隔黄河南北相望。首阳祠:即首阳山下的夷齐祠。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饿死,后世在首阳山下建祠以祭之。参见前岑参《东归晚次潼关怀古》注③。 ④商洛 地名,在潼关南面的秦岭山区。秦末汉初,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用(lú)里先生曾隐居商洛一带,因这四位隐士鬓眉皆白,人称 “商山四皓”。潼关南面的潼洛川即为通往商洛之道。“首阳祠” 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古代圣贤的向往和赞赏。 ⑤三峰:华山的南峰、西峰和东峰,此指华山。 ⑥孤城: 指潼关城,落照:夕阳。古时潼关八景中,有 “谯楼晚照” 一景,欣赏的就是晚照时潼关城的美丽景色。 ⑦终军(?-前112),西汉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18岁被选为博士弟子,入关时曾扔掉了官吏给他们的出关凭证——繻 (rú),说道 “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汉书·终军传》)后来终军任谒者给事中,出使郡国,立功异域。在此作者以终军自喻。 ⑧最后两句,诗人自比终军,叹息自己被罢官归里,年迈无成。 【题解】 此诗选自 《潼关卫志·艺文志》 【简析】 根据诗歌内容,这首五律当写于作者晚年被罢官回乡的途中,它描写了潼关夕阳西下的美景,充满了对古代圣贤的向往和赞叹之情,流露了诗人今非昔比、老大无成的悔愧难堪。诗歌风格悲凉典怨,气象浑雄,语言浅近平易,如行云流水,似拙实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