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内分泌系统和新陈代谢的老年性变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内分泌系统和新陈代谢的老年性变化 内分泌系统和新陈代谢的老年性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到老年内分泌系统的腺体发生了组织结构的变化,不仅表现为内分泌腺功能变化,同时也表现为激素的代谢、运送和组织对激素敏感性的变化,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内分泌状态。过去认为机体衰老是由于一些内分泌器官特别是性腺、甲状腺和肾上腺发生改变和激素分泌减少引起,但当给予相应的激素时并不能阻止或扭转衰老的进行,因此,说明血中激素浓度下降仅是衰老过程的表现,并不能肯定是衰老的原因。内分泌系统老年性变化主要涉及垂体-肾上腺皮质联系、垂体-肾上腺联系以及垂体-性腺联系。
垂体-甲状腺联系 老年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的空腹水平及昼夜规律与年轻人无差别,它对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反应也无年龄的差别。有的材料表明甲状腺功能和基础代谢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这是由于老年人细胞数量的减少和肌肉组织的退行性变,即代谢单位减少所致,而每个代谢单位氧的消耗量并不变,故认为甲状腺功能在老年人并无明显变化。通过投予甲状腺激素血中甲状腺素明显的增加,也说明老年人甲状腺功能无降低。实验表明血浆蛋白结合碘(PBI)、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指数(FT4I)等均无年龄差别。甲状腺吸131I率略有不同,即随年龄增长其2小时及6小时值均降低,但24小时值则无年龄差别。认为这是由于老年人肾功能减低,对碘的滤过与清除率下降有关。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在老年人明显降低,这是由于在甲状腺内的合成和分泌减少,末梢组织特别是肝脏抑制T4转变为T3,以及末梢组织消耗T3量增加等因素引起,认为老年人甲状腺功能活力下降者指出血中游离甲状腺量虽未变,但血中甲状腺素结合力却下降。同时组织对甲状腺作用的敏感性增加,但反应能力却减弱。这样构成稳定的适应机制。随年龄的增长甲状腺组织趋向纤维化、细胞浸润、滤泡变性乃至重量减少。结节形成有所增加,尸检发现约50%的老年人甲状腺呈结节状,其中2/3为单发,1/3为多数,2%为无症状的甲状腺癌。垂体-性腺联系 内分泌腺中老年性变化最明显的是女性性腺。在绝经期,卵巢对垂体促性腺激素敏感性降低。虽然血浆促卵泡激素(FSH)及促黄体激素(LH)的水平很高,但却不能引起卵巢的活动。如用妇女尿中所提取的促性腺激素来促使卵泡生长,发现在30岁以上妇女所需量平均为30岁前的两倍,而45岁以上妇女注射促性腺激素后完全不引起卵巢反应,说明绝经期卵巢功能近于枯竭,失去排卵、月经及生殖功能。卵巢所分泌的雌激素及孕酮也急剧地减少,构成女性新的内分泌环境。由于女性激素的缺乏可引起骨质疏松及脂肪代谢异常。同时由于心理的变化,多数妇女可呈现更年期障碍。因此有人提出绝经期是女性衰老的开始。男性性机能不同于女性,其低下是缓慢发生的。睾丸分泌的睾丸酮在20岁前后为最高峰,以后略渐减少,但直至60岁仍保持正常水平。60岁以后睾丸趋向萎缩重量减轻,睾丸酮分泌减少。70岁以后才急剧地减少。女性绝经及男性70岁后之性功能低下主要变化在性腺本身而不在垂体。由于卵巢功能低下,女性激素分泌减少,不能反馈抑制垂体,而引起FSH及LH分泌增多,老年人血中促性腺激素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水平,说明老年人垂体储备功能是良好的。 代谢的老年性变化 在生命的过程中,有不断的体内外物质交换和物质在体内的一系列转变,称为物质代谢过程。物质由外界进入人体后,通过消化、吸收、转运、同化转交为自身组织的一部分、这是物质的新生过程,称为合成性代谢;再由细胞组织分解、运用而排出体外称为分解性代谢。两者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并不断地随着生命的阶段有所改变。在胎儿,儿童成长期,合成性代谢常大于分解性代谢,蛋白质等大量合成,于是则成长、成熟。到成年期,氮质等几种物质代谢趋向正平衡,故体重渐增加,体力精神均旺盛。中年人大多有合成性代谢和分解性代谢的相对性平衡状态,故体重相对稳定,体力精神尚充沛。而老年人则分解性代谢大于合成性代谢,蛋白质或氮质代谢呈负平衡状态,体重渐趋减轻,体力精神渐见衰退。进入人体的物质有糖、脂肪、蛋白质、电解质、维生素、水及氧等,凡此均有其一定的代谢过程,此种过程不仅本身有比较复杂的变化,并与其他物质代谢密切相关,贯穿于各种代谢过程之中,在老年人由于代谢障碍而导致的疾病中,较常见的有由于糖代谢障碍而发生糖尿病及因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痛风。 ☚ 老年人肝、胆及胰腺常见疾病 老年人糖尿病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