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内分泌与遗传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内分泌与遗传 内分泌与遗传关于内分泌与遗传主要包括激素与基因的相互作用以及性分化两个方面。 图1 多肽激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多肽激素除通过上述几个步骤,对靶细胞的基因调控,导致合成蛋白质或酶之外,还可能通过靶细胞的代谢产物,间接地调控另一种细胞的基因。例如: ❶生长激素本身并不直接促进生长,它首先作用于肝细胞,产生一种称为生长介素的多肽; 后者作用于全身细胞,促进生长。所以生长激素直接调控产生生长介素的基因,间接调控全身细胞合成各种蛋白质的基因。 ❷甲状旁腺素(PTH)作用于肾脏,兴奋维生素D-1-羟化酶,促进1,25(OH)2D3形成。1,25(OH)2D3是具有活性的维生素D的衍生物,属于甾类激素。它进入肠粘膜细胞内,引起指导生物合成钙转运蛋白的DNA的转录,形成相应的mRNA,从而钙转运蛋白增加,促进肠粘膜吸收钙离子。 ❸PTH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骨、肠、肾三种器官,使血钙升高,高血钙反过来作用于甲状旁腺主细胞,影响指导PTH生物合成的基因的转译过程。从而减少PTH的合成。这种负反馈作用在内分泌腺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其本质仍属于基因表达的调控。 (2) 甾体激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甾体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等)由于弥散作用进入靶细胞(阴道、子宫、输卵管等组织),与细胞质内的一种特异受体蛋白质结合成为激素-蛋白复合体,受体蛋白使甾体激素发挥特异作用。激素蛋白复合体转运到细胞核内,与基因的接受部位结合后,基因的效应部位发挥作用,DNA双链得以松解,并且RNA聚合酶与操纵基因接触,从而导致结构基因开始DNA的转录。最后,新的蛋白质形成并发挥其生理作用,表现为激素的功能(图2)。 图2 甾类激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性分化与遗传 性染色体在性分化中的作用 (1)性分化的四个阶段: ❶性腺的分化: 在胚胎的第4周出现性腺嵴,发展成为未分化的性腺。未分化性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男性的未分化性腺发育稍早稍快,于第7~8周未分化性腺的髓质出现曲细精管和支柱细胞,皮质萎缩。于第12周出现睾丸间质细胞。女性的未分化性腺发育较迟,于第12周皮质开始向卵巢发展,其髓质萎缩消失。 ❷内生殖器官和生殖管的发育: 在胚胎早期,两侧有原始生殖管道(中肾导管和副中肾导管),男胚于第12周,中肾导管开始发展为附睾管、输精管、精囊腺和射精管,其副中肾导管萎缩。女胚的副中肾导管向尾端延伸,在中线融合,成为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的上1/3部分,其中肾导管萎缩。 ❸外生殖器的分化: 胚胎于第6周有未分化的原始外生殖器,到第7~8周,向男性或女性方向发育。第10周外生殖器性别已可辨认,在第16周分化完成。在睾丸的几种分泌物作用下决定着性分化的方向和变化。其作用的时间是有一定的,过了这一时间就不起作用了。性分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胚胎睾丸对于雄性分化起三方面的作用: 使中肾导管保存下来并使之发育; 抑制副中肾导管的发育; 引起外生殖器雄性化,即阴茎的生长和两侧外生殖器中线融合等。这些作用是由胚胎睾丸分泌副中肾导管抑制激素和睾酮二种物质实现的。副中肾导管抑制激素(MIH)是支柱细胞所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它足以使副中肾导管完全萎缩。对于中肾导管的发育是必需的,但作用还不充分。睾酮是由间质细胞分泌的激素,经与α-还原酶还原成为双氢睾酮才能加强活性,它使中肾导管更充分地发育,又是引起外生殖器雄性化的唯一物质。 ❹青春发育期: 是性分化的第四个阶段。此时垂体-性腺轴进一步发育成熟,性腺分泌充足的激素,导致第二性征进一步发育,性功能得以完善。青春发育期来临的时间与月经的开始等内分泌活动均与遗传有关。 (2) 性染色体与正常性分化: 睾丸的存在使个体的内外生殖器官向男性分化;没有睾丸的存在,无论是有卵巢的性腺发育不全症(Turner综合征)或无性腺症,其内、外生殖器均向女性分化。所以睾丸在性分化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原始性腺可以向睾丸或卵巢这两个方向之一发展,性染色体决定其分化方向。具有46,XY核型者成为正常男性。具有45,X者成为性腺发育不全症,此种病人既无睾丸也无卵巢,只有由结缔组织构成的条索状性腺。比较这两种情况,就知道,或者是Y,或者是X和Y的相互作用,促使原始性腺分化成为睾丸。