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冕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冕冠miǎnguān

省称“冕”。冕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服中最尊贵的礼冠。其基本款式是在一个圆筒式的帽卷上面,覆盖一块冕版(又称为延),为前低后高的形式,有为王者不尊大之意,其形状呈前圆后方的长形。冕版以木为体,上涂玄色象征天,下涂熏色象征地。延的前后垂有旒,不同地位等级,旒的数量、质地都有区分。《后汉书·舆服志下》:“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明史·舆服志》:“郡王冠服:永乐三年定,冕冠前后各七旒,每旒五采缫七就,贯三采玉珠七。”《说唐》第四十一回:“李渊再拜受命,戴冕冠,披黄袍,升大殿,即皇帝位。”

冕冠

冕冠

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着的冠饰。后世专指皇冠。又称“冕旒”或简称“冕”。在夏代称“收”,殷代曰“”,周代称之为“爵弁”。冕的上面为玄色,下面为纁色,由“冠”和“延”(冠上的一块长方形冕板)组成,且有旒,即在延的前后沿用五彩缫绳穿玉,垂于延的前后。“冕旒”也就成了帝王的代称,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着冕时,以旒的多少及每旒串玉多少来区分穿着者的身份及穿着场合。如天子祀祖先用前后各十二旒(称衮冕),飨食宾客及与诸侯射用前后各九旒(称𫝇旒),祀四望山川前后各七旒(称毳冕),祭祀社稷及五祀用五旒,祭林泽四方百物用三旒。天子每旒十二玉,诸侯冕旒九,每旒九玉。后世冕冠代有异同,宋代以后臣下皆不用。

明冕冠

☚ 弁   通天冠 ☛
冕冠

冕冠

又名冕,帝王、诸侯群臣参加祭祀或大礼盛典时所戴的礼冠。形制与普通冠不同,顶无冠盖,而代之以一长方形的桐木板,称作綖,又称“冕綖”,长一尺六寸,宽八寸。冕綖前低后高,外覆布帛,表为玄色,里为纁色。 因綖前絻后仰, 故名冕。因冕、絻古音意相同。据说这样是为矫天子的骄矜之气。綖的前后各悬垂有数串玉珠,称作旒。每一串珠称作一旒。旒数及所用玉珠的多少及质料色彩,具有分别等级的意义。天子十二旒,前后共二十四旒,每旒用玉珠十二; 诸侯九旒、九珠; 至大夫仅三旒、三珠。旒具有遮挡,避免视“非礼”之意。冠套戴于发髻之上, 须用发将冠与髻结为一体,使其不易掉落,冠两旁有孔,以穿插发。 , 又称“簪”或“衡”, 其露在冠外的两端,系束有一根丝线,称作 “朱紘”,绕颔而过,也具有固冠的作用,又称作 “冠缨”。冠的两旁近耳处,另系有一根丝条称“紞”,顶端缚有一玉珠,称作“瑱”,此即所谓“充耳”,又称作“黈纩”,有防谗言入耳之意。周代文献记载,天子有六冕,按礼之轻重分别穿用; 祭昊天上帝五帝用大裘冕,祭先王用衮冕, 祭先公用𫝇冕, 祭四方望山川用毳冕,祭社稷五祀用希冕,祭四方百物用玄冕。公有衮以下五冕, 侯伯有𫝇以下四冕, 子男有毳以下三冕,孤希以下两冕,至卿大夫只有玄冕。冕冠至少在周代已臻完善。《周礼·夏宫·弁师》: “弁师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里,綖、纽、五采缫,十有二紌,皆五彩玉。 玉, 朱紘。” 冕冠在春秋、 战国时代开始衰落,至东汉明帝,才又被明令恢复。魏晋之际,纷争不断,冕冠时废时用。不过自此时起,冕綖前后平齐,下用通天冠,时称“平顶冠”、“平天冠”。南北朝时期,则因战乱,冕冠被冷落,又因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冕冠开始发生变异。至北周,天子由六冕,变成了十二冕,有苍冕、青冕、朱冕、黄冕、素冕、象冕等,颜色也根据冕的不同而有所分别。隋唐时代则重又恢复了周代的六冕制。宋代仍用六冕,但形制变异较大,天子二十四旒外,另设翠旒二十四, 𫅙另垂二十四琥珀瓶, 外罩以金丝网钿,四角还附有四柱。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六冕过繁,仅用衮冕,而且只限天子、太子、亲王、郡王、世子戴用,余下皆不准用。清代则完全废止了冕冠。“洪宪”皇帝袁世凯,登极曾穿戴冕冠。此后冕冠就彻底消亡。

明 冕

☚ 笼巾   长冠 ☛
0000222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