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兼语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兼语式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术语。 参见“兼语句”。

兼语式

兼语式

复杂谓语的一种。汉语一个句子可以有几个动词,如果前一动词的宾语同时是后一动词的主语,那么这种既作宾语又同时作主语的成分就叫兼语,含有兼语的句子叫做兼语式。古代汉语的兼语式有两种情况:
❶第一个动词是表示使令等意义的。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汉书·韩彭英卢吴传》:“高祖令武士缚信。”《汉书·霍光传》:“[霍去病]遣吏迎霍中孺。”《史记·滑稽列传》:“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屈原”“武士”“吏”“河伯妇”都是兼语。
❷第一个动词是表示以为或封拜等意义的。如《论衡·知实》:“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汝(你)”是“以(认为)”的宾语,又是“为”的主语。古代封官等也用兼语式。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拜李斯为客卿。”《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史记·留侯世家》:“乃封张良为留侯。”如果第一动词是“有”,而宾语是人或动物,并且这人或动物又发出某种动作或有某种情况,往往也用兼语式表达。如《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柳宗元《梓人传》:“有梓人款其门。”杜甫《石壕吏》:“有吏夜捉人。”

☚ 连动式   兼语 ☛

兼语式

汉语特有的句式之一。亦称“递系式”。指一个动宾词组和一个主谓词组套在一起,动宾词组的宾语兼作主谓词组的主语的结构形式。如《左传·僖公三十年》: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我”作动词“使”的宾语,同时又兼任“掌其北门之管”的主语。先秦时代,构成兼语式的第一个动词通常是“有”和表示“使令”意义的“使”、“令”、“遣”等。汉代以后,还可以用“拜”、“封”、“立”、“举”等动词来构成兼语式。如《史记·李斯列传》: “秦王拜斯为客卿。”古汉语中,常用使动用法的形式表达兼语式的内容。

兼语式

兼语式

也称 “兼语句”“递谓式”“兼语式动句”“兼语句型”。指“动+名 (代)+动 (形)”的格式中,名词性成分既是前一动词的宾语,又是后一动 (形)词的主语,而且两个谓语不共一个主语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称 “递系式”,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称“致使句”,《语法讲话》称 “递谓式”,丁声树等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的前身 《语法讲话》称“兼语式”。叫名各异,所指范围也不尽相同。《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认为“兼语式的句子,兼语和它前面的动词结合得很紧,中间不能停顿,也不能加副词或副词性的修饰语”,像 “我希望他别写这种文章” 中,“我希望”后头可以有停顿,可以加入别的成分,应排除在兼语式之外。而 “被”字句、“有、没有” 句却包括在兼语式之内,“有、没有”句限于全句无主语或主语是处所词的句子。并指出兼语式的第一个动词最常见的是“使、教、让”等字。陈建民 《论兼语式和一些有关句子分析法的问题》总结了各家的说法,肯定并扩大了 “兼语式”的范围。认为 “动+名+动”“动+名+形”“动+名+名” “动+名+主谓 (句子形式)”都可以是兼语式。例如“动+名+动”: 这个问题请李华回答;“动+名+形”: 我喜欢小刘老实;“动+名+名”:叫他肖政委、买了个桌子三条腿; “动+名+主谓”:表扬他立场坚定、祝你身体健康。把一部分带双宾语和主谓作宾语的句子包含在内了。张静《汉语语法问题》根据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相结合的原则,认为诸家所举兼语式的各种格式,“都没有区别于其他结构类型的特点,有的可以划归双宾语句结构,有的可以划归动宾动结构或紧缩复句,有的可以划归主谓词组作宾语的动宾结构。因此把 ‘兼语式’ 作为一种独立的结构类型,也是没有必要的”。参见 “兼语句”。

☚ 连锁式   兼语句 ☛

兼语式

又称“递系式”。由兼语短语(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在一起,动宾短语的宾语兼做主谓短语的主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如“我请大家来”。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36:34