简言之,Y染色体决定睾丸的存在,Y染色体携带决定男性性别的基因。在Y上决定男性的基因数目尚不完全清楚,因鉴于Y的部分缺失可引起不完全的男性分化,故知必然有几个决定性别的基因位点。这些基因或者位于Y短臂靠近着丝粒处,或者位于长臂近着丝粒处。虽然Y染色体决定原始性腺向睾丸发育是一确定的事实,但机理尚未清楚。可以假定Y染色体存在,产生诱导物。后者促使原始性腺向睾丸发育。睾丸发育后产生MIH和雄激素。MIH和雄激素协同作用,使生殖管道(中肾导管)向输精管的方向分化。睾丸产生的雄激素又促使外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向男性型发育,并且也促使睾丸发育。由此看来,男性细胞核型,诱导物的产生,睾丸的分化,雄激素的形成和效应,最终决定于性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 要分化成为一个正常卵巢,2条完整的X染色体的存在是必要的。在45,X综合征,具有无功能的条索状性腺。比较X染色体长臂缺失、短臂缺失、短臂等臂染色体和45,X等的情况有如下的结论:两个X染色体的全部基因都存在才能使卵巢正常发育。X染色体的短臂携有防止发生矮身材和蹼颈等身体异常的基因。 由于女性核型是46,XX,没有Y染色体,故没有产生睾丸的诱导物,原始性腺遂向卵巢分化。卵巢产生雌激素,在MIH缺乏的情况下使副中肾导管发育为输卵管、子宫等。卵巢产生的雌激素又促使外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向女性型发育。由此看来,女性卵巢的分化,雌激素的形成和效应,最后也取决于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 (3) 性染色体畸变与性激素异常病: 既然性染色体决定性腺的功能,因此性染色体畸变往往引起性腺功能异常。例如47,XXY型睾丸曲细精管发育不全症(Klinefel ![]() 45,X型性腺发育不全症(Turner综合征)患者的一条X染色体或完全丢失,或其长臂或短臂丢失一部分。由于X染色体异常,原始性腺不分化,呈条索状,无功能。由于雌激素不足,生殖管道和外生殖器发育欠佳。患者有原发性闭经和不孕。 常染色体畸变也可引致内分泌疾病。例如: 染色体6号和9号易位,18号长臂或短臂缺失或环形,以及21号三体综合征可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dup 2p、del 4p、dup4q、dup 9、dup 9q、dup 10p、dup 11p、dup 13、del13q、dup 14q、dup 15q、dup 18、del 18q、dup 21和del 21q均有隐睾(dup指重复,del指缺失,数字指染色体编号,p指短臂,q指长臂)。 基因突变与性激素异常病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例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生物合成所需要酶的缺乏。最常见的是21羟化酶缺乏。由于此酶缺乏,皮质醇及醛固酮生物合成不足。皮质醇不足,导致ACTH分泌增多,肾上腺皮质增生,使皮质醇及醛固酮有一定程度的代偿,如代偿完善则无皮质醇及醛固酮缺乏的临床表现,若代偿不足则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雄激素的生物合成不需要21羟化醇的作用。因此增生的肾上腺皮质产生大量的雄性激素,导致女性患者男性化和男性患者巨大生殖器畸形。另一种常见的类型是11羟化酶缺乏,导致皮质醇减少、去氧皮质酮增加和雄激素增多;病人除有雄性化之外尚有高血压和低血钾的表现。控制肾上腺皮质激素所需酶的基因位点有6~7个,每一种基因位点的突变都造成某一特种酶的缺陷。从而引起不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缺陷。形成各种临床类型(见表)。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类型
(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例如家族性性早熟病人的下丘脑过早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导致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从而性腺过早发育,性激素增多,遂发生性早熟。 (3) X连锁隐性遗传: 例如完全性睾丸女性化(TFS)由于基因突变,细胞质内的双氢睾酮结合蛋白缺乏。在正常情况下,睾酮转变为具有更强的生理作用的双氢睾酮后,须与靶细胞胞质里的双氢睾酮结合蛋白结合,然后被运送至靶细胞的胞核内发挥生理作用。本病男性患者靶细胞胞质里缺乏结合蛋白,所以其睾丸虽能产生正常量的睾酮,但睾酮不能发挥作用。体内产生的雌激素则使患者很明显地女性化: 外生殖器呈女性型,乳房发育良好。 ☚ 蛋白质和酶的多态现象 体细胞遗传学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